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只有开悟了的人,才能够既存在又超越,才不会让自己的灵魂沉淀到现象中的泥淖里。我们修行要“上报四重恩”,光靠嘴讲是没有用的,一定要“确认真实”、“肯定真我”;肯定真实的自己,就是肯定万事万物的真实。《证道歌》说“证实相”,不是从外在开始,而是从自心开始。当你肯定了自己的真我时,同时也便知道了宇宙的实相是什么,因为“自他不二”、“物我一如”,真理没有两个。
当你“肯定了自己的真我”、“保持自己本来的心”、“护持住自己本来的面目”,借用《中庸》上一句话,便是“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你所散播出来的无垢清净光,便可调和、净化社会的灵气,就已经对众生付出了实际的贡献了。
我曾说过:“我们台湾从南到北,如果有三十位大菩萨,台湾就不会有灾难,就没有瘟疫流行,有台风也只会送来些雨水,而不会造成大的灾害。”所以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你若能用你如其本来的真我,把周遭的大自然同化掉,就是“如来”,就是“上报四重恩”。如果不能,仍须精进。
禅宗有两句饶有义趣的话:一是“实际理地”,二是“本地风光”。“实际理地”是证入“至理”。禅不否定知解,但要到达理的极致,理解到最原本、最根本、最真实处,才算到家,而不是借着分别心去“想”,分别心的产物只是观念游戏。当你理解到宇宙的真实,证入“实际理地”时,自然就会享受到“本地风光”。“本地风光”是法界心的感受,是刹那不离“自知自觉”,是一种至纯、至真的心态。
从“行入”比从“理入”要快。当师父把他的心传给你时,你会清清楚楚地感觉到“听别人讲话,听得很清楚,但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当他不讲话的时候,你向心里觅,也找不到一丝妄想,借用古人一句诗,活得全像“事如春梦了无痕”,拥有这种心态,才是“还得本心”。“本心”保任久了,就会“积厚流光”,何以知道?因为你会清清楚楚地感到“心灯燃起”。人到了秒秒发光、发热的时候,就臻于“不退转”而证得生命的解脱了。
“学正法从行入”比较稳妥可靠。
学正法,第一是“解”与“行”,第二是“法的人格化”。什么是“法的人格化”?“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当你行到极点,自然就会理解。就像《牧牛图》一样,从得牛、牧牛、人牛合一到无牛可牧,亦无牧牛者,能所不二。所以由“行入”比较稳妥可靠,这是立竿见影的事,一两年就OK,不需要多久。
从“行入”就是保任安祥心态,初学保任不住时就念《金刚经》。六祖曾赞叹《金刚经》说:“受持此经,一定见性。”台南有个小女孩,仅小学毕业,念《金刚经》久了,随便讲出几句话,意境非常高超。所以我们对比之下,要有信心。古人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所有的佛法,自己心里都有,而且还是完全没有错误的原版本。
认真保任安祥心态,心地就会昼夜二十四小时发光。正法非常难遇,虽然过去高僧、大德很多,要想遇到正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位要知珍惜、要矢志力行保任。“行起解消”,又叫“行起解亡”,当下便是个无事、无为、无心闲道人,觅一毫念头都不可得。
修行中最难的事,是“当你一个人没有事做的时候,想找点事做”,就这点难。你若熬过这一关,就很快了,那就是要安于寂寞,以寂寞为享受。平常忙碌时,希望有个清净的环境,很渴望清净,当清净来了时,却又消受不了,觉得这个心无处摆放,于是便想给哪个人写个信,又想打个电话给朋友聊聊,或者翻本书看看……,完全忘记了修行,彻底辜负了清闲。学佛法要甘于平淡,甘于平淡这句话非常重要,在平淡中还要能够安心,这叫“自在”;假如你一个人“在”的时候受不了,你这个人便永远得不到自在了。
修行,不论你修得如何好,既然活在尘世,还只是“有余涅槃”,对生命产生大觉醒就是佛,这事无须谦虚,但是有了这个肉体,饿了得吃,冷了须穿……,所以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你可以吃饭、穿衣服,也可以修饰一番,但是不可以妄想,做任何事都要保持“有心无念”的状态:
“有心”,就是“历历明明,清清楚楚。”
“无念”,就是“绝无分别、执着,没有联想……。”
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修行而到达圆满就很快了。
—— 摘自 耕云先生《安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