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与相处,你如何选择?
文|吴霄眸
如果把独处认为是“孤独的自处”,我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孤独这个词,未免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让人不大愉悦。所以我认为更恰当的解释是“独自相处”,自己与自己相处。
最近翻看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唱K,也并不是那么奇怪,也许只是特立独行而已。在别人眼里的孤单,在自己感受确是自然的。
就好像我喜欢独自看电影,那些特别好的电影,我喜欢独自赏鉴,不过如果是娱乐电影,也许愿意找个人一起。独自看电影很享受,因为哭和笑都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有时也算是种情绪的宣泄。
独自在KTV包厢唱歌,也不是很过分,为了把一首歌唱到位,可以连唱N遍,不必担心被说成麦霸,自由自在的。当你沉浸于这种自由自在的时候,便会觉得一个人做这些事挺好的。
独处是一种能力,但并不是与生俱来,当然也有人天生倾向于独处。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并不是说性格内向的人就不爱社交,只是他汲取自身能量的方式是向内,需要单独呆一会来充电。相对来说,外向的人,更愿意在聚会中获得自身能量,单独呆着反而觉得无聊。当然,也并没有绝对的内向与外向之分。
1、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儿,并没有很多机会独处,上学以后,也似乎都是与同学在一起。直到英国留学两年,才真正有过一段独处生活。
当时,我租了学校的宿舍,有独立房间和卫生间,但需要共用厨房,很不幸的,我的房间被安排在一楼一个角落里,不见阳光。我申请了好几次调换宿舍,但也并没有成功,我只好既来之,则安之。
开始一个人生活,自己安排一日三餐,自己安排一天的行程,早晨能否爬起来去上课,完全在于自己的喜好,没有人督促。现在想来,那是一段极好的时光,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养成。
人最终都会是孤独的,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及早的适应这样的生活也不错。
一个人旅行,是我下一个目标。
有一本书,叫做《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是旅行文学中的经典。作者一个人安排好了旅程,坐上了这辆列车,写下了许多自己观察到的见闻。
两个人的旅行里,难免要迁就,除非找到知己,在一起旅行的道路上,不会因为不交谈而尴尬,只是享受着旅行的本身,带着探索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可以尽情发呆而不会被认为无趣,那就很好了。
2、
对我来说“相处”反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也是我近来才发现的,这种相处并不是说段时间的一次约会,而是长时间的一起生活。
比如,大学宿舍里需要四到六个人一起,每天清晨起来以后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会被看在眼里,完全没有一个独立的空间,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当然我和舍友们相处的还算不错,但自知会有不舒服的地方,于是我在自己下铺床位装了一圈帘子,把帘子拉起来以后的那点封闭狭小的空间是完全属于我的。在里面感觉异常轻松。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一个人去自修室,一个人去逛公园,所以舍友常常觉得我神龙见首不见尾。
婚姻里的相处更是一门学问,恐怕是人生最难修的一门课。当激情退去以后,要学会和对方的缺点相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既要相互保持一些空间和距离,又不能太有疏离感。爱情会不自觉的想去控制,过于亲密就想去占有,是感性的,婚姻则是理性的,更加像是一种成全对方的爱,像是一种让彼此舒服的生活合作。
有了孩子以后,独处便更加奢侈,因为自己又多了一个身份,就意味着多一份责任,自己的空间与时间不断被挤压。要尝试着和孩子相处,又是一门新的课程。不过我总是尽量让孩子与父亲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常常做甩手掌柜,一个人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从独处中汲取能量在来相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