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习惯 ,让孩子后劲十足
“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教育孩子,可以不优秀,但不能不独立。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要为他建立起足够亲密的心理连接;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得体退出则是父母的必修课。
毕竟,我们只能陪孩子半程,早点放手让孩子独立,他们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1、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8558657/927c4efcd8af77d8.jpeg)
学习的路上,推着孩子走,自己累得不行,效果却很差,归根结底是没有激发孩子内驱力,
《自驱型成长》告诉我们,培养一个有内驱力的孩子,需要满足三方面的需求:
√自主感:给孩子提供选择的自由"你选哪个?妈妈相信你的判断."
√胜任感:让孩子有把握做好某件事"就算没有得到 A +,妈妈同样为你骄傲,你每天的努力妈妈都看在了眼里,现在已经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归属感:让孩子感到有人无条件关爱着他
"快去吃饭,这次没考好也没关系,成绩只是这段时间学习情况的反应,有错误才能更好的进步。"
2、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宝贝,这是我们共同的家,
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你也需要分担一些家务。"
哈佛大学有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
"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前者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也做了类似的调查,结果表明:
"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成绩优秀了27倍!"
从科学成长规律的角度来说,经常参与做家务的孩子,不仅可以增强身体协调能力、生活理能力,还会让孩子更有责任感,。
看似简单的家务,不仅不浪费时间,还会带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3、鼓励孩子敢于表现自己
很多孩子,尤其是内向些的孩子,非常抵触在众人面前发言,也不知道怎么展现自己,
面对这种孩子,父母可以说:
"你不用改变,内向挺好的,但需要你发言的时候,一定要勇敢。
告诉孩子:
在公众场合尽量挑前面的位置坐,关于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候,声音要清晰洪亮;
平时还要抓住机会,多锻炼在公众场合说话的能力,
让孩子知道,接纳自己同时,也要学会为自己发声,
能够很好的阐释自己观点和态度的孩子,通常会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不论是在学校,在社会,还是在工作中,都会有很出色的表现。
4、放手让孩子做主
"你自己的东西/事情,自己可以做主"
比如,当我们给了孩子一周零花钱之后,孩子买什么东西可以随他;
但同时要让他知道,零花钱不会额外再给,要对自己购买的东西负责,
不要专制,也不要绝对纵容.
把孩子承受范围内的管理权还给他,既表现了父母对孩子充足的信任,也会让孩子更珍惜自己的选择,
能够为自己做主的孩子,掌控感、自信心和力量感会更强.更可能探索自身兴趣并注重自我成长,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能干多了,父母放松一点,孩子才能早一点独立。
5、允许孩子犯错并对错误负责
![](https://img.haomeiwen.com/i28558657/4be12871c3c94d67.jpeg)
6、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妨试试犹太精英家族的"海沃塔"聊天法:
父母有意识的、在固定时间与孩子就某一特点话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深入讨论,
海沃塔包含了三个核心因素:
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以养宠物为例,我们可以这样对话:"你为什么想养一只宠物狗呢?"倾听和表达)
"为什么是金毛,它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探索和聚焦)
养狗的费用怎么解决、每天遛狗和打扫卫生的责任如何分配呢?(支撑和挑战)
通过不断的反问孩子现有的想法,帮助孩子逐步厘清自己的思路,看到他存在和忽略的问题,从而引发更多思考。
一味代替孩子思考问题,只会让孩子养成思维惰性,被别人的观点和建议牵着走。
从小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自己做决策的感觉,追踪决策背后的思考逻辑,才能真正养成心理上的独立。
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明白,孩子自有他该经历的人生轨迹,放手让孩子去发现、去承受、去体验,孩子才能拥有更加健康完整的人格。
比起事无巨细的爱,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