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中华文学

百家争鸣各派的来源

2022-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心小屋

儒家,在后世对中华文化影响颇深,但在公元前五世纪到三世纪,只不过是百家争鸣之中的一家而已。

很多人都知道百家争鸣,但是百家争鸣是如何起源的,很多人并不了解。

后世对百家争鸣之中的百家起源进行分类,有两人的说法流传最为久远。

一个是司马谈,一个是刘歆。

司马谈各家起源的理论

司马谈,《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父亲。

《史记》最后一篇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谈到了六个主要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阴阳家,讲的是宇宙生成论,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主要原则。

儒家,其代表多为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主要都是传授古代典籍的教师,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维护者。

墨家,由墨子领导,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

名家,他们的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辩。

法家,其含义为法式、法律。他们是政治家,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道德家,认为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就是“德”。

刘歆的各家起源理论

刘歆是当时最大的学者之一,他和父亲刘向一起,校对整理皇家图书,其整理的结果,最终写成附有说明的分类书目,名为《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即以此为基础。

在《艺文志》中,百家被分为十家,其中六家与司马谈相同,其余四家为:杂家,纵横家,小说家和农家。

刘歆的贡献在于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他认为,在周朝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师不分。也就是说,当时政府官员同时也是一门学术的传授者,他们与封建诸侯一样可以世袭。

因此,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

周朝后期,王室丧失了权力,政府官员也丧失了职位,流落民间。也就开始以私人身份教授之前的学术,于是,他们不再是“官”,而成为私学的“师”。

因此,各个学派正是在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了。

冯友兰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公元前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结构的顶点是周王的王室,他是天下各国的“共主”。

不论是周朝建国的功臣所建的国家,还是周朝以前的敌人所统治的地方,都承认周王是他们的“共主”。

在国君统治下,每个国家内的土地再分为许多采邑,每个采邑各有其封建主,他们都是国君的亲属。

因此,那个时候,政治与经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土地的主人,就是“君子”,亦即“国君之子”,是领地和居民共同的政治、经济的主人。同时,他们还掌控着受教育的权力,也是学术的中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个“小人”阶级或曰“庶民”,他们是君子的农奴,平时种地,战时打仗,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力。

因此,刘歆的理论认为,周朝前期官、师不分。

公元七世纪,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某些贵族丧失了土地和爵位,成为普通庶人。也有些普通庶人,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受到特别宠信,变成了国家高级官吏。

这表明了整个社会制度的解体。

而社会制度的解体,就使得原来各学派的官吏流落为普通庶人。他们通常都是某门学术的专家,在民间传授学术,成为专业教师,于是就有“礼失而求诸野”,官、师分离也就实现了。

其中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就称为“儒”。

参考书目:《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