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精读2
答顾东桥书2
【原文】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译文】
你信中说:“只怕先生的学说立意太高,下功夫实践的途径又太便捷,后学传承下去,会出现谬误影响,未免坠入佛家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禅机之中,这也难怪听闻先生学说会有所质疑。”
我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关于修学者须在日常行事中体察、体会、探究,亲身实践,切实之处用功。这当中必要经历太多厉练,不少积累,正与佛家空虚顿悟的学说相反。
听到我学说的人,如果自己本没有做圣人的志向,又没有仔细探究我的思想,那可能会有怀疑,这也不足为怪。而以您这般聪慧高明的人,应该一点就通透的,怎么也说出“学说立意太高,下功夫太便捷”的话来呢?
【浅谈】
1、一切都是要求中道,否则会误解先生和六祖等圣人之争。这种神仙打架,我们不必从字面上看。
1)六祖虽倡顿悟,但也力求善护念、善护持;文字不抠求,并非不需要经典,否则渡河,登楼工具在哪里?
2)一切修行,都是在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似是而非的观念。然后日日检点,事事复盘。
3)六祖与先生心学,是上等根器修学之路,如大雨磅礴,浅根器之人必淹、必倒了。
4)没有《五经》打底,心学、禅宗不要接触,这倒是真的。
2、先生尤其强调践履,切实用功,这是切、磋、琢、磨,缺一不可。如同儿子的演出,或我们上台演讲,要想上台不紧张,脚不抖,说再多放轻松,不紧绷,没用,他必须经过太多的场合、场面的厉练。
3、先生回应顾东桥的担忧正是为了行中道!都往回拉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深入体当、体认,连说话都会轻飘飘的。
4、道无渐悟,但人需在事上渐修。悟是与道同频共振,是致虚极、守静笃时观到的东西。读心学,将自己代入进去、或面临当下的种种,想想先生会怎样做,这才是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