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寻找自我
高考写作||寻找自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年轻人热衷用星座分析、MBTI人格标签认知自我与他人。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关于现代年轻人用星座和MBTI来认知自我和他人的现象以及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年轻人会热衷于这些标签呢?可能的原因包括社交需求、自我认同的寻求、快速了解他人的工具,或者是对复杂人际关系的简化处理。同时,也要考虑这些方法的局限性,比如刻板印象、过度简化个体差异等。
角度和立意。可能的角度有:探讨这种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分析其利弊,或者讨论如何在利用这些工具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立意方面,可能需要强调自我认知的复杂性,以及标签的双刃剑作用。
结构安排。通常议论文的结构是引言、论点、论据、结论。引言部分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或引用,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来引出自我认知的主题。然后分论点可以讨论星座和MBTI作为工具的作用,接着分析其局限性,最后提出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强调动态的自我认知。
论据方面,需要找一些权威的引用,比如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或者哲学家的观点,如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同时,可以引用文学作品或历史人物来增强说服力,比如达芬奇的例子,说明自我探索的多样性。
注意避免套作和抄袭,所以例子和引用要恰当,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另外,文体要明确是议论文,标题要吸引人,比如“在流动的生命中寻找自我”这样的比喻性标题。
检查是否符合要求:不少于800字,结构合理,论点明确,没有泄露个人信息。可能需要调整段落顺序,确保逻辑流畅,每段之间有过渡句,结尾呼应开头,提升文章的整体性。

在流动的生命中寻找自我
德尔斐神庙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古希腊少年纳西索斯却在倒影中迷失。当星座的光辉与人格测试的坐标交织成现代人的认知图谱,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符号究竟是照见本真的明镜,还是囚禁灵魂的迷宫?
人类对自我认知的追寻,始终游走在神话与科学之间。十六世纪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斯用硫磺、水银、盐对应人的精神、灵魂、肉体,荣格从中提炼出人格原型理论,最终演化成MBTI的十六种人格分类。就像古埃及祭司通过星象占卜来理解命运,今天的年轻人用星座分析描摹性格轮廓。这些认知工具本质上都是人类试图在混沌中建立秩序的努力,正如普罗提诺所言:“灵魂需要在可感知的形式中寻找自己。”
但标签化的认知如同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终将扭曲生命的本真。达芬奇既是严谨的科学家又是浪漫的艺术家,歌德在《浮士德》中展现的复杂人性,都超越了任何简单的人格分类。就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若用星座标签将其定格为“天秤座”的优雅或“双子座”的善变,便永远无法理解衣袂飘举间那份超越尘世的生命律动。人格测试创造的认知捷径,终将成为阻断深度理解的藩篱。
真正的自我认知应是西西弗斯式的永恒攀登。王阳明少年时格竹七日未得真理,最终在龙场驿的困顿中悟出“心即理”;苏轼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展现了人格流动的万千气象。荣格在提出人格类型理论后仍强调:“每个人最终都要超越自己的类型。”这让我们想起敦煌藏经洞中那些未完成的壁画,每一笔触都在诉说着生命未完成的美。
站在数字时代的星空下,我们不必拒绝星座的浪漫想象,也无需否定人格测试的认知价值。但要始终记得,任何标签都只是认知长河中的涟漪,真正的自我如同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河流,永远处于创造与变化之中。当我们在人格图谱上寻找坐标时,莫要忘记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执笔人,正在书写着无法被任何测试定义的独特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