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专题收稿准则 V1
原创
这是毋庸置疑的,简书自成立以来始终是极力推崇原创的平台,而我个人也对抄袭和搬运嗤之以鼻。
当然,高明的摘抄也可以,你可以充当一名高水平的小编,至少要体现出一定的工作量和态度,而不是连格式都一片凌乱的敷衍了事。
冷
这是本专题特有的性质,内容必然是鲜为人知的,早就家喻户晓的知识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吧。
但也不能冷过了头,必须要有「普适性」,能唤起大众的阅读欲。有些来稿极其专业,钻研着某一领域细分支上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还是自己留着当笔记吧。
硬
本专题最青睐科普文,真正能增长读者的见识,让读者学到知识。通俗易懂是科普柔和的外衣,而充实的干货是科普坚硬的内核。讲透一样东西,要有理有据,旁征博引,让读者看到你的博识,看到你的科研精神!
趣
有趣是好文章的重要品质,更何况作为冷知识,总要引得起读者的兴趣和卒读之欲。有的作者用语幽默,把枯燥的知识讲活了,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东西,这正是本专题存在的意义。
长
这里的大部分优秀之作都不会太短(图片为主的文章除外),一个值得细剖的知识点,短短几百字往往讲不透彻,除非你有白居易写《荔枝图序》的水平,用上自带门槛的文言文。
当然,我不会划定死标准少于多少字坚决不收之类,长短是相对的,只是,在不啰嗦的前提下,长往往代表着细致和质量。
原理
《冷知识》更倾向于世间万物的原理和本质,而不是方法论。我们对「what」和「why」更感兴趣,而不是「how」。举个例子,我们希望了解玉石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鉴别玉石的具体方法。
有些方法论被收录,是因为作者同时介绍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意即方法背后的原理。
复审
最后附加一项特别说明:由于编辑的审稿尺度存在差异,更由于某些加标作者可能具有免审收录的特权,本专题会不定期进行复审,移除不满足条件的文章。
我喜欢慢,喜欢经得起沉淀的东西,《冷知识》不追求量,而更注重质。让我们一起努力,打造一个高品质的专题。
2018年3月14日 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