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初心 从善如流
古往今来,正念善行然而结果事与愿违的故事很多。传说西藏历史上的古格王朝,国王在面对强敌侵略时为保护民众选择投降,但是十万官兵却当场惨遭屠戮;当代好心人扶老人反而被讹的事件在国内曝光多起,救助者深受困扰曾引发全民思考: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若是好人好心反而坏事,我们还应该从善如流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放下善心一定善果的执着,耕耘必有收获的多念,一切顺其自然,坦荡荡接受现实———
(1)发善心、行善举,无论结果坦荡无愧
近日读到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舍卫国曾有一对出家的父子师徒某日化缘到天黑,误入一处树林。师父年老体弱,由徒弟搀扶前行。听到周边野兽的嚎叫声,小沙弥加快速度推拉师父,没有想到师父一个踉跄摔倒,头触岩石而亡。小沙弥一路恸哭,回到寺庙后又被僧众贬责害了父亲,愈加痛苦无法自拔。佛陀告诉他曾有俗世一个儿子为病床上的父亲驱赶鼻尖上的苍蝇,失手棒杀父亲。从而肯定这个儿子也是出于孝心善行,佛法慈悲,开解小沙弥放下心中的痛苦。小沙弥由此释然,安心修佛。善心善行就一定获得善果吗?若是结果事与愿违,那如何面对和接受这样的结局?是否质疑甚至改变美好的初心?佛陀的答案是:发善心,行善举,接受现实,放下自责,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2)一切顺其自然,枯荣任它去
古代出家人收养他人弃子,爱心抚育的故事在当代重演。2011年媒体播报《甘肃道士精心收养弃婴的故事》,皋兰县百衣观魏道长收养的一名弃婴满周岁。背负山下村里的冷嘲热讽和香火损失,在诵经接待香客和打坐的日常之余,道长们学习喂奶换尿布照顾婴儿,并给孩子取名“经宝”。“假如经宝父母不来领养,我一定要将他抚养成人。经宝读到什么程度,我就会供到什么程度,我会一直照顾他,把责任尽完。”魏道长说,道家虽崇尚清净无为,但也要求对人关爱,要有慈爱之心。养育孩子繁重而有风险,影响清修的人生目标,但是道长依然选择大爱为先,不求回报,纯净的初心及义举令人敬佩。
(3)顺着真善美的大道前行,无问西东
古希腊大哲赫拉克利特如是说:“神就是生命和死亡;夏天和冬天;饥饿和饱足;善和恶。并存神才是真实的存在。”南泉普愿大师云:“平常心是道”。《增广贤文》中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不要拿自己的失误惩罚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神佛,岂能无失?如果一有过错或者失误,就终日沉浸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
天是心中那片天,神是心中那尊神。心中有原则,正念初心不改,做事就不会为得失所迷,心情就不会为得失所累。当正直和诚实的阳光普照着你的心灵时,阴霾就会远离你的世界,坦坦荡荡,无悔无愧。
愿我们发善心,行善举,无问西东,一切随缘,枯荣任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