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起源
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波斯湾沿岸有着很广阔的贸易,当时的交易方式是物物交换,用自己已有的物资去交换自己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只羊换一把石斧。而原始实物货币可谓五花八门,贝壳、羽毛、布料、盐和牲畜都曾是交换工具。古埃及甚至以土地或奴隶作为士兵的薪饷。古罗马士兵得到的军饷曾经有食用盐。拉丁文Sal的意思就是“盐”,英文工资“Salary”一词就是从Sal演变而来的。到了20世纪,在一些发展滞后的国家和地区,还有用特殊形状的羽毛、矿石和金属制品作为货币的现象。
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曾把贝壳当做货币来使用。欧洲人从西非购买奴隶,使用的就是贝币,亚洲、澳洲、非洲和美洲的许多地方,也都使用过贝币。当年西方殖民者进入美洲时,被欧洲人视为至宝的金银,在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眼里却一文不值,他们拒用金币或银币,这在当代人看来简直是傻透了。但是印第安人的皮毛产品是当时殖民地经济中的热门商品,他们要求欧洲人使用“真正的钱”—贝壳串珠用复杂的方法将蚌壳中的小珠串制而成来做交易。
中国也有以贝壳做交易的历史。商朝中期以后,当时流通最广泛的贝币,由于来源不稳定致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才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来替代,有人制作玉贝、石贝、木贝、骨贝以及蚌贝,以补充天然海贝的不足。那时低面值的“贝币”在市场交换中的麻烦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为了买一头牛,要背上成袋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支付时的计算也很费事。而购买更贵重的商品时,携带的“贝币”恐怕要斗量车载了。
货币的本质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不同形式的货币在本质上统一的。过去,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本质认识不清,错误的从不同角度来将货币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 根据是否约定贵金属的兑换比例分为可兑换货币和不可兑换货币等等。
以下内容详细列出了过往人们对货币本质不清楚的情况下做出的各种解释:
债务货币就是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所通行的法币系统,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货币化”的债务所构成。
美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债务产生的同时被创造出来,在债务偿还的同时被销毁。流通中的每一个美元,都是一张债务欠条,每一张欠条在每一天里都在产生债务利息,而且是利滚利地增加着,这些天文数字的利息收入归谁呢?归创造出美元的银行系统。债务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货币总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现有货币总量之外再创造出新的债务美元,换句话说,人民借钱越多,就必须借更多的钱。债务与货币死锁在一起,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债务永远增加,直到其债务货币遭人彻底抛弃或其利息重负压垮自身经济发展,导致整个体系的最终崩溃。债务的货币化乃是现代经济最严重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之一,它是通过透支未来的倾向资源来满足当时的需要。中国有句老话,寅吃卯粮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货币和债务存在本质的区别。
非债务货币,相对于纸币而言,都是错误理解货币本质的产物。某些实物货币,以金银货币为典型代表。这种货币自身含有公认的价值量,但它同样是契约的产物,它的商品价值通常小于其作为货币的 契约价值,但是由于自身商品价值的存在,它包含双重身份:货币契约和担保物,用于担保的价值即是实物货币本身的商品价值,但一般是非完全担保。这种担保可以给人们提供心理保障和价值保障,当货币的契约价值降低时,现存的商品价值可以支撑并部分弥补损失。 实物货币由于存在自身的产量问题,无法满足社会日益扩大的交易规模和物质产出,必将演化成形式货币,即早期学者所言的“债务货币”。
形式货币在发行时,由于引进了国债作为担保等记账形式,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类同于债务,但其实只是约束纸币发行者的一种手段,即纸币发行者并不创造价值,他只是受人民的委托来发行货币,他理所当然不应该把这些纸币当成自己的财富。另外通过债务的方式来发行货币,也反映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本身可以没有商品价值这一客观事实。
如果从文明的角度来掌握货币的定义,我们可以做一理论认识。货币是一种固化的物质文明符号,是一种物质文明形象,是一种物质文明要素。与语言、价值观、种族、宗教等构成了我们这个星球的文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