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咖】推首精品池【综艺咖征文】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综艺咖征文|最佳锁台王top6:一个90后光怪陆离的综艺回忆录

2018-02-11  本文已影响134人  星雨小妖童鞋

很早以前,大家每周都会守在电视前蹲守芒果台,不论是偶像剧还是综艺,似乎都对它有着特别的青睐,例如我们熟知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之类。

大概是12年读研究生期间,才被舍友带动,知道有网综的存在,不得不说,当你吃过了大鱼大肉,以前吃过的清粥小菜,似乎再也不能满足我们对娱乐的需求和质量的要求吧。

近几年国内有很多不错的综艺节目涌现出来,同样也有很多不错的综艺节目停播,在这沉浮之间,或多或少也填补了曾经告别的失落,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娱乐,而这些在综艺节目中出现过的人,也勾画出了我对综艺的点滴记忆。

TOP1:沈玉琳

如果说《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是80后的回忆和热爱,那么《康熙来了》这档节目,一定是90后的烙印。它的大胆,它的无厘头,它的敢于尝试,它的不落窠臼和新鲜感……,每一样都中了我们的个性和口味。

小S和康永哥无疑是《康熙来了》的灵魂与台柱,一个负责调侃嘉宾热场,一个负责毒舌+兜底,感情+深度,似乎已经完美,但,不得不提一下这样一个人,他长的难看,嘴歪眼斜,很多时候会带着夸张的墨镜,嗓门大的要死,一头自来卷,自称“嘉义彭于晏”,可就这样一个臭不要脸的人,成为我对《康熙来了》最深最有趣的回忆。

他,就是沈玉琳。

image.png

自称荒谬大师,在我看来,真是舍他其谁,很多时候某一期的康熙主题可能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却因为有他在,居然怎么都不会无味,没有梗,他也能造出梗来娱乐观众。

如果引用我们B站鬼畜天王诸葛军师的名言,“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那是再恰当不过。看过很多期沈玉琳参加康熙的XX排行,XX比拼,XX排名,好像除了长的帅排名落于人后,其他都是排名靠前,但就这样,还敢自称“嘉义彭于晏”。

或许很多看热闹的朋友觉得似乎在黑自己,但我却看到他的聪明,甚至懂得娱乐之道,敢于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即便名不副实,但这样的勇气,也会让人看到之后为之一笑。

image.png

再比如康熙每年都会举办年度转台王,就是看了哪些嘉宾觉得无趣,想要换台的比例最大,每每他总会垫底,这样的垫底让这个总争第一的人拿的特别开心,甚至又给自己自创“锁台王”的称号,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image.png

另一个之所以说他敢说,更多是他很多时候一本正经的无厘头让大家看的真的超开心,沈玉琳总会开现场其他一些嘉宾的玩笑,或者自己造一些家庭里面的烂梗,现场的所有人都不会相信,但却居然真的能头头是道把所谓的一丝一毫的苗头,燃成一片草泥马的草原,被坑的人一遍哭笑不得的骂他,听的人明明不相信却总被他说的那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弄的乐不可支,他应该是天生就有娱乐细胞吧,梗,不用造,信手拈来。

沈玉琳

曾经在节目上一句玩笑话,说自己会跳霹雳舞,居然真的会在后面的某一期实现自己当初的承诺,跳的气喘吁吁,还不忘给自己铺梗,自称老人家,却硬是跳大动作的舞蹈,即便忘了动作,也能把整场秀硬凹下来,还让大家笑到掉泪。

好像也是在某一期说可能会跟从前的那些老哥们组一个乐队,没想到在康熙新年尾牙的特别企划上,真的集合了一帮他所谓的老屁股,开始他的个人单曲表演“从外太空找到行天宫……”

豆瓣上沈玉琳康熙集合

当然,敢说,敢做应该说只不过是综艺人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台湾综艺大环境中,似乎对于论资排辈更加明显,相当于艺人们对自己的定位和尺度的拿捏也必须要十分清楚,这也是他身上“大师”的部分。

这位以制作人起家的无厘头荒诞艺人,即便是乱开玩笑,制造各种梗,但面对比较资深的前辈时,也会示以应有的尊重,即便需要节目效果,也会拿捏说话的分寸,在合适的范围内娱乐嘉宾,也同时炒热气氛;但如果只是注意与前辈搞好关系,也并不值得赘述,在很多次康熙中,也会搭配有部分新人,当发现他们镜头较少,说话也不多的情况下,也会适时将梗甩给后辈,加以提携和鼓励。

除此之外,也比较懂得感恩吧,每年的康熙新年礼物交换时,他作为前辈级的人物,也并不会吝啬,很多时候都给出比较实惠的礼物,或者是现金红包,也有iphone之类,而且这些抽奖都是康熙幕后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心意来感激和回馈这些辛苦的台前幕后工作者们。

到现在,如果还想看康熙,想不起来有哪些主题很想回看,但却知道,只要有沈玉琳的那几期,必定值得一看。

嘉义彭于晏

TOP2:马东

当我还在热爱沈玉琳的时候,从来不知道,这天底下,还有马东这号人物。即便他之前或许上过一次春晚,又或者在央视偶尔瞥见他的身影,但绝对谈不上熟悉。

image.png

可没想到因为《奇葩说》,才让我真正看到马东到底是谁。

文人相轻,自古不变。矮大紧高晓松,学识渊博,通今博古,侃侃而谈;康永哥,人情冷暖,见解独到,温柔一刀;他们各自对人生有着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高晓松身上是不自觉的昂扬和傲,而康永哥则是疏离于尘世的冷,或多或少带着文人的骄矜,我当然毫不例外的被两人的才情所折服,但我似乎更愿意亲近这位看似润滑油和催化剂存在的马东东。

马东

论才情,马东东可以说丝毫不逊色,记得有一期《奇葩说》讲关于一题“奋斗城市污染严重,走吗”时,他甚至还以国际油气发现史来作为分析一个城市污染程度高低的影响因素为例,当时,就把我这个学石油的给震惊到了,可见他并非毫无见识的,相反,他更多的是藏。

他的藏,成就别人;他的藏,也在关键时刻坚持立场,同样是一期谈论关于“该不该与好朋友约炮”,他能够清醒的认知辩论技巧与伦理约束之间的底线,及时叫停;他的藏,也同样让人时刻保持惊喜,在他忍不住也想辩上几句时,灵魂的香气扑面而来。

马东

他的藏,同样也有着突破性的创新!相信,没有谁看过奇葩说的,不会被他的花式口播吸引,点睛之笔,也就在一个藏字儿。看过很多电视节目,影视剧,很多广告植入就像一颗颗掉进粥里的老鼠屎,让你避无可避,大喇喇的摆在眼前,还必须忍者恶心给全盘接收的喝掉,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对节目中的植入广告达到了恨之入骨的程度吧。

可《奇葩说》却另辟蹊径,马东东为广告设计了独一无二的花式口播和相应的话题,在大家毫无准备,猝不及防之下,我们以为听了一个故事,没想到,在不知不觉之间,被马东东秀了一脸广告,像是有一次,他骗康永哥大老远从台北带了一个康永哥娃娃,然后话锋一转,说如果不想送给大王,那还可以拿到闲鱼上去卖啊……很多搞笑的乌龙不胜枚举。

如果说在《奇葩说》以前,我们大约只能找到马东东一本正经的表情,那在《奇葩说》里,应该可以看到他多姿多彩的表情,有看似委屈,有眯着眼的坏笑,有惊讶的张大嘴,也有敲着木鱼的老和尚般的淡定,当然还有各式各样像是被欺负以后释然的乐,像少奶奶,马薇薇,范湉湉这些老奇葩们早已习惯了马东东那淡定的态度,乐此不疲的开着马老师的玩笑,他也乐见其成,总会在被黑之后反过来再将一军,根本不会尴尬,反倒愈加打入了大家的内心,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可。

同样,也还是会坚持他的一本正经,在需要维持现场的秩序和恪守底线时,会坚定的站出来,而放弃所谓的节目效果和可能会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以及荒谬。

他的那丝带有睿智的坏笑,却莫名让我们觉得安心。

《奇葩说》虽然很多话题涉及爱情,人世间来来回回,看惯了喜怒哀乐,人情冷暖,马东东倒也乐得参与;可也会有那么几期,谈到我们总会下意识避免的“生老病死”,他的冷静和毫不避讳,还有对当初父亲的离去的回忆,虽然娓娓道来,却依旧感动而有力量。

当他回忆到,在父亲离去的几年后,梦到父亲在梦里与他对话,那时候,似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告别。

在看到他与许知远对话时,突然豁然开朗,他悲凉的底色,似乎正是他这般冷静,却又享受和努力适应当下,如鱼得水的真正原因。

“什么叫悲凉,悲凉就是无从反抗。”

就是明明知道势不可挡,却依旧要找一种让自己方法去学会接受,学会生存,学会适应……

而明明无从反抗,却又渴望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尝试坚持自己微末的初心,保持自己的底色,在所谓的虚与委蛇之下,尽量擦拭着自己的灵魂。

悲凉

《奇葩大会》、《饭局的诱惑》……也许很多朋友是冲着康永哥和高晓松的CP去的,但更多时候,只要有马东的存在,我都愿意看,他绝对是综艺界里一口挖不完的深井冰。

TOP3:赵立新

第一次知道赵立新,是在金姐的《金星秀》上,金姐的脱口秀也很有趣,那些坐过她红沙发的或多或少都是当时的话题人物,但对于赵立新,去到她的节目,还是会有那么一点疑惑,他是谁呢?后来知道那段时间金姐和赵立新一起排了话剧,而且在现场大秀了一波外语台词,惊艳无比。

真正被圈粉,非《见字如面》莫属。

赵立新

如果说你喜欢赵立新的外表,那我恭喜你,你绝对不是一个肤浅的人,他的外表,值得着迷,棱角分明,一头卷曲的发,留着性感的小胡子,还有那双灵动的眼睛,当然,还有他时刻精致的衣着,无处不在散发着他的魅力;

如果说你喜欢赵立新的声音,那我为你喝彩,那在声音上起舞的人,时而冷静时而热情,时而装疯卖傻,时而卑躬屈膝,你一定在《见字如面》里看到了他的存在,享受到了他带来精彩的人物塑造,也被带入进去理解了一封封信件里真挚的情感再现;

如果说你喜欢赵立新的灵魂,那我要同你生气了!有一种自己的宝物被人觊觎的恼,但也不得不说依旧带着那么点不甘不愿的骄傲,原来我喜欢的人,同样也被更多人喜欢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他在演绎时,他的灵魂,融入了每一封信中,似乎让写信之人生活了起来,那并不是以假乱真的赝品,而是灵魂真正的领悟与融合,述说千百年来无声的话语。

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曾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字如面》中,很多文言文的书信译文都做到了这一点,而赵立新的演绎,是在这一节目中,对声音的“信达雅”最好的诠释。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我赵立新大大,对于信件的理解,朗读,其中所带的情感,丝毫让人察觉不到是节目的演绎,而更多的,只会觉得,这封信,就是那位千百年前执笔写信之人在对我们手书念白;

“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如果仔细看过赵立新的演绎,会发现他并不拘泥形式,即使节目庄重,也并不是笔直挺立,纹丝不动,会与在场的,甚至不在场的有着对应的眼神交流,偶尔皱眉,时而顿首,沉默时会低头沉思,作为臣下对上陈述,念毕后,会作俯首状,看似只是一场念白,却更多在演绎当时写下这封信的人的状态;

“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不用过多文字描绘,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就透着文字之美,声音之美,无需多言,一低头,一皱眉,浅笑,长叹,尖刻,或者深情,没有比这更简明,没有比他真实的情感更优雅。

在后来他参与的综艺,都会让我一探究竟,像看看,他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惊喜。像是最近热播的《身临其境》,他从容演绎,轻松上场,将角色吃透,游刃有余;亦或者在《吐槽大会》中崭露头角,依旧从他擅长的声音说事儿,把日常中的微末细节,表演的淋漓尽致……

他,必然是一位入戏之人。

TOP4:李诞

我在熟悉的小伙伴里,也曾荣获“段子王”的称号,但却从来没想过,给人讲段子,居然也能成为一种职业。

《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算是综艺节目中难得的一次尝试,而在这尝试之中,也让我认识了人如其名荒诞的李诞。

《吐槽大会》里常驻的两位一个是李诞,另一个池子,可不得不说,已近奔三的我,似乎更喜欢被生活琢磨过的李诞式的幽默。

节目里他常常在第一个出场,嘴里还忍不住自黑自己是“抛砖引玉”,可在我心里,他已是一块玉,率先抛出,引的是大家心态的放松,引的是让大家自然发挥,引的是针锋相对和当仁不让的气势。

幽默,大约也分着类别,有些如快餐,即食即用,当下乐过,开怀大笑,消遣即可,无可厚非;当然也会有这样的幽默,你明明被逗笑,但笑过之后,却有那么一点不舒服,会想,自己到底是在笑这个现象?是在笑别人?还是在笑自己?

而李诞给我的感觉,恰恰是第二种。

每一次他看似拿自己作妖,又或者把每个嘉宾剖析的底裤也无,但不论是嘉宾,亦或者听众,却都无法生气,因为我们明明听着他在讲别人,却每每在笑过之后,有那么几秒或者几分钟,在想,自己,也不过如此。

image.png

他在十三邀里,也说到池子与他对待愤怒的态度,与自己年轻时,有着区别,他没有包袱,不看重这些,但在李诞看来,他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不能说是浴火重生,但更多的是,有过包袱,却经历过很多,然后对曾经的包袱的放弃,以及自我欺骗,毕竟,总得活着。

image.png

而在他身上,更赤裸的是看到欲望和愈加悲凉后对人性的挣扎,以及对佛学的深刻热爱和寻求解释。

看到他,更喜欢他,大约是因为看到逐渐成为这样的自己。

image.png

喜欢正视自己的欲望,喜欢直面这些,喜欢在卸下包袱之后的对世界的态度,更喜欢这种对“也行”的挣扎。

因为知道,即使真的这样也行,但如果一辈子这样也行之后,就会发现一生的无趣,而重视自己的欲望。

image.png

并且,更多的是不空谈自己的欲望,知道世界运行的法则,知道“最可怕的就是也行”,那就让自己不行,也行!

这种直面欲望的态度,是我对他更赤裸的认识,也同时是对自己更精准和进一步的认知。

嘻嘻哈哈说真话

TOP5:王尼玛

一个看似真实存在,有些有肉,实际上只能活在虚拟的名字,遮挡住面容的头套下的“大头死变态”,谜一般的矛盾之人。

暴走大事件

如果说前面的那些综艺,都有所谓的明星气质门面担当,那王尼玛,就真的是草根一族的野望了。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追的《暴走大事件》,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周五都忍不住看一把这大头死变态又要玩儿什么幺蛾子,居然也逐渐成为每周不可或缺的生活调味剂。

最开始,是喜欢看这位带着面具的人物,讲着一条又一条恶搞的洋葱新闻;

后来,觉得他在《大事件》里拍的那些有病又有料的广告挺逗,看似无厘头,却无一没有现实的剪影;

一直嘻嘻哈哈,却不放弃说真话;就像即便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但却依然不能忘记这些事情确实的在世界上发生过一样。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一次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描述,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在战火中消亡,在现代文明中,依然发生着残酷的文明消亡的现实;如果说在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对藏书楼“天一阁”毁于火海,很多孤本,书籍付之一炬时的痛苦只是跃然纸上,而面对在现代毁于战火的大马士革,则是一种孤立而又旁观的寂寞。

就好像之所以以前那些嘻嘻哈哈,都是为了某一刻的真实而蓄力或者铺垫。

这,大概也是王尼玛戴上头套的原因,因为赤裸裸的真实,也意味着毁灭。

如果说李诞是嘻嘻哈哈说真话,是想让大家能笑着接受真实;那王尼玛大概就是寻求另一种述说真实的方式,就是虚无,让这个人的存在归于虚无。

王尼玛

TOP6:董卿

央视节目里有很多主持人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代表作,撒贝宁、小尼、朱军、老B……该怎么说呢,主流的节目,必然有着主流的思想和情感,有着必然的套路和走向,撒贝宁算是在综艺里生根发芽长歪了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两面风格,时而正经,时而魔怔,欣赏却没有惊艳。

而董卿,绝对是这两年让我眼前一亮,刮目相看的一位。曾经对她的感觉,就是长的周正,春晚的主持台柱子,魔术师的御用托儿……也并没有太多喜恶,最多是每年的习惯。

但,《诗词大会》,却让这位看似花瓶存在的女子,似一杯清茶,沉淀到了最佳的时间,散发出了暖暖茶香诗意。

董卿

她的主持落落大方,始终保持着稳重和安然的笑容,但也却在情到深处,也不会压抑自己动情时的泪光,记得一位农妇,热爱诗词的农妇站在诗词大会的台上,展现着自己,展现着对诗词的热爱,同样也展现自己在苦难生活下,被诗词淘洗的灵魂和乐观,她真情流露,让人共情。

她更吸引我们的是自己的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对诗词的积累绝对不亚于那些选手,她会和嘉宾一起讨论诗句,朗读起来更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会在适时一两句的衔接,点题,起承转合,那样自然而又迷人。

image.png

第二季第六期,百人团中有选手用诗词来创作歌曲,董卿送上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首叶赛宁的诗《我记得》:“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同样也有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惊喜,表现出真实的欣赏,小女孩武亦姝念出这句美妙而又带着诗情画意的诗经中的句子时,全场雀跃欢腾,她亦并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

image.png

当然, 除了如茶香般的温柔,她也有在深夜中给人触动的沉浸,似夜来香,又若荷塘夜色里安静而又清幽。

这也正是她的《朗读者》带给我的感受。

好好告别

喜爱这档节目,却并没有看完。因为它更适合在夜晚,沉静时,大家都熟睡时,更能看进心里。

褪去白日里的繁忙或焦虑,心下没有噪音和杂乱,放空心情……可这样的时间,却并没有多少。

希望

或许在日常碎片的时刻里,更多的是获取娱乐,幽默,欢笑,转移自己的情绪,快速高效的向自己的目的前行,但在竭力时,会想要通过某些东西,补充着自己缺乏的,渴求的那些力量。

很多时候,好像我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从而把自己割裂成不同的灵魂和精神存在。当我需要娱乐,会从前面那些喜剧综艺中呵呵一笑;当我需要观点时,也会找这些观点类节目寻找思想的碰撞;

可,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而是想找一归处。

告诉自己 信仰

仿佛我们这群游子,即便一年到头在外漂泊游荡,却总会在一年的某个特定的节日,纷纷克服各种困难,返乡回家一样,我们的思想不管游走多么遥远,在念上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沉淀着古朴情感的诗句,在朗读一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我们的思想,似乎找到了故乡。

真实的告别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说这沉淀的诗书气质温润沉稳,在台上只是那一瞬间的闪现,让我们惊喜,我们也能够想到,在台下她所汲取的文字之功,非朝夕而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若非真正的沉下心,看进去,做足功夫,哪里会有这样的信手拈来?

image.png image.png

时而沉静如水,时而爆裂如火,并非一成不变的个性,同样也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类型的综艺,与之对应,即便是我这样刁钻的个性,却也能在各式各样的良莠不齐的综艺中找到自己的心中所爱。

90后的自己,一路走来,看过各式各样的综艺,同样也有了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节目,和对自己胃口的喜好。

不知不觉中,似乎也体味着自己内心的经历和成长;

有对娱乐和幽默的敬业和天赋的热爱,恰如沈玉琳的荒诞;

有对自己的逐渐认知和悲凉的底色,恰如李诞对“也行”的挣扎;

有对专业过硬,如痴如醉到忘我的素质的欣赏和尊重,恰如赵立新的“无我”之境;

也有对观点的汲取,自我辩证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的扩展,恰如“马东”的藏;

有在打打闹闹之间,对真实在某种程度上执着的追求,就像这位真实存在却又在虚拟之中活着的“王尼玛”;

更有在竭力和思想贫穷匮乏之时,渴望寻求不如归去,董卿就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和所谓“归处”般的存在;

……

还有许多许多,乐在其中,得,也在其中。

不得不感叹沈玉琳荒诞之下的智慧,用“锁台王”来标签化自己,题眼,恰恰就在这“锁”之一字,让人过目不忘,看着那些人,锁定自己的目光,与他们一起成长;也感谢这些年,能与这些综艺人的相遇,与这些综艺节目的相遇,正如《朗读者》里“告别”一期中说到的,与这些人的相遇,也恰恰是一场告别,与自己告别,和可能终将与他们的告别。

但,一眼经年,心,再难移开。

综艺咖征文·你好,你收到一封综艺评委邀请函

(作者:星雨小妖童鞋)


后记:

这个征文活动,即便是我再忙,也不自觉抽时间写出来,似乎不写,心中那些念想和欢喜,再没有机会述说,以前的文章里写过李诞,写过赵立新,都是有感而发,单独成文,但还有那些曾经给我留下很多快乐和思考的人,有些再无交集,有些还未提笔开写,也就趁此机会,类似先写个综述一样的东西,留给自己,也分享给大家吧。

另外,真的很感谢简书的编辑大大,在约两年前,开始写综艺,当然是以《奇葩说》为契机,现在的文笔依旧稚嫩,但记得当时我每写完一篇,小编都会认真评论,给予建议,仿佛告诉我,即使如我这样的小白,每写的一篇文字,她都有在看,让我感动之余,也更坚定了写作的动机,为爱而写,为爱而坚持。

2018年,再次感恩与简书和各位相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