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馆 | 夏商周:贵贱有等,衣服有别,千年看衣识人帷幕拉开!

2018-07-06  本文已影响64人  美妆博物馆

服饰馆 | 夏商周:贵贱有等,衣服有别,千年看衣识人帷幕拉开!

                                   ——《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系列》系列2

“贵贱有等,衣服有别,上有夫子卿士,下有庶民百姓,服饰各有等差”。服饰变迁算得上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中国的冠服制度,初步确立于夏商,完善于周。冠服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进阶的一个标志。以礼治国、治家的传统社会自此拉开了帷幕。

《易经·系辞下》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这说明夏启建国时,上衣下裳之制已经形成了。自夏朝起,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夏代:服饰等级制度初登场

夏朝时,一些简单基础的典章制度已形成,夏礼、夏书、夏训记载夏王朝的礼制、历法、政治制度的书籍。特别要说的是,这里的礼主要是指祭祀时的奉神之礼。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服制也就成为了礼制的一部分。

农业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金属器具已开始被广泛使用,社会分工相较于之前的社会更加精细。丝帛的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铜器与玉器的制作日趋精美。为当时上层社会的服饰展示提供了更多奢华的元素,服饰的等级制度逐渐凸显。

除此之外夏朝时,服饰的颜色也有了“定制”,并且可以根据自然的色彩分布创造出不同纹饰的服装面料。

殷商:祭祀与服饰的碰撞

和夏朝相比,殷商时期的祭祀之礼有过之而无不及。商人极其崇拜鬼神、祖先(封神榜虽说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商人对于神魔鬼怪的信服在剧中还是可以窥探到的),所以他们的祭祀频繁而盛大。在此背景下,殷商时期的奉神之礼发展的更为全面,相应的服制也有了一些变化。

殷商服饰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等级制度的体现了。夏朝时,服饰等级制度已经十分明显了。但殷商时期则愈演愈烈。大到服饰的选色和纹理,小到配饰构件的选择,都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如装饰品分为铜饰、玉佩、银饰;配饰构件也分为冠帽、带,行滕等多种差别。

这种自殷商正式开始的阶级社会的等级制,自此成为中国服饰史的一个重要特色,一直沿用至清王朝的覆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服饰等级制度。

周代:“礼”治时代

前文也提过,礼字在夏商时期仅指奉神的行礼之器,简而言之也就是说只论祭祀之礼。而到了周代,礼开始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涉及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

周王朝素以“德”、“礼”治天下。“德”是属内在修养的一方面,是对人们较大、较重要的行为进行规范,而“礼”则是较小行为和外表仪式的规范。而服饰上其实也有“德”“礼”之说。

服饰上“德”的象征是指佩玉,“礼”就是指等级分明的服饰制度。从服饰造型、颜色、再到花纹等多个细节提醒着等级的森严。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五行说”里的元素被归为金木水火土,反映在服饰上对应为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也被视作为正色,也被广泛的用于服饰等级划分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周王朝时期,冕服之制逐渐规范、完善。虽然相传冕服在殷商时期已有,但较为详尽的记载还是现于周代。

后宫六服制度初载

《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可以看出此时的冕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

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因严格的等级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纹路、材质、配饰等划分的十分细致,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其十二纹章,分为绘制和刺绣。绘制中细分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刺绣中有宗彝、藻、粉米、火、黼、黻。可见其划分的细致程度了。

周代的后宫妇人穿着也颇有讲究。《周礼·天宫》中记到:“掌王后之六服,祎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素纱。”其中祎衣、揄狄、阙狄为祭祀服装,鞠衣、展衣、素纱则为常服。

夏商周的服饰变迁是中国服饰文化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中华民族对于服饰的需求和认知从这一时期开始发生了变化,服饰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政治、社会、文化色彩。用现代的话讲,原始时期的服饰是一个无生命力的物件,因需求而产生,而进入夏商周后,服饰开始具有社交意义。这也是社会在不断进阶发展的体现。

服饰之转变乃民族之成长,服饰变化即社会缩影之体现。未来,馆长讲和大家一起翻开更多尘封的历史服饰文化记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