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荒废与构建共同进行
读书总结
2017年12月31日,没有找人聚会聊天,吃完晚饭后就一个人坐在电脑旁,像等着春晚一样等着罗胖的跨年演讲。演讲的大主题是时间的朋友。罗胖发了宏愿,要在今后(自2016年起)20年里的每一年都举办跨年演讲。2016年12月31日是第一次,哪一年的主题是什么?我在干什么?时间好像过去很久了,久到已经回忆不起来。2017年的演讲给出了四个关键词,和四个脑洞。演讲一边进行,我一边记笔记。演讲结束,我把笔记丢进了一个学习小组的群里之后就去睡了。第二天早上,看到以前的高中同学把这个笔记转发给我。看到之后觉得很好笑,很有趣,更有趣的是,因为笔记的疏漏,上面有两处错别字,几个转化内容的不知名朋友在不停转发精排版脑图上,那几处错别字没有改动。
2018年1月1日,因为这样一件小事而觉得有趣。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在这一年里,我尝试过几个不同的软件记录阅读计划和阅读进度。截止到今天,在阅读表上的书目是134本,在阅读转件上的书目是452本,实际已经读完的是90本,做了读书笔记且更新出来的是13本。有意思的是,自觉18年读小说很少,没想到,统计结果表明,今年在我强力控制下,还是看了22本小说。
从书单上看,选书是一大败笔,很多是潮流书,有些虽然很重要,对于自己也很重要,但是这些书目在明确的陈述着一个事实:我没有自己的选书规则。或许在今年上半年以前,我还在坚持一个信念:读书,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且真的有趣的书。下半年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从知道需要有规则意识,到真的施行,一直拖到了现在。
根据个人构建知识体系,根据知识体系选择书目。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每一个人在此前读书的读书生涯中必然会听到无数次。直达有一天你发现,这句话是多么的正确,而你此前浪费掉了多少时间。
第一次听到别人认真的劝诫我选书读书的时候要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大一那年,一次校园社团活动之后,新老学员一群人嬉闹着,向着宿舍前进的路上,跟一名非常牛的学长聊到我读书的散乱不得法,他如是的说过。好像当时我还非常认真的停了下来,站在寝室旁的篮球场边上,向他询问有关读书的心得心法。之后读书仍然没有形成章法,昏天黑地的看书,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事实上,今年第一次写年终读书总结,最强烈的感觉应该是看到不完整书单的时候。读书的时候思绪上天入地,好像浸入了作者思考的每一个细节,现在回头再看作者和书名,只剩下读书时的场景和一股情绪。
不去考虑书籍的分类,只从话题角度考虑,去除掉被人影响到的潮流书,选书的主要方向,就是自己在工作和阅读中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从现在的眼光看,2018年花在买书上的钱是非常少的,重要主题的书的数量买的很少。以一个作者的单一模型作为思考视野的全部,不应该算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自认为自己在某一话题上初有了解,却连整体的格局视野都没有建立,这种情况,在现在看,是不可想象,不能忍受的。
2018年的读书所得:对自己有了一个了解,即,哪怕是在自认为最熟悉的领域,自己的认知也是零散而无框架的。不能构成体系的知识,本身也是没有力量的。
书单只是记录了想要读的书和读书的进度,没有主题,没有分类,没有体系。这最简单的记录却好像比一切话语都有力量:真实。
浅薄的人无法认识到比自己的意识更深刻的内容,行动却不同,即使是最简单的最微弱的可持续性进度,它都能自发自动的说明很多。所以,分类阅读计划会做,读书方法和输出方法会继续改进。但这之前,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全都记录下来。
2018年,荒废与构建共同进行。
是为年终总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