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2023-09-08  本文已影响0人  f57b42734ec0

民国时期,曾有这么一个人,前半生凭借手中一只笔,推动了辛亥革命和大革命的发展。但可惜的是,后半生却受制于“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思想。虽然他位高权重,忠心耿耿,却有一肚子吐不完的苦水,甚至还对朋友说:“我已经无法自拔了”。最终不惜自杀结束了一生。

而这个人就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幕僚陈布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悲剧文人的一生。

1、报界奇才,笔扫千军

1890年,陈布雷出生于浙江慈溪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思想保守,觉得只有考取功名才有前途。因此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并恪守“忠君孝父”的价值观。

与父亲不同的是,堂哥陈训正思想激进,经常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陈训正的影响下,年少的陈布雷不仅学会了写作,而且在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山河破碎后,萌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随着长大,他的反清革命思想也越来越强烈。

陈布雷

转眼间到了1910年,清政府要把浙江铁路的主权卖给外国人。陈布雷听说后,便在报纸上发文反对此事,并提出“浙江铁路是浙江人的”。结果,不仅得到了报界前辈的赞扬,更动员了沪杭各界的民众纷纷响应浙江保路运动。

一年后,浙江保路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这让他认识到,革命成功的前提是获取人民的支持,而报纸就是最好的工具。

于是在报界前辈的介绍下,陈布雷顺利地加入了上海的《天铎(duó)报》。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害怕清政府的打压,许多报社都选择了观望。唯有陈布雷,在几天之内就写出了十篇拥护辛亥革命的专题文章。

由于这些文章文笔犀利,同时又借用了《水浒传》里的许多小故事,来抨击清朝和介绍辛亥革命的情况,因此这些文章很受群众欢迎。

一时间,革命党人士气高涨,各地群众纷纷也支持当地的反清独立运动。不久后,辛亥革命就终结了清朝的统治,陈布雷也在上海报界闯出了名气。

但可惜的是半年后,陈布雷却因家庭原因,不得不离开报界。直到1921年重返上海,他才加入陈训正等人创办的《商报》。主笔《商报》期间,陈布雷再次开启了以笔为剑的战斗生涯。

1925年,外国巡捕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sà)惨案”,造成数十人伤亡。当时陈布雷亲眼目睹这起血案,内心压抑已久的悲伤和愤怒,就像决堤的洪水化作文字倾泄而出。于是,在“五卅运动”期间,他每天都会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和列强的罪行,同时还竭力支持工人们长期罢工。

由于这些脍炙人口的文章点燃了上海市民郁积已久的仇恨怒火,因此许多人都积极地支持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在“五卅运动”期间,《商报》的销量遥遥领先,达到了一万数千份,有时甚至是两万份。

那时候,郭沫若先生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每天都要阅读《商报》,而且他还公然称赞:“陈布雷的文章有横扫千军万马的气势。”不仅如此,由于陈布雷拥护北伐,因此他的文章还获得了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认可,也对北伐战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陈布雷始终以刚劲有力的笔锋,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浪潮。这一时期,他在报界自由驰骋,是他人生中少有的幸福时光。

2、领袖文胆,言不由衷

在主笔《商报》期间,陈布雷写的革命文章,不仅照亮了北伐军的道路,但也刺痛了大军阀孙传芳的心。1926年末,为了躲避孙传芳的加害,陈布雷被迫离开上海。恰好此时,北伐军的首领蒋介石急需一位秘书,于是,亲信陈果夫就推荐了陈布雷。

陈布雷

次年在南昌,蒋介石以“弟”的身份,按照文人之礼接待了比他小3岁的陈布雷。在谈话中,蒋介石诚挚地说:“我十分敬佩布雷先生的才华,先生不是军人,以后不必称呼我为司令,随便些就好。”

这句话极大地满足了陈布雷身为读书人的自尊心,这让他觉得蒋介石是一位值得追随的领袖。几次交往后,陈布雷就加入了蒋介石的阵营,并开始为他写文章。

当蒋介石独揽大权后,陈布雷就成了他的“御用文人”。可这种旁人万般羡慕的事情,陈布雷却做得苦闷异常。因为他知道蒋介石有些地方做得不对,但他又不愿意也不敢背叛对方,让一向正直的他经常苦恼不已。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叫他编写歪曲事实的《西安半月记》。当时蒋介石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将张学良和杨虎城丑化为祸国殃民的逆贼;二是把蒋介石美化成救国救民的大英雄。陈布雷本来就不愿意做这种颠倒黑白的事,听到蒋介石这么一说,正打算拒绝,谁知蒋介石又说:“这篇文稿,只有布雷先生来写,我才放心。”

尽管陈布雷深知张、杨二人根本没有坏心思,如此污蔑他们无疑是愧对天地良心,但蒋介石都这么说了,他也没法再拒绝。于是,无奈的他只好拿纸和笔出气。

每次动笔后不久,陈布雷就气上心头,不是在纸上乱涂乱画,就是拿起毛笔狠狠地戳砚台,甚至还对亲人怒吼道:“叫我全部撒谎,怎么不动肝火?叫我全部编造,怎么编得出?……”接着只听“咔嚓”一声,又一支笔杆折断。

即使这样,两个月后陈布雷还是强忍着内心的苦闷完成了任务。不久后,他就把压在心里的不满,在日记中发出了呐喊:“如今,我已成了他人的傀儡,不能用我的笔表达我所言啊!”

在外人眼里,他是蒋介石的宠臣,但唯独他自己知道,这种痛苦的写作早已把他折磨得心力交瘁。久而久之,身体孱弱的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每晚都要服用四五颗烈性安眠药才能入睡。

在陈布雷看来,就算再苦再累,自己也要为领袖呕心沥血,才能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因此,“照他说的写”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两种念头,时常会在他脑海里激烈地碰撞。长期在这种纠结的状态下,内心哪能不郁结。

3、万念俱灰,吞药自尽

同时,多年失眠的折磨加上难以摆脱的苦恼,让陈布雷逐渐萌生了轻生的念头,抗战胜利后,这种想法更加强烈了。

历史的车轮走到了1945年,全国上下都在欢庆胜利,唯独陈布雷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原来,他早已洞察到两件事:其一,许多官员大肆搜刮钱财,导致国内物价飞涨,民众生活艰难。其二,一场席卷全国的内战终将不可避免。这两件事让他看不到国家的未来,变得越来越悲观。更糟的是,内战爆发后,他与蒋介石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频繁。

陈布雷的遗书

有一次,他见东北战事接连失利,大量难民无家可归,蒋介石又执意要将内战进行到底。于是,陈布雷就在会议上劝蒋介石求和,以保存实力和保护百姓。不曾想,这句话刺中了蒋介石的痛处,他顿时拍案而起,并斥责陈布雷是软骨头。

此后,随着内战的不断加剧,两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但他坚信蒋介石依然信任自己。然而他没想到的是,淮海战役尚未开幕,这份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1948年,蒋介石在会议上强调:“抗战要8年,内战也要8年”。陈布雷觉得后半句不妥,就在做记录时删掉了,而且还说:如今人民厌战,需要和平……不料,他还没说完,蒋介石就大发雷霆:“你现在连我的话都不听了,是不是变心了?”

此时,陈布雷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他感觉到文人的尊严和忠诚都被蒋介石无情地踩碎了。会议结束后,颓丧至极的他在回去的路上嘟囔着:“士可杀不可辱!”

谁知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陈布雷觉得失去蒋介石的信任,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差,与其在苦闷中煎熬,不如早点解脱。于是,他一口气吞下了一百多粒烈性安眠药,结束了生命,这一年他58岁。

从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陈布雷虽然对局势越来越失望,但仍然不愿意背叛蒋介石。结果,他的“愚忠”不仅堵死了自己的退路,还让自己走向了绝路。

纵观陈布雷的一生,我们看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他虽然以惊人的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却被腐朽的思想所束缚,失去自由,最终沦为旧中国的陪葬品。本该活得风光无限,却因精神桎梏,选择了走向黑暗,让人唏嘘不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