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猫》|每一个我们都是倚赖家国的孩子
一说起村上春树,我想每个人都会想起自己与他之间的故事吧。也许这便是一个作家的魔法,他用自己的作品和读者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并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只有读者自己知道的与他之间的故事。
从1979年的《且听风吟》到现如今已过去41年,虽然每每读村上春树的书,总是觉得他还是那个与妻子在欧洲列国周游的四十几岁的中年人。却不曾想,未老的只是他的作品,实际上他已是古稀之龄了。
这一次,他写了一本与以往不同的小说,或是可以这样说,是一本有关回忆的书——他对自己父亲的深切怀念。本想在父亲去世后便写一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可因为父亲参与二战的原因,致使他足足拖了五年之久才开始去详细调查父亲的从军履历,从而落笔写下这本小说:《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而正是因为二战的原因,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父亲的回忆,还融合了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
本书的作者村上春树,我想大多数的人都已熟悉得不得了。这个在20岁凭借小说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第23届群像新人文学奖后,便一路高歌猛进,佳作频出。他的作品涵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纪实文学、随笔等多个类型。其中有闻名世界的《挪威的森林》、深度纪实的《地下》、被誉为“新千年日本文学的里程碑”的《1Q84》、谈及战争反思的《刺杀骑士团长》等。作品以简明的文风与丰富的可解读性为特征,曾获得谷崎润一郎奖、每日出版文化奖、卡夫卡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奖项。
本书的开篇从一只弃猫讲起,带领读者走进了关于居住在日本夙川村上一家的故事。正如作者村上春树在书中所写的一样:我拼了命地把它写出来,作为一个写作之人的职责。敏锐的你,也许在读到这句话时,便能感知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与伤感性。
作者的父亲村上千秋是日本京都安养寺主持的次子,小的时候被父母送往奈良的某座寺里当小和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作者的祖父母是想把他的父亲送给别人当养子的。虽然后来没过多久,父亲村上千秋便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一直在安养寺长大。但那段在奈良寺庙里当小和尚的经历却在父亲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伤疤。
后来因二战的爆发,在父亲20岁的时候便被叫去服兵役。而父亲所在的部队确实当年攻陷南京时最先头的部队,这也成为作者一直不愿调查、不想调查父亲从军履历的原因。索性自己的父亲晚一年入伍,堪堪避过了南京之战。不过父亲依然来到了上海,被带到白热化的中国战场上。一年后,父亲回国继续读书。
1941年,父亲再次入伍服兵役,幸而在美国突袭珍珠港的八天前,他接到了取消召集的通知,回到大学继续学习,从而捡回了一条性命。再后来,父亲遇见了自己的母亲,组建了需要他一生守护的家庭。而这也成为他在其父亲因车祸意外去世后,拒绝继任安养寺主持一事的原因。
关于父亲的事,作者在书中写到有很多都成了未解之谜。因为一个不愿主动说,一个又不愿去主动问。再加之随着作者渐渐长大,父亲把自己人生中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作者的身上,使得父子俩在情感上的摩擦愈发强烈而明显。
都说父子是最相似的人,连倔强都如出一辙。他俩的矛盾越积越深,最后几乎决裂,有二十多年都没见过彼此一面。因此他们彼此面对面的交流是在很多很多年之后,那时,作者已年近花甲,他的父亲已至耄耋。终于在那一次笨拙且短暂的谈话后,他们达成了和解。
就像作者在书中写到的一样,“尽管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但牵绊着我们的那种类似缘分的东西,毫无疑问在我心中发挥了作用。站在枯瘦如柴的父亲面前,我不容分说地感受到这一点。”于是那段和父亲一起丢弃一只猫的往事,再度清晰地浮现于作者的脑海,他清楚地记得一切,甚至那时岸边的潮声,以及风穿过防风松林带来的香气。
读到这里,这本3万多字的小说,也接近尾声。而此时的我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理解这本书名的含义。从一只弃猫讲起,看似丢弃的是一只猫,实则在这本书里的很多人都被“丢弃”过。诸如,小时候便被送往寺庙修行的祖父,以及被祖父母送往奈良寺庙的父亲,他们都经历了童年时被父母丢弃的悲痛;参加二战的父亲,他所经历的战争的残酷性,让他切实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相比的脆弱性;以及作者与父亲之间越积越深的隔阂,那是被自身的倔强所误伤的结果,也是被亲情搁置、丢弃的伤痛;还有那慢慢被人健忘的历史……太多的事物人情都如本书开头那只猫一样被丢弃。
但也正如作者所言,我们不过是无数滴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但这一滴雨水中,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我们不应忘记。即使它会被轻易吞没,失去个体的轮廓,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不,应该说,正因为它会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
所以他写下了这篇关于父亲的文章,这是一份翔实的记录,也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也许他想告诉我们,每一个我们都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任何个体都无法撇开历史、撇开家国而独立存活。不论是童稚之子,还是耄耋老人,每一个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之所以成长为现在的这个样子,皆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事件,我们的家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