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写说不完的故事散文

那些轻生的博士,是谁给了你们决绝念头?

2019-02-18  本文已影响11人  林海寻音
图片来自网络

01

“博士”最早是一种官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有“公仪休者,鲁国博士也,以高等为鲁相。”

秦朝时,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到了唐朝,把对某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而到了宋朝,则对服务性行业的服务员也称为“博士”。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情况,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有称为博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

到了现代社会,博士则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

在世人的眼里,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博士学位,意味着高学历高智商的精英人群,无论他们从事的是那种行业的研究,统统被打上“智者”的标签,他们的脑袋里装的除了知识还是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

然而,也正是这群被我们看作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博士中间,屡屡发生不理性的自杀悲剧。

那些轻生的博士,是谁给了你们决绝念头?

02

2019年1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读博士刘春杨神秘失踪,监控显示,最后他的身影消失在董铺水库水闸处,15天音讯全无。2月13日是刘春杨28岁的生日,当日上午9时40分,合肥水上公安和合肥蓝天救援队联手在董铺水库对刘春杨展开搜救,一天下来,未能发现刘春杨的踪迹,人们还存在侥幸心理,直到2月14日被搜救人员在董铺水库水域发现。

得知消息的人们一声叹息:这么年轻,读到博士要付出多少,培养一个博士多么不容易。

刘春杨的家人曾推测,可能是刘春杨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刘春杨曾向父母提过,因为毕业论文还没有发出来,要延期一年。刚刚过28岁生日,一条生命就这么结束了,实在令人惋惜。

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生杨宝德被人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中。警方认定,没有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其女友事后分析原因:出国无望,学术无果,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

2018年10月10日晚,浙江大学博士生侯京京在朋友圈留下最后一段文字后失联。“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也请不要找我,因为真的找不到了,毕竟钱塘江嘛。不想要葬礼,安安静静的就好。”四天后,人们杭州钱江四桥附近的钱塘江水域发现侯京京的遗体。年仅26岁的侯京京,是别人眼中的学霸,最终却选择了绝路。

2018年,犹他大学女博士唐晓琳读博七年都没有顺利毕业,因为巨大的压力选择自杀;纽约大学医学院在读华裔女博士安德莉亚•刘(Andrea Liu)在学校的宿舍内自缢身亡,结束了自己 26 岁的生命……

西安交大、浙大、科大博士,犹他大学,纽约大学,对很多的人来说就是象牙塔的塔尖一样神圣,能够走进这样的大学攻读博士,已经是我们这个人类的佼佼者,为什么要在正值青春年华的岁月,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不理性的终结?

那些轻生的博士,是谁给了你们决绝念头?

03

几年前,我有一个师兄,他读博士,我读硕士,我们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工作。

他主要做植物抗逆性研究,就是通过基因技术筛选能够抗盐碱的农作物品种。尽管我们的研究方向不同,但同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因此,我对他的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了解。

有时候,在做实验的间隙,我们也会促膝交谈,畅所欲言地交流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其实,那时候,我也为自己的实验没有多大的进展而苦恼不堪,他也给了我很多有帮助的建议。

在研究所里,老板一旦把课题交到你手里,每天等待的就是有没有得到预先设计好的结果。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各种质疑,大多数都是怀疑你的实验过程,说到底是你的能力。

尽管老板也会帮助你分析问题,但实验最终要怎样向前推进,只有自己最明白,他只不过从大方向给你一些建议罢了。

作为博士的师兄比起我来就有些可怜,从实验的设计到操作,完全靠自己琢磨。他的老板在国外做访问学者,平时只能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并且老板在国外的项目也很忙,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给他更多的指导。

就这样,他每天都夜以继日地做实验,但依然进展不大,始终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急得他难以有一个安然入睡的夜晚,常常一个人站在无人的夜里仰望星空。

后来,老板回国了,对他所做的课题很不满意,几乎是全盘否定,这等于说他一年多来的心血全部化为泡影。

面对老板疯狂的指责,他只有默默地承受。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过多的解释将会遭受更残酷的打击,只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

一年多的辛苦工作说没就没了,这对师兄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一样。他心情糟透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有一天,我们一起到离研究所较远的一家小饭馆吃饭,看着他沉重的心情,我只好宽慰他不要暗自神伤,为了自己的前途还得坚持走下去。

喝了几杯啤酒,他突然像一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引得周围的客人都以为出什么事了。其实,那是他在心里憋了好多天苦水,只有我懂他的煎熬。

他说,博士三年,时间几乎过去了一半,课题被全盘否定,重头再来,那就是要用剩下的一半时间去做完三年的事情,谈何容易啊!就是不吃不睡也很难完成。

他来读博士之前在西北一家科研所工作,孩子都已经5岁了。在气急败坏下,他说,如果不是成家立业,有老婆,有孩子,非要跟老板来次一生死决斗。

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他说出那句决绝的话,并不是随口而出,而是包含着自己所有的痛苦和折磨,因为课题的方向是老板定的,一句话就否定了,也太不负责任了。

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都非常焦虑,恐怕他哪一天想不开,会做出轻生或者什么事情出来。 后来,他还是委曲求全,按照老板的要求,重头再来。

在我毕业离开研究所的时候,他的实验还没有做出来,最终还是延期一年毕业。

那些轻生的博士,是谁给了你们决绝念头?

04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博士选择了放弃正当美好的生命?

有的是也许是因为感情问题,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受挫而自杀。所以说有些博士只是低情商的高知分子,感情不顺心就轻生。

一个人的幸福感不是学业有成就足够,感情世界占比更大,这与博士身上“理性”的标签相矛盾。

博士长期从事高压科研生活,没日没夜地被束缚着实验室里,面对毕业、就业以及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心理状况及其复杂,尤其是研究课题进展不顺利,日复一日地重复,在他们的心里就已经悄悄地埋下了压抑、抑郁的种子,当这种心理的土壤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就会萌发出轻生的“嫩芽”。

其实,博士轻生除了自身的原因,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研体制方面的弊端。

在普通人的眼里,博士就是精英人群,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无形中把他们神圣化了。自然而然,他们自己也觉得是一种社会的认同。

社会的高期望值,让博士们不敢,也不愿意将自己内心里的一些隐私问题向别人表露,只好长期装在心里。

实际上,一个开阔的胸怀,是要经常渗透人间烟火的,才能不断强大。如果总是将自己的烦恼、忧愁甚至伤感装进去,总有一天会溢流,一发不可收拾。

有时候,我们说“要面子”是压死一个人最后的稻草。既然都是博士了,还好意思向普通人请教问题,还好意思把自己内心里的那些小九九拿出来说吗?

也许就是这种世俗的眼光,让博士的心里承受了过多不该承受的压力。长期得不到理解和表达,从量变走向质变,最终给家人留下无尽的伤痛。

当然,让一个博士走向轻生之路,也有科研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比如课题申请、经费有限、唯论文唯资历等等,都是难过的关口。

培养一名博士,从家庭,大学或科研院所,国家以及博士本人都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无论什么原因选择就此了断一生,实在有些遗憾,辜负了无数双眼睛的真诚期盼。

除了博士们自己要深刻反思不正常的解决办法,社会也应该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宽容,科研体制向着更加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方面革故鼎新,让博士轻生画上一个句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