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38篇《邶风 简兮》(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38篇《邶风 简兮》
【原文阅读】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yǔ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pèi如组。
左手执籥yuè,右手秉翟dí。
赫如渥wò赭zhě,公言锡爵!
山有榛zhēn,隰xí有苓líng。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译文参考】
鼓声擂得震天响,盛大万舞要开场,
正是红日当空照,舞蹈领队站前方。
舞师健壮又英武,公庭上面演万舞。
动作有力如猛虎,手握缰绳似丝足。
左手拿着龠管吹,右手野鸡翎毛挥。
红光满面像赭涂,公侯连说快赐酒。
高高山上有榛树,低田苍耳绿油油。
心里思念是谁人?四方舞师真英武。
那英俊的男子啊,那是从西方来呀!
【字词注释】
(1)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简:一说鼓声,一说形容舞师武勇之貌。朱熹注“简易不恭之意”。
(3)方将:将要。
(4)万舞:舞名。古代在朝廷、宗庙或各种祭祀仪式上跳的舞蹈,由文舞与武舞两部分组成,文舞执羽籥,武舞执干戚。
(5)方中:正好中午。
(6)在前上处:指舞师所处的位置,在整个舞蹈队伍的最前头。或以为指舞台前明显的位置。
(7)硕人:身材高大的人。
(8)俣(yǔ)俣:魁梧健美的样子。
(9)公庭:公爵的庭堂。
(10)辔(pèi):马缰绳。
(11)组:丝织的宽带子。
(12)龠(yuè):古乐器。三孔笛。
(13)秉:持。
(14)翟(dí):野鸡的尾羽。
(15)赫:红色。
(16)渥(wò):厚。
(17)赭(zhě):赤褐色,赭石。
(18)锡:赐。
(19)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20)榛(zhēn):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
(21)隰(xí):低洼而潮湿之地。
(22)苓(líng):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一说通“莲”,即荷花。
(23)西方:西周地区,卫国在西周的东面。
(24)美人:指舞师。
【诗歌赏析】
《简兮》是赞美万舞表演精彩且慨叹舞师身世不易的诗篇。
全诗四章,第一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交代了舞名、时间、地点和领舞者的位置。诗从舞乐之前的鼓声写起,顺次先武后文,视力的焦点始终追随着一个人,即“硕人”亦即“美人”。第二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三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舞师的多才多艺使得诗人赞美有加,心生感慨。
舞蹈结束时,面色红润的舞师,手捧卫公一声高喊吩咐下来的酒爵,禁不住悲从中来。当然,舞者的悲伤是诗人替他表达的,而且诗人明言,他是从“西方”来的,作为技艺精湛的舞者,曾是在王家的礼乐中高蹈,现在却要跑到卫国公庭前混碗饭吃了。
《论语·微子》中记载,礼崩乐坏的鲁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等等。可见这类事情也曾在西周王朝的晚期发生过。如此,因舞得卖力、漂亮而受到赏赐时,怎么会不心情波动呢?
最后一章,正是诗人体会并且同情舞师此时此刻心迹的慨叹之辞。这层意思,被许多学者解读为爱情,是诗人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这恐怕有所误解。姑且不说公侯堂前的万舞,士女们是否可以随便观看,即使是表达爱情,为什么偏偏强调那人的来历和地位呢?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诗前三章写人写舞,文字简劲有力,最后一章则以“山有榛,隰有苓”的比兴之词另起,忽然改变了歌唱的调子,而内容也变得柔婉缠绵,清晰地显示了当时歌唱方式的丰富,也显示出诗人驾驭语言的才能。
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托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许多学者认为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在诗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这是许多学者解读为爱情诗的依据。不过,写“美人”未必是爱情,如同于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
实际上,在此诗对舞师的感叹中,还可以读到另外的东西。万舞是王室和各诸侯都可使用的礼乐,但礼数有所不同。据《左传》记载,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习用六佾的卫国舞乐队伍,有了“西方”来的“美人”,是否意味着礼数的增加和僭越呢?果然如此的话,则诗人就不仅是在感慨个人的身世,也是在为世道的陵夷伤怀了。此处深深的感慨和思念,也许是想到“西方美人”所代表的鼎盛时期的礼乐社会文化。
【《简兮》学习的反思探讨】
《简兮》的主题莫衷一是
《简兮》一诗,由于最后一章词语隐约、意象朦胧,所以对全诗旨趣有各种推测。
《毛诗序》说:“卫之贤者仕于伶官,皆可以承事王者也。”意思是讽本诗讽刺卫君不能任贤授能、使贤者居于伶官。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吴闿生《诗义会通》等均持此说。
不过,今人多以为《毛诗序》不足征,因为从诗篇内容来看,只表现硕人的舞乐技艺,且明示他从“西方”来,其余就难从诗篇看出了,所以此说并不妥当。而且,“伶官”的说法明显把篇中的舞乐当成了伎人的表演,无意间流露出汉代人对歌舞的轻贱看法。然而,在周代,“执辔如组”及“执籥”“秉翟”舞乐,是国子必修的技艺,是他们参加大祭祀典礼必备的能力,汉代流行的歌舞伎在地位上与他们相去甚远。
今人的解释也有多种,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认为是描写舞女辛酸的诗歌,翟相君《诗经新解》却考定诗中舞者为庄姜,此篇是讽谕卫庄公沉湎声色的作品。也有学者根据诗中所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认为诗意有关男女情思,所以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等认为是卫国宫廷女子(贵族妇女或一般侍女)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
尽管各种观点都未能达成共识,但《简兮》一诗记录的万舞的资料极为可贵。
【《诗经》学习中的背景知识】
重要而神秘的万舞
关于万舞的记载,早在甲骨文的时代便已出现,后世典籍如《逸周书》、《春秋》三传、《墨子》等也都频频提到它。可是就好比一个人,你经常在江湖上听见他的名号,却从来无缘一睹他的真容。万舞就是这样:流传至今的大多数关于万舞的记载,就像《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传》的那句“振万焉”一样,只有寥寥数字,根本无法看清万舞的表演程序和表演内容,当然也就无从探究舞蹈设计的意义了。
恰恰是因为万舞的真容如此神秘,《诗经·简兮》才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篇正面描写万舞表演的文献记载。
也有研究者认为,“万舞”是华夏祭天乐舞的通名,每一时代各有专名。根据文献记载,伏羲时代的万舞专名《扶来》,神农时代的万舞专名《扶持》,黄帝时代的万舞专名《咸池》,颛时代的万舞专名《承云》,帝时代的万舞专名《九招》,唐尧时代的万舞专名《大章》,虞舜时代的万舞专名《九韶》,夏代的万舞专名《大夏》,商代的万舞专名《大護》,周代的万舞专名《大武》。
孔子最为推崇虞舜时代的万舞《九韶》,曾经一唱三叹,反复言之曾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颜渊问为邦。子日:“行夏之时,乘殷之一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秦汉以后的中国人都熟知孔子沉迷万舞而“三月不知肉味”。为什么万舞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追本溯源,因为音乐具有促进人类协同一的作用,而协作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日常。音乐从来不是一个人坐着聆听的,而是全部落群体热情参与的。 集体歌舞活动带给人的亢奋感可以让人产生一种神秘体验,感觉个体融入了集体,进而连同这个集体融入了一个更广大,更深邃,更有力量的神秘之物,因此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所以,中国古代的礼制社会里,“乐”就是“礼”,不存在不是“礼”的“乐”,所以“礼乐”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