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商

课堂,生命生长的地方——聆听何必钻老师《青山不老》一课有感

2020-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鵝卵石的记忆

      带着些许好奇聆听今天的第二节课《青山不老》,这节课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何必钻老师带来的一节六年级的略读课文,虽然还没代过六年级,但很想知道六年级略读课文该如何上,要不要放手?又如何放?心中团团疑惑……

    课前,老师与学生轻松互动,由“青山”入题,关联与之有关的四字词语、古诗文、俗语等,将学生碎片的知识进行了统整。

借关键问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导读:提出两个问题,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学生在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中解决了问题,紧接着把两个问题变成一个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形象,阐明观点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时间的关键词语,体会时间背后蕴含的情味。通过默读,学生找到每天、15年,通过这两个词语,体会老人每天的生活,思考:这15年是一个怎样的15年,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走向成就的15年,以命种树的15年,艰苦劳累的15年……何老师制作了一份老人每天作息时间表,通过读表,学生认识到老人身上生活单纯,每天除了必须的生活只是种树,种树……

关键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文末,学生通过找到这个句子,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关于“生死”的哲学思考,总结出老人精神不老,生命永恒这样一个观点。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找出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课文。老师并没有直接来达成这个学习目标,而是有步骤、有层次地完成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节课,学生的能力生长点:

1.树立积累、整合自己语文知识的意识。课前导入,师整合所有与青山有关的词语、诗文、俗语,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所打开,通过老师提问,发现学生的知识储备仅仅是一句古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再无其他,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还是很单薄的,估计这节课之后,学生会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积累,并进行统整。

2.多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要有理有据。这节课,老师借助三个关键点(关键问题、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这节课的最后的环节表现出来的能力还是很突出的,得益于老师设计的三个学习活动,学生从刚开始的不会表达,不敢表达,到后来的较流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提升,在整个的过程中,老师一直强调:从文中找到句子形成自己的观点,请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的表达有理有据,有个学生说:”老人这15年,是痛苦的15年,因为七位好朋友,五位已离世,可敬的老伴也过世了。”另一个学生说:“这15年,老人用生命来种树。除了吃饭睡觉,老人余下的时间都在种树。”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都要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这就要求学生要多次读文本,多次理解文本,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3.尝试叩问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青山不老”是这节课需要思考的精神内涵,学生能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样一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能够通过学课文,领悟到“精神不老”这个层面,能够解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也给自己立下一个宏大的人生目标,这样的价值引领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在课堂上进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作为老师,立足课堂,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精神成长,是我们的职责,可是在课堂上我们能否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能否看到学生阐述观点时面红耳赤地争执?

备课用心,总是对的,像今天的何老师,精心准备,收放自如,学生才会有努力生长的可能,何老师说,课堂上,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未知走向已知,是一次愉快地学习之旅,感谢这节课,让我也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