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不想打骂孩子,也不想宠孩子的父母最值得看的一本书
前段时间,有一个“咆哮女孩”的视频上了热搜,短片里一个女孩情绪失控地咆哮“我已经认错了,还要怎么样?”并且数次强调要自己“静一静”。父母的语气全程冷静,但不肯妥协,逼着孩子用更端正的态度认错。
这段视频引起网友热议,有站队父母的:说这熊孩子脾气太坏了,认错态度的确很不端正;
也有人说看到自己的童年,真是感同身受地替孩子难受;
这个视频反映的或许也是很多父母共同的困惑和难题——我们到底该怎么管教孩子?不打骂孩子,也不想宠孩子,还有其他办法吗?
答案是——正面管教。也是今天柚子妈想跟大家一起拆解的一本书。
1、关于《正面管教》
应该说,《正面管教》是一本育儿的实用工具书,这本书的理念非常适用于教育当下已经越来越注重话语权的孩子。它主张不惩罚孩子,也不娇纵孩子,而是通过改变父母的认知、沟通技巧来达到有效管教孩子,它的终极目标是父母“赢得”孩子,而不是父母“赢了”孩子。豆瓣评分8.7,对走入教养孩子困局的父母来说,是一本醍醐灌顶的书。
作者简·尼尔森是一名教育学博士、家庭治疗师,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长达10年在大学、小学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同时她也是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奶奶/外祖母。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和权威的育儿专家。她倡导的“正面管教”理念越来越受推崇,影响和改变了无数人。
全书的中心思想:我们不仅要有爱孩子的一颗心,还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以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把温柔和坚定相结合,培养孩子自律性和责任感,从而去培养孩子生活中的各项技能。
2、为什么要正面管教?(必要性)
1)只有在温和坚定的正面管教中,才能让孩子去学会各项人生技能,从而培养出责任感。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各种各样的技能,比如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对自我价值的感知力,自省力,判断力等,而这些只有在孩子和父母“并肩作战”中才能自然而然学会。
宠爱型的父母无法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的能力、被需要的价值感;同样地,严厉型的父母也贬低抑制了孩子的行为能力,束缚了孩子的成长。而正面管教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温和的氛围里学会承担和责任,让孩子避免成为“巨婴”和“温室里的花朵”。
2)正面管教对孩子自尊心的呵护和捍卫意义重大。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还有一项重要使命是让孩子成为心理健康的个体。而正面管教所倡导的平等和尊重,就是最大程度上呵护了孩子的自尊。而健康的自尊,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
很多父母以为,给小孩子小红花、奖励等行为是在“给予孩子自尊”。事实上,靠外界肯定赋予的自尊更应该被称作“他尊”,真正的自尊不来自外在评价,而是内心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父母需要在言行中传递一个信息,孩子是值得被尊重的,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依赖于别人的赞扬和观点,这样的自尊才是最坚实可靠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为了赢孩子。带着羞辱的教育,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不会真正理解父母教育的目的,带来两败俱伤的局面。
正如咆哮女孩的视频里,父母表面上语气平静,但语言里充满了否定;孩子反复提及要自己“静一静”,父母却一直没有满足。孩子表现出被逼疯的痛苦,语气里也有着满满的敌意。类似的严厉管教带来的后果就是,要么孩子变成了视频里的咆哮女孩,以“坏孩子”的形式不断地反抗到底;要么就是变得退缩自卑,成为一个怯弱胆小的讨好者(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而这一切都和我们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3、正面管教是什么?(核心点)
正面管教是:在温和而坚定的氛围下,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人生能力,包括几个核心点:
1)温和(尊重)
对孩子温和不代表娇纵孩子,而是在言行上更注重孩子的感受,传递爱的讯息给孩子,这也是教养孩子的前提,能让孩子感受到爱,教育的行为才能起作用。
2)坚定(规则)
坚定不代表惩罚、说教或者控制;坚定和温和结合在一起,代表了对孩子行为的有所限制,引导孩子和自己一起尊重规则。
3) 自我控制(内驱力)
区别于奖励或者惩罚的外在控制方式,正面管教更侧重于内在的自我控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遵守规则。父母在和不在的时候都一个样,教养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自律。
4)严厉管教或者宠爱管教是一种短期有效但副作用明显的方法,而正面管教虽然不是速效的,不能让孩子立刻终止不良行为,但伴随着父母温和而坚定的执行,不良行为会逐渐减弱,从长期的角度来说,它才是有效的管教方法。
4、如何正面管教?(实操性)
1)解读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有助于正面管教.
从根本上说,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有两种原因,一是寻求关注(归属感);二是寻求权力(自我价值感)。当孩子感觉到被忽略或者被控制的时候,常常产生报复或自暴自弃的行为,这时候很容易激发起父母的愤怒。
我们要做的是,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讯号:“我希望你们多关注我,让我感觉到自己是有归属的”、“我希望我能自己多一点自主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父母读懂这些后,或许才更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选择积极的方式,给予相应的回应。
2)学会花时间训练孩子,“教会孩子怎么做”是正面管教的核心;
父母要稍作区分,哪些行为是需要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的,鼓励孩子负责任地合作,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不吃饭,就让他坚持饿到下一餐再吃。这是把孩子犯错的责任从父母一个人承担变成了双方共同承担,父母只要和孩子做好约定,然后再坚定地执行,就可以让孩子逐步确立责任意识。
对于某些行为,可以让孩子承担相应的“逻辑后果”(转移注意力),让孩子去做一些“补偿性”的工作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孩子乱丢玩具,就让孩子去整理玩具。区别惩罚和“逻辑后果”的重点就在于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否是温和的。
此外,对于一些行为,是不能放任孩子去犯错的,比如涉及到危险和危害他人的行为(如过马路、打人);比如在孩子看起来没有影响的(如不刷牙),这些行为需要父母反复的提醒,让孩子渐进式地理解,明白要怎么做。而不是放任孩子去犯错,让孩子为问题付出代价。
管教的目的是让孩子终止不良行为,而不是为了让孩子感觉痛苦。
3)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积极的暂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育;
当父母和孩子处于情绪之中的时候,原始脑正在起作用,这时候的行为表现为“动物性”的抵抗或叛逃,而此时,我们就需要摁下暂停键。明白冷静期对于处理问题的价值,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就像视频里的女孩反复请求的“静一静”的要求,其实对于大人和孩子都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在家里布置一个暂停区,给它起一个孩子喜欢的名字。跟孩子约定,当双方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和父母都可以到暂停区呆着,我们家的暂停区叫做野兽国(源自野兽国绘本)。
当双方都感觉好起来的时候,再进一步地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4)积极的暂停之后,双方都平静的情形下,参考非暴力沟通方式,父母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沟通赢得孩子的合作。
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和需求的理解;(通过启发式的问题,核实你对孩子的感受理解的正确性;然后可以表达你理解,可以描述自己类似的感受和行为,或者可以讲述同类的故事,来启发孩子的思考;)
第二步: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经过上面共情的步骤,一般来说,孩子已经愿意敞开心扉倾听你的感受了。注意多用描述性而非评判性的语言,避免情绪的带入。)
第三步:和孩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如果孩子没有太多想法,你可以提出建议,供孩子选择。)
5、延伸观点:
判断一种育儿方式好与坏,最好的办法,就是“代入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不是很难,我们只要想象一下那些我们儿时深刻的体验。
想象一下自己曾经被尊重的体验,想象一下自己曾经被羞辱的体验,会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正面管教的意义;
分享一个自己的案例:
高中的时候曾因为迟到,被老师罚站在门口,对于一个好学生来说,站门口听的那节课让我倍感羞辱而又印象深刻。
这段记忆在我内心挥之不去,回想起来,那时候明白迟到的确是我错了,但老师的惩罚让我内心的愤怒感和羞耻感覆盖了内疚感。后来还有一个小插曲,在这件事情过后很久,老师在批改的作业上给我留下了一行字“你的心情现在还好吗?”当作业从第一排传送到我手上的时候,我看到了久违的尊重和关怀,也渐渐地对这件事释怀了。
对于教育孩子,我们常常有一个错误认知“让孩子感觉痛苦,才能让孩子变更好”;事实上,痛苦的教育并不是孩子问题的良药,在传递爱的同时,给予孩子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受教。
在正面管教下,犯错就是一个孩子学习的良好时机,反之,犯错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的灾难。
教育,就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路漫漫,且行且努力。
#柚子妈拆书计划#
每周为你拆解一本书,育儿书或者心理成长类书籍(侧重育己),一起分享书中的精华观点和精彩案例。
我们不传送知识,我们组团思考;我们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我们是思想的创造者。
也欢迎你推荐好书给我,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你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柚子妈的鼓励!
也欢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