魏忠贤的“职场”之路告诉我们:想登泰山而小鲁,需知不足而奋进
被穷困逼到绝路的魏忠贤,通过自阉的方式想进宫做太监,可在明朝,想通过这种方式进宫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明朝太监的人数之多,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之最,比如说,明朝中期,有一次,宫中计划招收太监一千五百人,竟然有两万多人来报名。
魏忠贤为了在这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他卖了房子,卖了自家和哥哥家的田地,卖了女儿,作为进宫的“见面礼”。
还好,他赶上了好机会:
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腊月十四日,因为身材相对高大,又因为年长(20多岁),看着稳重一点,被选入宫,谋到一个倒净桶(马桶)的“职业”。
倒了十几年净桶后,他得到了一次升迁,成为一位东宫才人的伙食管理员。
这位才人正是后来明熹宗的母亲,明熹宗当政后,魏忠贤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代替皇帝批改奏折。
这让魏忠贤一时权倾朝野。
崇祯帝继位后,天启七年(1627年)的十一月初六,进宫近40年后的魏忠贤,上吊身亡。
魏忠贤从一个倒马桶的下层太监,到风光的不可一世的“上层人物”,后又不得已上吊身亡的“职场过山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警示呢?
一、跨步勿太快:要让能力、德行配得上“职位”
魏忠贤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升到大明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至高点,让他一下子尝到了从人下人到人上人的滋味。
或许是因为这个过程太过于突然和迅速,魏忠贤只是一味地享受着权力给他带来的快感,却没有想着自己的能力和德行是否与“职位”相匹配。
他让别人给他讲解奏折,把奏折当中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他用白话文做指示,让人再把他的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用朱笔批写在奏折上算是批阅。
他这“随意”的工作方式,让帝国走向了不可避免的混乱。
除了能力不足,魏忠贤的德行也可以说是严重的缺失,在打击报复反对自己的人时,可以说是心狠手辣,不择手段。
魏忠贤通过皇上的庇护,把东林党人弹劾的几乎没有了立锥之地,对反对自己的人施以酷刑,比如说反对他的杨涟在死之前被他折磨的体无完肤,还被铁钉贯脑。
这些都给魏忠贤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这也告诉我们,不是靠脚踏实地得来的职位,终究还是空中楼阁。
二、格局要扩大: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
“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因为没有好机会,而是因为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
这句话用在掌握了当时国家政治大权的魏忠贤的身上非常贴切,他有了一个好机会,却没有正确认识自己能力不足的观念,在处理一切事情的时候,全是按照自己脑袋里所谓的正确和错误来判断。
苗棣《魏忠贤专权研究》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天启六年(1626年),兵部请求提升镇虏关提调董节为游击将军,魏忠贤发现,从提调到游击将军,中间还有个都司佥事的级别,就判断这越级升迁中间肯定有舞弊。
为此,兵部立马给出了答案,说因为都司佥事这个级别实缺很少 这个越级升迁是例行惯例,且有据可查。
但魏忠贤就以为这样越级升迁不行,还把主管武官调动的官员削职为民,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惯例给改了。
魏忠贤的经验和能力与自己所在的职位不搭配,做出这么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在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人们没有办法,只能接受。
换成现在的话,这样的官员恐怕是待不了多久就得卷起铺盖回家了。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自己的观念,扩大自己的格局,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一直保持着向上走的姿态。
三、头脑要清醒:平台不等于能力
“他耳边听到的,都是对他的颂扬,他眼睛看到的,都是如花一样的谄媚笑脸。”——《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因为魏忠贤爱讲排场,又听不进反面意见,所以那些想在大明朝得到高官和厚禄的人,自然都成了巴结和奉承他的对象。
无论是什么样的巴结和奉承,魏忠贤都来之不拒,这种形式愈演愈烈,最后甚至发展到了崇拜的地步,全国各地都为他建立起了生祠,其中,河南开封给他建立的生祠,前后有九重,达到了天子之数。
延绥的魏忠贤像用沉香木雕成,门口还贴着一副对联是:
“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多福多寿,同日月以长明。”
魏忠贤自认为,这些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得来的。
其实,抛开皇帝这个给他做坚强的后盾的平台,他将什么都不是。
天启七年(1627年),23岁的明熹宗去世,崇祯皇帝继位,成就魏忠贤辉煌的平台瞬间坍塌,他的地位一下子由天上跌落到凡间他曾经认为的最卑微处。
魏忠贤的尸体被挖出来,处以凌迟,还被枭首示众,家族成员被充军。
一位网友对魏忠贤的评价,也提示了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面对一些对自己笑脸相迎的人,多质疑一下,多问问为什么?凭什么?
结语
巴普洛夫: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想登泰山而小鲁,需要先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