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我接纳,获取幸福?
人或多或少有这样自我意识羁绊的烦恼:
在发言场合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演讲颤颤巍巍。
但是在家里一个人的时候却思维清晰无比。
这些现状大多源于自我意识过剩。
担心自己的发言被否定,害怕自己表现糟糕。
如何处理这样的现状呢?
把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共同体感觉。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提升: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
01.
自我接纳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无法丢弃也无法更换“我”这个容器,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水、弹珠、流沙……)去改变“我”的看法。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了。
假设你考试拿了60分,你会怎么选择呢?
自我肯定是达不到100分,
却在心里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很强”,这是对自己撒谎。
“这次考试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我能考100分”
自我接纳是只得了60分,
却在心里想如何提升现在的分数,坦然面对现实。
“这次考试只拿了60分,我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升的?”
这个方向有点像积极归因。
把考试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如自己不够聪明,或者运气不好,则会自暴自弃;
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身不足,自己不够努力,则逐渐提升;
简而言之,课题分离是分清“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自我接纳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关注“自己能改变的”,不去关注自己“不能改变的”。
02.
他者信赖
我信任你,这跟你无关。
在讲他这信赖前,我们做一下区分:
什么是信用?什么是信赖?
信用是你之前所做的事情积累的结果:
支付宝芝麻分高,商家愿意提供免押金服务;
征信良好银行愿意放更多贷款;
而信赖则是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没有足够构成信用的客观事实也依然相信,即无条件的信任。
这或许会颠覆既有的想法。
无条件信任有时候会遭到背叛。
渣男、出轨、小三……
微博上刷一刷一堆这样的信息,即使如此,还要无条件信任别人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信赖的反义词是什么?
怀疑。
如果把人际关系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怀疑父母甚至恋人,
那么你的生活处处都充满怀疑。
在你选择怀疑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会怀疑,就像“疑邻盗斧”。
家里斧头不见了,怀疑是邻居儿子偷的,
结果看邻居儿子走路、说话都像偷斧子的。
不久翻动谷堆时,发现斧子,
再看邻居家儿子,感觉没一处像偷斧子的人。
虽然一直无条件相信可能会对你造成伤害,
但是只有选择无条件地信赖,才能构建更深层次的关系。
至于被人背叛,该难过就难过,该伤心就伤心。
你无法改变被赋予的东西,但是可以选择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依旧是课题分离的角度,我信不信任你是我的课题,
你选择背叛或者加深信任关系是你的课题。
如果不想跟对方搞好关系,那么就剪断这段关系,而剪断关系是你的课题。
03.
他者贡献
人是很在意归属感的。
要想获得归属感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
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当自己感觉对他人有价值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对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很多有钱人,已经赚到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为什么还要待在岗位不退休?
很多新兴老人,为什么不想好好养老,而是继续学习?
因为为他者贡献能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就像小时候第一次给家里洗碗,
那个时候会觉得我对“父母”是有用的。
而不是产生抱怨:
为什么是我来洗?
为什么我要来做这个?
在为他者贡献的过程中,
逐渐建立共同体感觉。
我个人觉得这个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成长性需要”有关。
即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
向着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要迈进。
这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个闭环。
正是因为“自我接纳”才不惧怕被人背叛,才有无条件相信做到“他者信赖”;
正是因为“他者信赖”才愿意把他人当做伙伴,做到“他者贡献”;
正是因为“他者贡献”才会感受到价值,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这种闭环无疑加深了自己的幸福感。
好了,本期我们就到这里咯~
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