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短居
在当前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要超过一个月以上,才有资格对这个地方品头论足盖棺论定,才有资格说自己讨厌或者喜欢这个地方。如果待的时间不足一个月,又有些感受想要抒发,那就只能到“游记”版块去发表看法了。
我在长沙的所有时间陆陆续续统计起来,也有大概三个月了。要说对长沙有什么印象,也不需移步“游记”版块了。
人与城相交,就像人与人相交。一个月的时间,也就只够急匆匆地喝几顿花酒。三个月的时间,则足够慢悠悠地喝几壶淡茶。这方水土、这方人,也漫不经心、漠不关心、毫不留心地养育了我三个月。
有一次同事来,我们靠着小餐馆的窗户,窗内是烈火烹油的人声鼎沸,窗外是春暮迟迟的云淡风轻。同事说,长沙真是一个宜居的城市。我说,那在这买套房子吧。他说,没这个打算。
在我的观念里,宜居的意思是想在这里一直居住到死,也确实具备较为充分的现实条件可以在这里居住到死。从这个层面来讲,长沙这个城市,和其他的城市相比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同。在长沙洗盘子,一个小时大概也就是十块钱,一天洗十个小时也就是一百块钱,一个月不休息也就是三千块钱,而且是税前。这样的收入水平,想要宜居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稍微有些伤病,饿肚子也不是不可能的。什么时候洗盘子也能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享受双休而且还能税后三千,才算是能够到宜居城市的门槛。
事实上,无论是传销、微商、电信诈骗还是高利贷,反映的都是普遍性的一哄而上、毫不掩饰的贪得无厌。之所以会相信这些拙劣的暴富神话,与其说是因为愚蠢,还不如说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梦境中香喷喷的鸭子。梦想还是要有的,哪怕是冒着被骗的风险。
看不到退路,也看不到前途,普通人的命运大致就是如此。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次出去消费,面对的都是服务员的一张冷脸。
总的来说,长沙这边做小生意的人多一些,一条街上五六个杂货店、十来个小餐馆都不足为奇。在北方,为了找些可口的吃的,简直能跑断腿。北方的饭店,倒闭率也是居高不下。往往你才刚刚开始习惯的餐馆,过段时间再去,已是人去楼空,再无余味袅袅。北方吃饭多以大鱼大肉为主,主要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到尽兴,吃到饭店打烊。人数多,菜品多,价位高,所以北方的饭店基本上规模不会太小。而像长沙这样的地方,四五张桌子就能是一个饭店,一两个人就能是一个饭局,两三个菜两三罐啤酒,就是一桌丰盛的饭局。长沙的饭店资金投入较小,资金流转速度却要快得多。因此,维持的时间也要明显长得多。
长沙的人身材都还不错。尤其气人的是,大妈的身材往往比姑娘们还好。姑娘们的着衣风格往往是捂得严严实实的,大妈们则是套一条丝袜就能出门。有一次在地铁上看到一个打扮时髦身材傲人的妹子,再细细端详她的脸,她沟壑丛生饱经沧桑的面孔和眼角层层叠叠的皱纹也很是显得慈祥。
每换一个生活的地方,都会又一次燃起重新做人的愿望和痛改前非的决心。但我的人生却一直未曾走上过正轨。有可能我会就这样浪荡着,过完毫无意义的一生。终生漂泊,终生居无定所。
长沙之后,我的下一站又会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