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专题周刊

简书读书专题周刊07期|缅怀金庸

2018-11-11  本文已影响306人  简书专题周刊

卷首语:

《读书》专题周刊第7期和大家见面了! 本期主题是共同回忆读金庸的日子。

10月30日,94岁高龄的金庸先生登遐,引发江湖“地震”,网络空间哀声一片。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是香港著名报人、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当然,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武侠小说一代宗师。

他创作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5部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儿女情长、刀光剑影的武林世界。他的武侠小说别具一格: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离奇有致,融合传统文化,贯穿家国情怀,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达到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巅峰,在华人世界,可谓“有井水处便有金庸小说”。

对于当代大陆众多写作者,金庸还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很多人在金庸小说的陪伴中度过了青春时代,在金庸小说的哺育下走上了写作道路。缅怀金庸,更是在缅怀自己的青春。

以下是本专题收录的部分缅怀金庸先生的文章,请大家共赏、借鉴。

1、爱佛僧那个带我走进世界、犯了很多错的金庸,他走了

金庸错了,错就错在写了十五部书!更错在他写书就写书,事业还做得那么成功。自来文人多贫寒,中国的惯例是,无论文人或思想家多厉害,都不是活着的时候厉害,总要等他或她死了之后,才来个“名利双收”,收名的是死人,得利的是活人。这就叫“赢得身前生后名”。

而,金庸是个例外。这个例外,也无意间怂恿起好多人心内的欲望之火,觉得文人也可以这样,嗯,我要好好干,加油不管金庸错没错,他书中的人物却没一个错的,这是我们的大爱,也是大幸! 

编者按:爱佛僧称:“一个山里出身的孩子,本来要知道的世界,无非就是四面环山一条河,可是因为金庸,这孩子早早知道了光怪陆离的想象,侠骨柔情的江湖,为国为民的侠义,而因此看到了不同的天地。所以说,金庸,才是真正带我走进世界,给我眼睛,给我心,给我源泉的那个人。”因此,不追热点的他在第一时间写下这篇文章,痛陈“天涯思君不可忘!不夸张的说,他是真正带我走向世界的人”。

2、念远怀人金庸的出世 

金庸精于论世,在报刊上撰写政论,历时三十余年,最大的特色是“喜作预测”,常常公开对未来事情的发展提出明确而肯定的判断。“我作的许多大胆推断,后来事实大都应验了,并没有重大失误。这不是我眼光好,只是运气不错。”金庸说。这些大事包括林彪倒台、邓小平复出、香港回归等。

金庸在和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谈及自己皈依佛教的机缘。1976年10月,金庸19岁的长子查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金庸打击极大,“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这种悲哀笼罩了金庸很久,在其武侠小说修订中也能看见痕迹——在小说《倚天屠龙记》后记的结尾说:“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此后一年中,金庸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问题,觉得这个疑问,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金庸以前接触过基督教,但后来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更适合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编者按:念远怀人以独特视角缅怀金庸先生,阐发金庸先生皈依的心路历程和游于世的态度。当然,他也深受金庸先生影响:“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武侠小说,几乎塑造了我的少年时代。我一度觉得,我的三观中的一半,得益于武侠小说,让我最早体会到尊严、自由、勇气、诚信的光泽。而站在头一位的精神教父,就是金庸。今以此文纪念,金庸先生千古。”

3、骑马的张果老 人生一觉江湖梦,从此世间无金庸

时光荏苒,当年纵横江湖的“金古梁”相继离世,随之而逝去的是一个充满情怀的尚武时代,在我年少的时候,有幸与这个时代邂逅,它陪伴我成长,让我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多年后,武侠逐渐走向没落。我们无需为此厚古薄今的批判当下的文化审美。

要庆幸,先生那一代人留下了一笔如此宝贵的财富,当你心绪烦躁的时候打开一本书,回忆旧有的时光,掂量一下自己的内心,那初遇时想要仗剑天涯的豪气还剩多少。“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有那本没有收录在对联里的《越女剑》,先生的十五部作品,看似写的江湖,实则写的人生。 

编者按:作者以侠、人、情三个关键词,回顾、勾勒金庸的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深感:“没有哪个公众人物的离开让我感到如此唏嘘与伤感。屏幕上,那张苍老而慈祥的脸庞,仿佛瞬间将你拽回童年,带你追忆通往青春走向成年之路。”

4、酒言醉语 金庸:丰富了我的青春,影响了我的世界,我却欠你一套正版书钱 -

今天,金老的离开,不是热点的热点,知道会有很多说说、评论、文章刷屏,知道会有很多人谈论他的经历和小说,诉说与金庸有关的一切,今天,不用蹭热点,心平气和的说说就好了。

金庸对每个的影响可能不一样,或许对我的影响也没那么大,只是我想当然得觉得有那么大罢了。今天再回忆起那些与金庸有关的日子,那些一起读书追剧的人和事,不禁感慨万千。都说我们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那么金庸小说丰富过我的青春,影响了我的世界,我却还欠他一套正版书钱。估计这次大师走后会出版一套纪念版的全集,到时一定买套珍藏。

编者按:作者回顾了金庸作品对他各方面的影响:“金庸武侠博大精深,恢宏庞博,以假乱真,他让我相信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真的存在感,无论何时读起来都能入戏。金庸让武侠不仅仅是打打杀杀,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他让侠义上升到国家层面,所以有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说。金庸笔下无废话,他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会有特殊的意义,他让娱乐化的武侠小说上升到了文学层面,所以有人称他的作品为‘金学’。金庸小说是动作版的琼瑶小说,他写“情”写的最好,不论亲情、友情、爱情,这里都有能让你产生共鸣的东西。”等等。和很多人一样,作者看的都是盗版书,怎能不感慨“欠作者一套这本书钱”?

5、私家视角金庸: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有这么多人爱看,小说里的那么多人物之所以被人们频频提及,正是因为金庸的心中有真正体验过的世情,书里的悲欢离合,一如现实世界的离合悲欢。我们在金庸所刻画的那些人物身上,都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

「这些雪花落下来,多么白,多么好看。过几天太阳出来了,每一片雪花都变得无影无踪。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许许多多雪花,只不过已不是今年这些雪花罢了。」春去冬来,叶生叶落,大自然的生死枯荣,我们可以淡然视之,但我们很难做到对熟悉人物的生老病死抱同样的态度。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

编者按:作者撷取金庸书中最为感动、最令人感慨的一些情节,在金大侠仙逝的时节回顾、体味,文字优美,情深意切,令人感伤:“春去冬来,叶生叶落,大自然的生死枯荣,我们可以淡然视之,但我们很难做到对熟悉人物的生老病死抱同样的态度,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少年子弟江湖老,多少青山白了头。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已经离开,有人即将离开,在离开的时候,什么欲望都会被结束,能带走的或许只有记忆和情感。”

6、九鸦人物当我们怀念金庸时,我们在怀念什么

金庸、古龙走了,江湖犹在,只是我们已非当年的我们,江湖已非昔日的江湖。就连金庸后来也曾用一部《鹿鼎记》,对武侠作了一场反讽、割裂,更别说那一场场颠覆、批判。    

世俗、另类占据上风的时代,不再渴望大侠,渴望英雄,渴望火焰,渴望激昂狂放的生命情调,和奇丽飞扬的生命之梦。生命境遇未变,但有的,却已经只是小粉红花、纸醉金迷的梦,这是人厌倦了,习惯了,清醒了,理性了,还是萎靡了,苟且了,雌化了,甘于虚无了? 

编者按:作者在金庸先生辞世之际,回顾自己读武侠的经历,阐发了对“侠”的理解,回顾了那一时代的武侠江湖,知识渊博,文采斐然。诚如作者所言:“我们因何爱武侠,就因何爱古龙、金庸,因何怀念、追思武侠,就因何怀念、追思古龙、金庸,我们在追思、祭奠的,其实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梦想,我们的青春。”

7、龙卧秋回忆金庸小说 

近年来,金庸小说读了又读,渐渐生出研究金庸小说的念头来。说研究金庸小说未免大言不惭,实际上,金庸小说内容太过丰富,人物太过复杂,情感太过多变,任何人都可以在金庸小说的任何角落里找到只属于自己的解读,说是研究,其实只是一种私人解读。

这也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她没有答案,但答案无处不在。她的人物虚化,但这个人却在人海之间忽隐忽现,我们读着,读着,就读到了自己,“可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想到这儿,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

编者按:作者回顾从小到大读金庸书、买金庸书的历程,对于版本颇有研究,并萌生研究金庸的想法。期待作者的研究早日有所成就。

结束语:

本期7篇,均为读书专题精选文章,排名不分先后。专题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编辑:金台望道   

审核:狐八妹【读书专题主编】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期不见不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