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身为至圣先师,为什么有人形容他为“丧家之犬”?
“丧家之犬”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成语解释: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在这里“丧家之犬”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司马迁不仅崇敬孔子的行动,更是把孔子当做人格偶像来学习模仿的。从《史记》的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鲁国国君听信谗言,赶走孔子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孔子本来在鲁国治国有方,遭到邻国齐国的忌惮,于是他们给鲁国君主和季桓子好多美女,让他们把孔子赶走。
孔子万般无奈,在子路的劝说之下离开了鲁国,就这样孔子离开了自己的家。
犬本来是做什么的?本来是看家护院的,可是院子的主人听信谗言,把自家最忠诚的狗赶走了。这狗就失去了家,所谓“丧家之犬”。

孔子周游列国,却不被重用原因有二
原因一: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德治国”,而君主追求的是“富国强兵”,所以孔子和很多君主之间意见相左,这些国君也就不待见他。
原因二:有一些君主慧眼看到孔子的才能,准备委以重任。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因为孔子相对这些国家的人,是外来的,他被重用就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其他大臣的利益,这些大臣恨极孔子,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利用职场厚黑学,排挤孔子,使得他没办法再继续留在这里。
因为这两个原因,孔子就这样不得不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首先自己的国家鲁国赶走他,其他的国君或者同僚也赶他,有能力没有舞台,所以孔子自称“丧家之犬”。

然而就是在这种困境下,孔子提出“君子固穷”,他也这样要求他的弟子们。这里“穷”不是“贫”,穷是完全没有办法了。“君子固穷”就是完全没有办法时,还自我要求做一个君子,这就是君子的最高标准。孔子被称为孔圣人也是因为他对自我的要求如此之高。
这样我们再回头理解“丧家之犬”,孔子的形象反而更加高大起来了。
理解一个人最忌讳的是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