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亲子阅读主张
齐齐幼儿园这学期大力推行亲子阅读,发起为孩子布置书房、每天坚持阅读、开立阅读存折等活动,家长们欢欣鼓舞,大力支持,在群里展开讨论。我也回忆起几年来的亲子阅读之路,忍不住想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与同道中人分享。
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都非常用心,各种教育理论都有其执著的拥趸,难免会遇到不同的教育方式。好在如今是个多元的社会,不存在唯一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下,我才敢于说出自己的主张,因为我真是个特别害怕争执的人呀-
所以,我们先做个约定,如果我的亲子阅读主张与您的不一样,可以说说自己的观点,咱们在讨论中碰撞火花,互相促进,但彼此都不要存有说服之心,不以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为目的哈。握手!
好了,言归正传,说回亲子阅读。
齐齐刚出生,我就开始注意培养她对书的感情,孜孜不倦地各种尝试,直到她八九个月大的时候能有耐心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我已经积累了一箩筐的经验教训,一岁半时的亲子阅读总结《小书女养成记(一)》中提到过一些这个早期阶段的经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齐齐已经4岁了,早已养成了阅读习惯,看书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她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对于亲子阅读,我也不再像刚开始时那么用力了,大概是因为在这几年的摸索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建立起大体的框架,在此之间便可以轻松随意。
我的亲子阅读主张,归纳来说有三条:
一、有趣比有用更重要
阅读有什么用处?不用我多说,每个人都能列出很多条。亲子阅读有什么用处?太多专家强调了,也无需我在此一一列举。不过我想特别提出的是,曾经听过一个关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讲座,主讲人做过长期调研后得出结论,即便孩子上小学后已经识字了,也要继续坚持亲子阅读,因为刚识字的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尚未成熟,依然需要父母为其流畅地朗读,从亲子阅读平稳过渡到独立阅读,避免阅读习惯的中途受阻。
在大力推广阅读时,不可避免地要用阅读的各种「好处」来吸引父母重视亲子阅读,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帮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但在为孩子选书时,我们最好是能摒弃「有用」的指导思想,以「有趣」为宗旨,这样更有利于让孩子爱上书,爱上阅读。
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前,我也曾抱着「阅读有用论」为齐齐选书。齐齐入睡困难,我给她买回《睡不着的卡夫卡》,希望她读了以后能学到「深呼吸帮助入睡」的方法,早些睡觉。可是,她读完后依然故我,看不到一丝变化。
《睡不着的卡夫卡》
倒是这本书她很喜欢,总会翻出来让我们读,大概是觉得这个卡夫卡和她一样,有找到同伴的感觉吧。
亲子阅读重在「悦读」,如果在选书时想着,「孩子不吃饭,看什么绘本」,「宝宝很喜欢哭,可以看什么书呢」,就像把绘本当成药物,把孩子当成病人,期待能对症下药,要到病除。不过事实上,可能会收获很多失望。
当然,很多绘本确实能起到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的作用,比如《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能让孩子知道爱吃零食又不及时清洁的严重后果;《我爱幼儿园》,能让孩子在快要上幼儿园时了解幼儿园生活的流程和细节,知道「在幼儿园里,我有许多朋友。有时我会哭,有时我会笑」,对全新的生活有些心理准备……但是,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最好由孩子在阅读中自己体会。
如果因为孩子挑食,特意找来《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边读边强调别挑食,这样的阅读过程,可能很难给孩子愉快的感觉,治疗挑食的「疗效」也可能会令人失望。
能让孩子喜欢的书,最重要的特点,一定是「有趣」。前段时间齐齐热读的「小笨猪和大坏狼」系列,每次齐齐阅读时都笑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而这套书,很难说它有什么「用处」。
《小心,普莱墩儿》
还有各种玩具书,在我们家亲子阅读初级阶段占据了重要地位。后来齐齐爱上贴纸,我买回了不下十种贴纸书,比较之下,最好的是这套小红花系列。
一天,普莱墩儿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 普莱墩儿记起来,妈妈叫他去商店买点儿东西。
文字只是在讲述小猪普莱顿儿的动作,真正好笑的,是图画中老狼的狼狈模样,而这些狼狈景象,完全没有用文字表述。与这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世界著名的经典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
《母鸡萝丝去散步》彭懿在《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谈到《母鸡萝丝去散步》时说:
……这些文字只是说明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一句话,只是对于萝丝散步的一种描述。至于那只跟在萝丝身后上蹿下跳的狐狸,只字未提。所以有人说这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用文字讲的萝丝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还有一个是用图画讲的狐狸追逐猎物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如果只读文字,忽略了图画,将会错过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本世界著名的绘本,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已。
还有一些绘本,文字比较简单,图画的内容却丰富得多,值得细细品读。比如林明子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翻开第一页,文字很简单:
Page 1有一天,妈妈说:
“美依,你能一个人上街去买东西吗?”
“一个人?”
美依跳了起来。
长这么大,她还从来没有一个人上过街呢。
“宝宝的牛奶喝光了,可妈妈又忙不过来。你能一个人去买牛奶吗?”
“能!我都已经五岁了。”
和齐齐一起读这本书时,我会和她一起仔细地看图画——
看,房间里面,妹妹正躺在婴儿床上哭呢,是不是饿了?
牛奶在哪里呢?哦,奶瓶在妈妈的餐车上,已经空了,对么?
妈妈应该去买牛奶了,可是煤气灶上两个锅都已经烧开了,直冒热气,妈妈得赶快处理才行呀!
太多急事要处理了,水池里还有好多碗等着妈妈清洗,吸尘器也躺在地上,妈妈有好多活儿要干,所以才需要美依帮忙,对吗?
妈妈叫美依时,美依在干什么呢?
哦,在画画呢,旁边还放着一个布娃娃,可能是画画之前在玩布娃娃吧。
你看,美依从椅子上站起来了,她有没有答应妈妈,出去帮妈妈买牛奶呢……
后面的每一页,都是如此,图画里蕴含着太多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每次读这本书,齐齐总会要求我带着她看一遍图画,然后再念一遍文字,多看几遍后,她就会自己捧着书寻找图画中的丰富内容了。
同样风格的绘本,还有岩村和朗的「14只老鼠」系列。彭懿在赏析《14只老鼠吃早餐》时说:
孩子们喜欢看“14只老鼠”,是因为它的画面非常大,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跨页图,而且画面里的内容非常多。它的文字极少,少到只有下边短短的一行字。对于不识字的幼儿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作者把要讲的故事都画在了图画里,孩子只要看图,就能够充分地享受故事的魅力了。
P.S.《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是绝佳的亲子阅读学习资料,分上下两篇,上篇告诉我们如何从头到尾阅读一本图画书,下篇精选了世界图画书史上的经典名作进行赏析。读完这本书后,我挑选绘本的功力大增。
注重文字,忽视图画,除了会错过精彩的内容外,还错过了绘本的另一大功能——美术鉴赏启蒙。我曾见过一种说法,每一本绘本,都像是一座微型美术馆,让孩子徜徉在不同风格的图画中,不知不觉实现了对他们的审美熏陶。
的确,很多经典绘本都出自大师之手,不会因为是画给孩子看的而有丝毫马虎。抽象派、印象派,浓墨重彩、轻描淡写,水彩画、泼墨画,拼贴、剪纸……各种画风和艺术方式都能在绘本里找到大师作品,让孩子在生命之初就能接触到这些一流的画面,自然能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如此说来,我对美术的无感,会不会因为识字太早,过于关注文字而错过图画导致的呢?文字是一种抽象出的符号,孩子在积累了足够的人生素材之后再接触文字,更容易理解这些抽象符号。
记得前些日子齐齐学习关于颜色的英文单词时,如果指着画在纸上的颜色问她,十有八九能答对。如果问她「紫色」用英语怎么说?哪怕她刚刚对着纸上那团紫色圆圈说出了purple,听到「紫色」这个中文词语后,依然答不上来英文怎么说。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她的大脑中,和purple这个英文单词发生联结的,是那团颜色,而不是「紫色」这个中文词语。同样,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对应的都是一幅幅的图画,具体的场景,而不是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这是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顺势而为才不会揠苗助长。
关于齐齐何时识字,我一点儿都不着急,也从来不主动教她识字。我相信,到了识字敏感期,不用我教,她自然会对文字感兴趣。趁她现在还不认识这些抽象的文字,先让她尽情享受图画的美好。识字的日子,未来还有漫漫几十年;而不识字只关注图画的时间,只有这短短几年,实在值得好好珍惜。
三、韵律比意思更重要
在我们家早期的亲子阅读中,童谣书占了半壁江山,因为我们发现齐齐对童谣很感兴趣,在《小书女养成记(二)》中,我整理了挑选童谣书的经验教训,如果只让我推荐一套童谣书,一定是和英童书的《小球听民乐》。
给齐齐念童谣时,她还不会说话,她一开始说话,就在念童谣,惊得我们一愣一愣的。齐齐两岁多时,我写了这篇《听童谣长大的孩子》,每次重读,都会想起在齐齐生命之初,童谣陪伴我们母女俩建立起良好的亲自关系,让我们在朗朗上口的童谣中,感受母语之美。
很多妈妈都看过《朗读手册》,书中用很大的篇幅和诸多研究结果证明韵律对于语言习得有多么重要,作者推荐的有韵律的读物都得用英文才能达到押韵的效果,而我们的古诗词就是很好的韵律读物。
关于是否让孩子背古诗,有很多争论,比如《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我很认同多数人的观点,对于孩子来说,韵律比意思更重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与「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齐齐是同时记住的。对于她来说,这些都是朗朗上口的句子,没什么难易之分。
我们给齐齐念唐诗,从不强迫她背。多念几遍,不用我们要求,她自己就能记下来,这就是韵律的魅力。人们反对孩子背古诗,一是不愿强迫孩子死记硬背,二是不想做那种让孩子当众背诗以炫耀自己的庸俗父母。如果避开这两点,古诗词不失为一种上佳的韵律读物。
如今这个时代,世界看亚洲,亚洲看中国。种种迹象表明,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将迎来真正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将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是否有能力传承呢?五四运动后,白话文普及,虽然民国的大师们都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可后来的年轻人已渐渐远离祖先的文化遗产。十年浩劫后,我们与祖先的联结更是彻底被斩断,历史长河中那些璀璨作品,只有少数人有能力阅读。
如果我们自己能阅读古文,又何必去听于丹品《论语》呢?她的感悟是她的,我们直接读《论语》,会有我们自己的感悟呀!有能力阅读一手的资料,肯定比只能看二手资料收获更多。直接读古人的作品,接触当时的语境,树立的历史观一定会让教科书上的历史相形见绌。
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如果坚持认为传统文化都是糟粕,也不会错过有韵律的好读物,比如这本《蝴蝶·豌豆花》,是我遇到的最好的现代儿童诗绘本。
《蝴蝶·豌豆花》这本书精选了20首现代诗,叶圣陶、徐志摩、冰心……作者们全都赫赫有名;朱成梁、何艳荣、周翔……绘者也都是国内名家,优美的画风配上隽永的文字,让这本书成为不折不扣的精品。有一段时间齐齐特别爱看,每天都捧着书要求我读,所以书都被翻得旧旧的了。
书中不但有《天上的街市》等名篇,还有《春雨》这样充满童趣的儿童诗。
《春雨》
记得齐齐刚开始说话时,经常会一个人念念有词,似乎在尝试各种发音。遇到这些有韵律的古诗或现代诗,自然是如获至宝,经常念诵。直到如今,她依然喜欢诗词,清明节时看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多看几遍后,就记住了故事中介子推写给重耳的遗书,因为那是首押韵的长诗。
让孩子在阅读中领略母语之美,韵律诗是最好的导入载体。至于诗中的意思孩子能领略多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诗词放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库存,等到长大后,随时都能拿出来用。就像有人说: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
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的时候,“坐看牵牛织女星”;
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用一个小贴士结尾吧。
亲子阅读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读得太多,嗓子嘶哑。低幼书一两分钟就读完了,重复几遍没问题。可到了两三岁时,一本书要读八九分钟,齐齐要求我重复读,我又不太懂控制声音,总是读到声音嘶哑,她却依然没听够。
这时候我就和她商量,妈妈嗓子不行了,录下来给你听,想听多少遍都可以,好么?如果她同意(她十有八九都会同意的),就用手机自带的录音软件录下来,声带就得到解放啦!
录音软件
另外,「喜马拉雅」APP和「荔枝」APP上都有很多有声书,睡觉前齐齐总会点些故事,比如小兔子的故事,小熊维尼的故事……如果我自己的录音库里没有,便去「喜马拉雅」APP中搜索,循环播放,伴着齐齐进入梦乡。
观察齐齐听这些有声故事,我发现她更喜欢听我读。对于孩子来说,普通话是否标准,故事读得是否生动,完全没关系,只要是妈妈读的,便一定好听,这也是亲子阅读促进亲子关系的具体体现呀!
不知不觉又写了这么长,可能是因为4年的亲子阅读旅程中,我积累了太多心得,想和同行在这条路上的家长们分享和探讨。希望我们都能享受亲子阅读,享受这一路上的各种境遇和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