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要警惕“简书钻”激励机制带来的贫富分化
近日,简书融入steem区块链激励机制,发布了过渡性代币“简书钻”,把这片有2000万写手的平台带入了阶层社会。
购买尊享会员、会员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简书钻”的万钻、千钻人群,与之前在简书上耕耘一两年的人群,有了分野。没有购买会员的写手用积分兑换的“简书钻”,大多几百钻,只有少数成名的高手才能兑换到千钻乃至万钻以上。
由于拥有“简书钻”越多的人点赞,赋予被点赞文章的能量值大,被点赞的作者可以得到更多“简书钻”收益,导致简书出现了基于点赞收益分成的万钻、千钻和百钻等阶层,万钻公会、千钻公会、百钻公会应运而生,相互抱团以获取最大收益,“简书钻”激励机制对写手写出好作品的激励似乎有了被削弱的迹象。
因为,写得再多再好,放到浩如烟海的文字仓库中能否被人们发现本身就是个问题,而受近年来数字货币炒作影响,那些更多抱着投资心态进场的人们对写作本身并不是如同之前简书上人们那般重视的,先买到足够多的代币,作小额度的风险投资,也许才是他们买会员的初衷所在。
在这种商业气息影响下,不少之前认真踏实写作的人,也多少变得有些心浮气躁了,写了两三年,既没有被出版商发现,也没有上千上万的“简书钻”,与那些财大气粗的会员们相比一下子就生出了失落感,仿佛一个在深山老林修行多年的人突然被抛弃到红尘中一般,有百般不适。要知道,并不是谁都有一颗能忍耐住红尘长期撩拨之心的,有些人来简书,也许就是把这里当做了一个可以安静写字的地方,而这也许是之前简书能够成长起来的原始力量之一吧。
从这个角度看,“简书钻”带来的贫富分化讨论及其趋势,值得深思,是把现实世界的贫富分化原汁原味引进来,还是通过配套新机制弥补“简书钻”投资风气的冲击,以鼓励原有朴素的写字力量,夯实根本,对简书团队而言,是一道无法回避的选择题。
因为有了阶层,在万钻快速成长形成头部效应的状态下,“简书钻”资源分配大权已发生上移,事实上的“国家”(拥有资源配置权)与“国家”的基础“社会”(大多数不够买会员的普通写手)正在形成,改变简书原有的内部社群架构。
这种架构一旦定型,将决定简书的前途和命运。
如果形成贫富分化,简书平台的“社会”力量可能会出现流失现象。当然,这得看“简书钻”吸引来的投资客与新普通写手是净流入还是负流入了。另外,贫富分化后,简书投资客的增多是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程度的,这对那些致力于认真写作的人而言并非全是激励,即便写得比较好的那些人。最为关键的是,简书会面临“资本格式化”风险,沦为资本的“玩物”。
当然,这并不是说资本不好,不让资本参与。金融资本主义席卷全球的今日,简书本身早已接受过资本投资,关键是在运营层面融入区块链激励机制后不要完全受资本思维的支配,不要丧失初心,尽量减少那些看似普通却长期看极为关键基本力量的流失。
除非简书要改换门庭,转型为非写作空间,否则,与拥有大量中小企业才能孕育出一两家独角兽企业一般,看似普通的大量写手是培养未来写作高手、大作家的金矿,没有规模不断增长的普通写手这个“社会”基础,就可能让平台丧失最宝贵的品牌资源与核心竞争力——潜在的大作家这个优质原创内容的源头。
优质原创内容的源头才是一家写作平台企业真正的头部所在。
资本大鳄索罗斯境遇不佳时还曾与猫争着舔过盘子,谁知道这些普通的写手中未来会不会出现诸如金庸、黄易、古龙、唐家三少、当年明月这样的大作家呢?
“简书钻”这个区块链技术的代币,如果不能加持“社会”力量的成长和优质原创作家群体的涌现,而是生成了所谓区块链代币的“头部”效应,也许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简书的风投估值,但长期看就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了。要知道,优质原创内容不断涌现,平台得到成长,“简书钻”才能价值稳固并具备投资潜力。
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基础力量流失概率加大,孕育优质作家的土壤走向贫瘠,简书将前途黯淡。
也许,通过设定截止性时间、限制性政策,把购买会员能够得到的“简书钻”控制到全部代币量的一定比例,进一步优化“简书钻”点赞分成机制的指标体系,让默默耕耘者得到更多,来做大“社会”基础力量,是个可以一试的办法吧。
简书阶层社会的构架,不应走上千万年来人类科层制度的窠臼中去,还是得“以史为鉴”,与时俱进,走出与互联网时代相匹配的新路。
(完结)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