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生活,突显教育意义

2022-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马明洋河南信阳

【新网师专业学习群第一次共读作业】

反思教育生活,突显教育意义                                   

提交人:202141马明洋

2944861780@qq.com

河南省淮滨县赵集小学

【导读问题】

请认真阅读两篇案例,并完成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2.除了内容不同,两篇文章的差异是什么?

3.两篇案例,与论文的联系是什么?

4.通过阅读论文和助读资料一,结合两篇案例,对你写类似文章有何启发?

前言:两篇案例和论文,借着热劲早已读完,但是作业一直迟迟未下笔,只因内心有一个疑问——郝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篇文章?有何意义呢?仅仅是因为一个文章读起来好一些,一个读起来不舒服一些吗?或者,这样说,两篇案例,与论文的联系是什么?

坦言之,我只能感受到两篇文章在描述事件魅力是的区别,与叶波的论文《中小学教师教育写作的困境与出路》毫无关系。但还好,群内有大咖的解读助力,尤其是王辉霞老师的《跳出教育写作困境,反思性写作中“自成长” 》,让我看清楚了郝老师的用心良苦(我目前自以为的)。

因为相信,所以脑海中就会不自主地构建,不,准确来说应该是抄袭。但是,这是新网师专业学习群第一次共读作业,我又不得不写,因此,试着在王老师的解释说明中添加自我的理解。

【1】你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直观感受

——《因为那一块石头》主动读下去,整个过程都被吸引着,也似乎没有觉察到自己在阅读,可以说是在自我好奇心驱动下读完的吧!

——《又是打架》被动,迫于学习要求读下去的。可能,当时也是在哄孩子、着顾孩子,断断续续地读。但是,读《因为那一块石头》,也被孩子影响,但是还是抽空、挤时间去阅读的。而这篇,如果不是学习要求,我相信自己不到十秒钟就不看了,永久不再看的。

思考理解

——《因为那一块石头》,这是一篇故事,一个电话,一块石头穿起来的,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我从这件事上,并没有学习到什么对我有用的。

——《又是打架》也是一篇故事,但是更像是一个混乱的怨妇在唠叨。

综上所述,两篇文章都不太喜欢,如果非要从二里面选一个,那就选《因为那一块石头》吧,至少还愿意读下去。

【2】除了内容不同,两篇文章的差异是什么?

下表来源于王辉霞老师的《跳出教育写作困境,反思性写作中“自成长” 》这篇文章。

差异项 《因为那一块石头》 《又是打架》

1.案例题目 客观呈现 主观表达(又,让我觉得有深大的怨气)

2.文章结构 首尾呼应,中间倒叙、插叙等描述故事 正序描述故事,结尾表达观点

3.表达方式 现象学描述(“如其所是”表达+作者精心裁剪)凸显意义 想到那写到那的怨气堆积,主观表达多,遮蔽事实

4.故事张力大小 一波三折,冲突多,张力大,吸引人主动去强 平铺直叙,冲突少,张力小,可读性不强,甚至读不下去

5.故事主题 主题明确,描述详略适度(关键处不惜笔墨,非关键事件一笔带过) 主题不明,平均用力,主次不分明,散乱的事实呈现,内容繁琐无序

6.故事背景 有故事冲突和主题发生的背景,文本体现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没有丰富的背景描述,像是千万普通案例之一

7.写作主体与故事关系 写作主体一直在场 ,能敞开自己,以参与者角色反思教育生活 写作主体以第三者角色审视教育生活,带入主观判断

8.经验产出与意义重构 有经验产出,对教育生活进行意义重构 经验产出少,难以构成新经验,也无法意义重构

9.价值大小 教育价值大,不仅让写作主体在去蔽中构建新的见解、认识,推动自我成长;对读者也是一种经验传递 价值不大,写作主体的经验很难重构,对读者的借鉴价值也不大。

但可以作为反例警惕这样的无效教育写作

【3】两篇案例,与论文的联系是什么?

《因为那一块石头》是论文的正例,《又是打架》是论文的反例。两篇案例是论文很好的解释,以证明论文作者的观点。

——王辉霞

非常认同呀!同时觉得,这是对教育写作语言、叙述等方面的联系。但是,绝不是叶波的论文《中小学教师教育写作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指出的——教育生活的“带出”“意义赋予”和对教育生活可能的“嵌入”的意思。

【4】通过阅读论文和助读资料一,结合两篇案例,对你写类似文章有何启发?

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类的文章,基本上都必须得做到——对事件“如其所是”表达+作者精心裁剪,切记不是个人主观情绪的发泄和自我得表现。最重要的是做到,在反思自我的教育生活、记录教育故事后,一定要有带出和意义赋予,让读者阅读您的文章也能够从中收益匪浅……

2022年6月10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