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绝对幸福和中国人的相对幸福
很多人都在谈文化差异,但是很多都只论及表面,而没有深入发掘,其实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本质上在于对于幸福体验的差异。
人活一世,所追求的东西千差万别,有人为财,有人为色,有人为权,有人为道,形形色色,眼花缭乱,但是究其本质,无非都是想获得幸福的体验。而中西方文化对于幸福体验的差异,就决定了两者在各方面体现出的巨大差异。
对于中国人,幸福感体现在比较上。比如财富,不是说我年收入达到几万几万就是幸福,而是比我的同事、同学、同龄人多了,我就幸福,再比如权利,不是说我当了某某局的领导,我就幸福,而是我比同龄人权力更大,我就幸福。这种攀比,是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劣根性引起的,很多时候造成了势利眼、盲目攀比、好面子穷讲究等等陋习。这种相对幸福,就导致两个结果,对于心态好的,幸福感就很强,因为无论混得多差,总还有比他更差的,相对于那些更差的,他就显得幸福,而对于心态不好的,则无论他混的多好,总还有比他更好的,于是永远都不幸福。而对于心态的好与坏,又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于是容易产生某种混淆:即心态好与消极、心态不好和进取心之间的混淆。举个例子,很多年轻人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满足于目前的工作状态,认为知足常乐,其实这是一种消极和懒惰,是停留在低级幸福,这种消极心态是要不得的,再比如,很多事业有成的人士还在努力学习,努力奋斗,旁边的人就劝他,“你已经这么成功了,何必还要活得这么累。”,而可能对于成功人士来说,他还没有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他的勤奋和努力完全出于进取心,而不是心态不好,攀比心重。所以对于相对幸福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左倾和右倾都容易产生不幸福。可是真正要做到摆正心态,不偏不倚,恰恰是最难的,这也就是很多中国人不幸福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人的幸福。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宗教文化,其讲求的是一种绝对幸福。基督教的基本宗旨就是行善、博爱,通过善行和爱心,获得内心的幸福,这种幸福,是有统一标准的,只要按照圣经或其他行为准则行事,就可以百分百获得,无需和他们比较,这是一种绝对幸福。正是基于这一文化背景,西方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就和中国人产生了本质的区别。这种绝对幸福,是建立在自身的行为上的,而所有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某个绝对准则的衡量。于是相较于中国人的面子,西方人更重视羞耻心,一个是担心周围的人的耻笑,另一个则是担心良心(或者上帝)的鄙视。绝对幸福可以使人摆脱攀比,实现心灵的自由,并在自由中追求一种绝对的幸福感。但是这种绝对幸福观,容易产生一个明显的问题:由于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所追求的幸福的标准也就不同,一些人可能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或者受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形成层次较低的不健康的幸福观。诸如及时行乐、纵欲等等。于是对于绝对幸福观,心态反而是次要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大众形成较高层次的幸福观,对这一问题,基督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
正是由于幸福观的差异,才产生了很多的文化鸿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别。总所周知,西方人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隐私和权利,追求个性,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讲究中庸之道,讲究从众,也就是重视集体观念。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明白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幸福观不同,西方人追求的是绝对幸福,每个人都有获得自己理解的那种幸福的权利,所以他们追求个性,强调个人,因为只有自己,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而反观中国人,则强调比较,所以他们重视集体的观念,在意集体的评价,做事情都得和规矩,从而通过生活在集体中与其他人的对比,获得幸福和安定。
其实,绝对幸福和相对幸福,都是幸福这一硬币的两面,没有谁好谁坏,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同时看清幸福的这两个面,那么他一定已经生活在了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