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书局:重现枫桥三贤

2020-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艺术关注

书·画·戏·茶 品味中式慢生活

诸暨枫桥,千古名镇,耕读传家,民风淳朴。明万历年间,枫桥陈家村长道地,有“七樟庵”藏书楼,由陈洪绶祖父陈性学所建。“七樟庵”藏书丰富,名扬东南,与宁波范氏“天一阁”齐名,时人誉为“越中之冠” 。“七樟庵”曾毁于康熙“三藩之乱”,其后未能重建,仅留断壁残垣,见证时事之艰。今国运昌隆,文风鼎盛,天时地利人和齐备,“越中之冠”得以复兴。赖政者领导,党民同德,陈松麟、许令霞等出版人勠力同心,筹建“越中书局”,承继“七樟庵”,古书局得以重现。

“越中书局”扎根越中大地,以朗朗书声化育枫桥,造福桑梓,功在千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必将成为越中地区的文化新地标。

己亥江洲履生记

据拍摄组介绍,由中央电视台、诸暨市人民政府拟拍摄15集文化纪录片《诸暨三贤—杨维祯、王冕、陈洪绶》,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示三位先贤的艺术成就、文化价值和历史贡献,并通过央视强大的媒体平台宣传诸暨深厚的文化底蕴,真实地、艺术地、立体地呈现给亿万观众,让更多观众通过电视语言了解诸暨三贤,并走进诸暨,品味诸暨。

文化纪录片《诸暨三贤》拍摄组

在拍越中书局铜凸版印制线装书《杨维祯、王冕、陈洪绶》流程

该纪录片计划摄制“三贤”每位拍摄5集,共15集,每集6分钟。在CCTV-11首播,并推送CCTV-9(纪录频道)播出,是诸暨文化和历史人物形象对外宣传的一次亮相。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自古以来耕读传家、名人辈出,是於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孕育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丰碑式人物——元代诗坛领袖杨维桢,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明末清初画坛宗师陈洪绶三位先贤。他们虽生逢乱世,但超然独立、正道直行,把自己的满腹才华、忧国情怀、人生抱负倾注于文学艺术,他们的作品创新求变,独树一帜;他们的高超艺术和人格魅力彪炳千秋,永垂史册,是诸暨人民的莫大光荣和骄傲,值得世代敬仰和缅怀。

越中书局铜凸版宣纸印刷《诸暨三贤——王冕》图书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一作元肃),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人。出身贫家,白天放牛,只要有空就画荷花,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冕宣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东吴,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馆职,力辞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卖画为生,终老田园。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又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请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兰亭天章寺。

越中书局铜凸版宣纸印刷《诸暨三贤——杨维桢》图书

杨维桢(公元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因其父杨宏在铁岩山麓筑楼,红楼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并将梯子撤去,令其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故时人又称其为“杨铁崖”,他喜欢铁笛,故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 )枫桥全堂人。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授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于是江南一带,才俊之士造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每日客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归后不久逝世。

越中书局铜凸版宣纸印刷《诸暨三贤——陈洪绶》图书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图》(含《屈子行吟图》)、《<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越中书局负责人许令霞、陈松麟详细介绍了铜版印刷的前世今生,和铜版制作工艺的复杂。

中国铜版印刷约发明于晚唐五代时期。宋人岳珂在自刊《九经三传沿革例》中言:“家塾所藏有﹝后﹞晋天福铜版本。”南宋曾用铜版印制过纸币“会子”,上海市博物馆收藏有会子铜版。铜版印刷的制版工艺较为复杂,成本高昂,要制好一块符合印刷要求的印版,制作者必须在熟悉工艺的基础上对每一环节的操作严格把关,否则便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功亏一篑。

较木版印刷而言,铜版工艺水准更高,更易保存,且不易损坏,是印刷线装古籍的绝佳选择。但铜版制作成本高昂,因此目前市面上,只有越中书局使用铜版印刷古藉。越中书局继承“七樟庵”藏书楼重视文化、爱书藏书的精神,不计成本,制作铜版,印刷线装古籍。这些线装古籍,古色古香,装帧精美,内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兼备。书籍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这些采用复古铜版印刷的线装古籍,似乎能带我们回到那个人文荟萃的时代,让我们直接与名家对话——而这正是越中书局坚持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