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知识、公园、历史、文化

懂你真的不容易--北京天坛(2)

2018-09-19  本文已影响150人  幽州拾趣

        走北京知古今(六)

接上回

      皇乾殿:是祈谷坛里的第二个重要景点,它的功能是用于平时存放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牌位,最初叫“天库”,1545年重建后,嘉靖皇帝更名为“皇乾殿”,并亲书匾额。

皇乾殿

    皇乾殿是一个四方小院,在祈年殿的北面,其院子的大门是气派的三座琉璃门。

皇乾殿琉璃门

      皇乾殿内牌位的摆放采用古代的“左昭右穆”制,即始祖居中、父子相对、祖孙相邻,左称昭,右称穆。在这里,皇天上帝的牌位居中,皇帝们都是上天的子孙,是上天派到人间的,故称“天子”。

      祭祀大礼的前一天,皇帝自斋宫来到皇乾殿行香祭拜,巡视坛位及祭品准备情况,以示对上天的重视。

      祭祀大礼前一天的半夜,负责祭奠的官员还要举行请神仪式,将神位放置在龙亭里抬到祈年殿内供奉,大典结束后再送回皇乾殿。为了各位神主不寂寞,平日里每逢初一、十五,祭祀官员还要来上香扫尘。

      皇乾殿院内有东西配殿,用于供奉从祀牌位。

      东配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及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

东配殿供奉的太阳神等神版

      西配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及云、雨、风、雷诸神的神版。

西配殿供奉的月亮神等神版

      东配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前九后七,两排共十六楹。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以其“参差不齐”为由,拆除后殿,仅存前殿九间。

      古稀门;在皇乾殿院内的西南角有一处小门叫古稀门,长年关闭,默默无闻,很多人都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但这是有故事的小门。

皇乾殿院内拍摄的古稀门 皇乾殿院外拍摄的古稀门

      门外是砖墁地坡道,用上锁的铁门围挡,坡道南是砖墙,有些游客靠着墙照相,用手摸墙以图吉祥长寿。

      面对这座小门和这条坑坑洼洼的古老坡道,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他人的搀扶下自小门走出,坐上御舆,一行人马静静地向西行走在天坛的古柏之中,老人的心中不知是敬畏、寂寥,还是礼成后满满的正能量。我是要为这位一生勤勉、好学、博学多才的大帝点赞的。

      这个门是乾隆四十六年建的,隆重和繁琐的祭祀礼仪以及从丹陛桥到皇乾殿的长距离行走对已年逾七旬的古稀老人来说十分辛苦,据说皇帝祭祀一次要扣头66次,坛顶至二层坛面来回3次。于是有大臣提出,在皇乾殿西南角开辟一处角门,这样可使御舆停在角门外,大大减少行走之苦,乾隆帝很快批准建设。为了防止子孙后代偷懒破坏祭祀礼仪从而引起天下不满社稷动荡,聪明的乾隆帝御赐其名为“古稀门”,并规定:后世子孙如有寿登古稀者,皆可走此门。尊老敬老,百姓皆可理解。

      古稀门建成后,乾隆帝共使用过13次,乾隆帝退位后,此门便从此关闭,以后的皇帝都未能“寿登古稀”,故关闭至今,不曾开启,此门便成为了乾隆帝的专用御门。

      在祈谷坛里还有一座门和乾隆帝有关,它就是“花甲门”。

      花甲门位于丹陛桥最北端西侧、祈谷坛南砖门外,其建造的原因与古稀门一样,是乾隆皇帝62岁时建的。

花甲门

      乾隆帝是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终年89岁,在位60年,在位期间几乎年年来天坛祭祀,也是啊,这一神圣的权利是不可能请人代替的。

      神厨是一个院子,是祈谷坛的附属建筑,位于祈谷坛东,叫北神厨,是用于祈谷大典烹制、陈列供品的,包括神库殿、神厨殿、甘泉井三部分。   

    神库殿是神厨院的正殿,坐北朝南,古时放着笾豆案,即摆放祭器皿的条案。祭祀前一天,皇帝亲自或派大臣前来视察工作,即称阅视笾豆仪。院内的东西配殿是烹制供品的。东配殿前有一口古井,其水甘甜可口,祭祀时,用井水调制羹汤,口感鲜美,故有“甘泉井”的美誉。

      现在的神厨是祭祀文物用品展览展室。其中东配殿举办公园开放百年展,展品中的一个编钟人人驻足观看。

鎏金铜编钟

      它是明代的鎏金铜编钟,原本有16枚,但如今天坛仅存这一枚。1900年八国联军在天坛抢走了200多箱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这套演奏祭天礼乐的珍贵编钟。1994年,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来华访问,向我国交还了一枚由英军少校道格拉斯于1901年从天坛掠走的“明代鎏金铜编钟”。这枚颠沛流离的“镇馆之宝”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经历。

      宰牲亭是宰杀祭祀用牺牲的地方,在长廊的尽头,包括大殿、月台、六角盝顶井亭。宰牲亭又叫打牲亭,因为祭祀用的牺牲不能用刀屠杀,只能以木器击打致死,以保证体全。

      这些牺牲都是牲畜中的精品,经过层层选拔筛选出的健壮、貌美之体物,据说每年祭祀前3个月,负责的官员还要远到内蒙古去挑选牛羊。

      长廊位于祈年殿东砖门外,长273米,它将祈年殿、北神厨、北宰牲亭连城一体。又叫“七十二连房”

长廊

    长廊始建于永乐年间,北面为墙,南面为窗,如同房间的样式,共设75间,乾隆时改为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如今北面的墙和南面的窗均已被拆除,柱间有长凳供人们休息。

      为什么要建长廊呢?宰牲亭一般都要建在坛庙200米以外,以防血腥气玷污圣坛。祭祀前,宰牲亭宰杀牺牲后,在神厨里制作供品,然后再送往祈年殿。因为祭天多为寒冬,有可能遇到风沙、雪天等天气情况,为了不让供品被污染,就建了挡风雪的长廊。

      由于运送供品在生更半夜,长廊里点着蜡烛,风吹过,蜡烛忽明忽暗,运送祭品人员的影子晃来晃去,有时北风呼啸,让人毛骨悚然,故长廊又称“七十二地煞”。

      丹陛桥是一条砖石铺成的大道,高出地面4米,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的券洞通道,故称作桥,是古都北京最早的立交桥,又叫“海墁大道”。它从圜丘坛的成贞门向北一直通向祈谷坛的南砖门,长360米,宽29米,自南向北逐步上升4.5米,寓意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在成贞门拍摄的丹陛桥 丹陛桥下的券洞

     

      丹陛桥正中的白石道是皇天上帝走的神舆,比东西两侧的砖道凸出,明星规格较高。东侧的砖道是皇帝走的御道,西侧是随从王公大臣走的王道,等级分明。

      举行祈谷大典时,王公大臣、皇帝左右簇拥着神舆,从丹陛桥南端走向北端的祈谷坛南砖门,开始隆重的祭天大典。

      在丹陛桥北部东侧,与丹陛桥相连处有一方形石台,叫祈谷坛具服台,是皇帝祭祀前更换祭服的地方。

祈谷坛具服台

      照片上的黄亭子是现代商亭,古时这里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才会临时搭建帐篷,供皇帝更换蓝色祭服,祭祀完毕后,皇帝在此脱掉祭服,换上龙袍回宫,临时帐篷便拆除。祈谷大典每年正月孟春举行,祭奠又在日出前七刻大概凌晨4点多进行,天气十分寒冷,皇帝怕耽误祭奠,便早早地来到具服台更换衣服。因此帐篷外用黄丝绸布遮盖,内有宝座、洗漱用具、炭盆、暖床、照明灯等设备一应俱全,以保障皇上的日常生活起居,故又称“小金殿”。

      丹陛桥具服台下方的券洞人称“鬼门关”,是赶送祭祀牺牲走的隧道。豢养牺牲的牺牲所位于祈谷坛的西南角,而宰牲亭、神厨在其东北角,牺牲必须通过丹陛桥,但丹陛桥上不能走牺牲,聪明的古人就在桥下凿洞,让牺牲通过。由于这些牺牲从此桥洞通过后,就踏上了不归路,因此这条阴森恐怖的隧道被形象地称为“鬼门关”。

      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草坪上,由8块巨石组成,是镇石。嘉靖帝笃信道教,有道士进言,称大享殿的东南方空虚无物,不利于国家稳定富强,影响皇帝长命百岁,建议设镇石以镇风水。嘉靖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摆放了7块巨石,称为“七星石”。清朝入关后,在七星石的东北侧又安放了一块巨石,以示不忘东部故土之情。因此,七星石由八块巨石组成。

七星石(网上照片)

      七星石正在维修中,被遮挡,无法拍照,预计今年“十·一”维修完成。

我的简书二维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