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防范网络求职诈骗陷阱

2020-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俞文杰

“知名企业、万元高薪、每月工作20天……”当求职的年轻人看到这样的网络招聘信息时,很难不心动。然而,“馅饼”背后却隐藏着“陷阱”。日前,吴江公安机关破获了这起以虚假招聘为名,诱骗应聘者长途参加面试并骗取钱财的案件,涉及受害人134名,涉案金额40万余元。

据查,这些人制作各种虚假营业执照等证件,在各大知名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投递简历后,“业务员”就冒充招聘企业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用话术诱导被害人跨省面试,随后要求缴纳2000多元的工本费、押金、服装费等费用,谎称实习期满后公司报销,但结果却是到各地电子厂做普通产线工人。整个骗局环环相扣,当被害人无法成功转岗,不满甚至发现被骗要求退钱,公司就以各种理由推脱。为防止受害人报警,公司会视他们态度的强硬程度退一定款项。

网络求职诈骗之所以层出不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网络招聘平台责任的缺失。很多平台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往往降低对质量的要求,对公司名称、营业执照、联系方式等确保招聘主体真实性的信息不严格审查把关,逐利过度导致对招聘信息的审查、发布、监管流于形式。同时,一些求职者也急功近利,防范意识不强。在高薪外衣,优越工作条件等引诱下丧失了警惕,而问题发生后认为维权耗时耗力也纵容了平台不履行严格审查的责任。

而且,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招聘平台存在责任界定不清问题。如《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虽规定了运营主体具有要求用户提供真实合法信息的义务,但均未明确违反上述义务的赔偿责任,也没有具体平台审核义务的标准,加之互联网招聘行业监管相对滞后的现状,加剧了虚假信息的滋生蔓延。

为此,必须尽快构建多重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安全的网络求职环境。鉴于网络招聘诈骗者往往依托正规大型平台,这些平台有义务从源头强化把控,严格审核,卡住诈骗信息入口。同时,可以采取设立求职者举报通道并公开处理进程,建立招聘企业信用积分评价制度,定期发布招聘失信名单等措施。除建立完备的审核、补偿机制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尽可能节省审核的时间成本,还可降低平台的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求职者在网络求职时应保持合理怀疑的态度,对以各种名义进行收费的招聘应特别注意。若无法确定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可通过企业官网、企查查、天眼查等多种渠道主动核实。如果不慎被骗,应积极向招聘平台、监管部门和警方投诉或举报。

长远来看,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互联网平台必须进行实质审核,除审查在线资料还应有选择的到实体办公地点走访,确保招聘企业的真实性。对审核把关不严的平台明确承担连带责任,相关主管部门也应对互联网招聘平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以确保平台运营的合法合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