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余光中《此心安处是吾乡》所想到的
曾经很喜欢余光中的文字,他的诗《乡愁四韵》被罗大佑谱成曲,一咏三叹,极富韵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那时,尚不知这词是余光中的诗,只觉得这歌词也着实太美,让人久久回味。
后来又看到余光中的诗《乡愁》:小时候,乡愁的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种对乡愁情绪的描述是如此深沉,把一个时代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缓缓吟出,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再后来,看了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他对雨的描写极为细腻,用词真可谓炉火纯青。
于是买了他的散文集《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边阅读,一边慢慢体会,感觉他的文章美则美矣,但是就像那咖啡,喝一杯可以,再别一杯时就觉得口喝难耐。
他的文字看起来很美,作为诗来吟诵一番是可以的,若是作为散文来阅读,却似乎太累了一点,这就好像一幅画,每一个细节都很美,可是却没有重点。
看他的文章,总觉得他像一个怨妇般絮絮叨叨,他写海,写厦门的海、香港的海、台北的海,虽然文字不同,但情绪相同,情景也基本相同,作为读者看不到什么独特的东西,也无法体会他所要表达的东西。
他的文章思想性差了一些,看他一篇回湖南祭祀屈原的文章,写了整个过程,文章很长,让人没有耐心看下去,有时候看着看着,突然怀疑起来,我为什么要浪费文章看这些文章,我从这些文章中获得了什么?除了文字美丽之外,还有什么?看来,韩愈在千年之前提出的文以载道的有道理的,因为直到今天,仍然还有很多作家醉心于这种毫无意义的文字的堆砌,让人看完文章之后脑中空空,我想,作为一名读者,这也是我以后应该避免的。
由此想到我们从小上的语文课也是如此,总是强调对于文字的修饰,似乎只要文字优美就是一篇好文章了,而忽略了作文所写的实质性内容,所要写的作文也都是一些固定主题,无非做好事、写好人、写美景,仿佛整个世界都是阳光,都需要赞扬,没有一丝阴影,没有一丝需要批判的,这样写出的文章自然与八股文差不多,没有思想内涵,徒有其表。
事实上,我们写文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将脑中无形的思想转化有形的文字的过程,文字不需要多么优美,只要简单质朴即可,太过优美的文字有时反而显得晦涩,让人产生了阅读障碍。
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看看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文字极为简练,所表述的内容却极为清楚,一篇文章读下来,往往感觉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让我们看到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正义与邪恶,侠士的热血、将士的忠义、帝王的梦想,这一切无不闪耀的光芒。
在今天的新华书店里,那些摆着的装裱精美的书籍中,大多是华而不实的内容,而极少数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好书,如《平凡的世界》、《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四大名著,这些都值得细细品味,而那些言之无物的、思想空洞的书籍,不看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