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的思考
阳志平老师写了本新书《人生模式》,我听朋友说了很久了,直到最近得到上听到解读才出手买了一本。阳老师从建筑模式和程序设计模式类比推出了人生的模式,然后介绍了一些影响他的重要人生模式。书我还没有看完,但对模式一词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包含了各种模式的复合体,面对环境和遇到的事情做出模式之内的应对。如我们见到了蛇和猛兽大概率会恐惧,不管我们多明白那是假的是无害的也没用。当我们的孩子不按照我们的话做的时候,大概率进入生气的模式,不管学了多少育儿的大道理也没用。当我们听到有人比我们厉害的时,大概率又进入了先攻击后假装看不见的鸵鸟模式,不管自己多清楚向其学习更有用处也没用。模式的源头,可能来自基因、来自我们的成长经历、来自我们模仿身边的人。怕蛇是生存本能,要孩子听话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见贤不思齐而避之多是动物的繁殖本能。
很多时候,我们想改变自己,并非一个念头之功,得打碎原来的模式构建新的模式。不管是打碎还是构建,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一个人胖,来自于他的生活模式。其中包括了基因、饮食、运动习惯等多个成分,是一个拥有多个反馈模式的平衡系统。如果只是引入一个改变因子,如吃减肥药、或者是突然运动,很多时候都会被系统的反馈模式给化解掉。改变需要改变模式,打破某些反馈过程,构建一些新的反馈过程。我们要改变自己现有的状态,想跃迁到另外一个状态,就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循环。我们增大回到过去的阻力,减少到达目标的阻力,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平衡态。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固有的模式,总是在不断的重复。如果看同一个作者的书多,就会发现有些内容重复的出现。如吴军老师的书就有些例子在他不同的书中提到。李笑来老师的书也总是会出现近乎相同的模式。可能我们读某一个人的书,读多了就会有新东西越来越少的感觉。这可能就是阳志平老师所说的写太多了耗尽了才气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我们世界的模式其实是有限的。当有一天我博览群书之后,可能发现很多书不过是重复这些有限的模式。如同大部分电影都是英雄之路的套路,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也是由有限的那些模式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