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书局发行王逸注《楚辞》(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艰,难也。言己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沉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申生雉经,子胥沉江,是谓多难也。
五臣云:太息掩涕,哀此万姓,遭轻薄之俗,而多生屯难。
补曰:掩涕,犹抆泪也。《远游》曰:“哀民生之长勤”,与此意同。)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鞿羁,以马自喻,缰在口曰鞿,革络头曰羁。言为人所系累也。
五臣云:言我虽习前人之大道,而为谗人所衔勒。
补曰:鞿,居依切。羁,居宜切。下文云:“余独好修以为常”,修姱,谓修洁而姱美也。)
鞿、羁不但音同,意也同,都读“机”音,都有约束之意。
謇朝谇而夕替。(谇,谏也,《诗》曰:“谇予不顾”。替,废也。言己虽有绝远之智,姱好之姿,然以为谗人所鞿羁而系累矣。故朝谏謇謇于君,夕暮而身废弃也。
补曰:谇,音邃,又音信,今《诗》作“讯”,讯,告也。)
朝谏而夕废,如韩愈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既替余以蕙纕兮,(纕,佩带也。
补曰:纕,息羊切。下云:“解佩纕以结言”。)
替,与上一句“謇朝谇而夕替”的替,同为“废”之意。
又申之以揽茝。(又,复也。言君所以废弃己者,以余带佩众香,行以忠正之故也。然犹复重引芳茝,以自结束,执志弥笃也。一云:又申之㩜茝。
五臣云:申,重也。揽,持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悔,恨也。言己履行忠信,执守清白,亦我中心之所美善也,虽以见过,支解九死,终不悔恨。
五臣云:九,数之极也。以此遇害,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怨灵修之浩荡兮,(上政迷乱则下怨,父行悖惑则子恨。灵修谓怀王也。浩犹浩浩,荡犹荡荡,无思虑貌也。《诗》曰:“子之荡兮。”
补曰:今《诗》作“汤”,汤,荡也。孔子曰:“《诗》可以怨”,孟子曰:“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屈原于怀王,其犹小弁之怨乎?)
终不察夫民心。(言己所以怨恨于怀王者,以其用心浩荡骄敖放恣,无有思虑,终不省察万民善恶之心,故朱紫相乱,国将倾危也。夫君不思虑,则忠臣被诛,忠臣被诛则风俗怨而生逆暴,故民心不可不熟察之也。“民”,一作“人”。
五臣云:浩荡,法度坏貌。言我怨君法度废坏,终不察众人悲苦。)
对“浩荡”的解释,王逸与唐五大臣明显不同。王逸认为,浩荡是指怀王身为处于乱世的君王,却既无远忧,又无近虑。五臣则认为,浩荡是指法纪败坏。
众女嫉吾之蛾眉兮,(众女,谓众臣。女,阴也,无专擅之义,犹君动而臣随也,故以喻臣。蛾眉,好貌。“蛾”,一作“娥”。
补曰:《反离骚》云:“知众嫮之疾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此亦班孟坚、颜之推以为“露才扬己”之意。夫冶容诲淫,目挑心与,《孟子》所谓“不由其道”者,而以污原,何哉?诗人称庄姜之贤,曰:“螓首蛾眉”,盖言其质之美耳。师古云:“蛾眉,形若蚕蛾眉也。”)
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谓毁也。诼,犹谮也。淫,邪也。言众女嫉妒蛾眉美好之人,谮而毁之,谓之美而淫,不可信也。犹众臣嫉妒忠正。言己淫邪不可任也。“以”,一作“之”。
五臣云:谗邪之人谓我善为淫乱。
补曰:谣,音遥,《尔雅》:“徒歌谓之谣”,谓谣言也。诼,竹角切,《方言》云:“诼,愬也,楚以南谓之诼”。言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所谓恕己以量人。)
愬,同诉,叙说。诼,毁谤。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偭,背也。圆曰规,方曰矩。改,更也。错,置也。言今世之工,才知强巧,背去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也。以言侫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以意妄造,必乱政治,危君国也。
五臣云:规矩,法则也。
补曰:偭,音面。贾谊云:“偭䲷獭以隐处”。错,音措。)
䲷,同枭,即猫头鹰。贾谊吊屈原赋的原文是“蟂”字,意为一种类似水獭的小动物,当是抄录有误。
背绳墨以追曲兮,(追,犹随也。绳墨,所以正曲直。
补曰:背,违也。墨,度名也,五尺曰墨。追,古随字。)
竞周容以为度。(周,合也。度,法也。言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随从曲木,屋必倾危而不可居也。以言人臣不修仁义之道,背弃忠直,随从枉侫,苟合于世,以求容媚,以为常法,身必倾危而背刑戮也。
补曰:偭规矩而改错者,反常而妄作;背绳墨以追曲者,枉道以从时。)
忳郁邑余侘傺兮,(忳,忧貌。侘傺,失志貌。侘犹堂堂,立貌也。傺,住也,楚人名住曰傺。邑,一作悒。一本注云:“忳,自念貌。”
五臣云:忳郁,忧思貌。悒,不安也。
补曰:忳,徒浑切,闷也。郁邑,忧貌。下文曰“曾歔欷余郁邑兮”,五臣以忳郁为句绝,误矣。侘,敕加切。傺,丑利切。又上敕驾切,下敕界切。方言云:“傺,逗也,南楚谓之傺。”郭璞云:逗,即今“住”字。)
五臣将“忳郁”作为一个词来解释,洪兴祖认为大错特错,“郁邑”才是一个词。侘,音“诧”。傺,音“赤”。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言我所以忳忳而忧,中心郁邑,怅然住立而失志者,以不能随从世俗,屈求容媚故,独为时人所穷困。忧,一作自念,一无也字。)
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犹奄也。以,一作而。奄,一作晻,下注同。
补曰:溘,奄忽也,渴合切。)
溘、奄,皆为忽然、突然的意思。晻,音“暗”,为昏暗之意,并无忽然、突然之意。
余不忍为此态也。(言我宁奄然而死,形体流亡,不忍以中正之性,为邪淫之态。一无也字。)
鸷鸟之不群兮,(鸷,执也,谓能执伏众鸟,鹰鹯之类也,以喻中正。
补曰:鸷,脂利切,击鸟也,月令曰:“鹰隼蚤鸷。”
鸷,音致,泛指猛禽,也可指猛兽,也有疾厉之意,如鸟击之迅猛亦可称鸷。洪兴祖补注中的“击鸟”,或是排版错误。鹯,音沾,一种猛禽。
自前世而固然。(言鸷鸟执志刚厉,特处不群,以言忠正之士,亦执分守节,不随俗人,自前世固然,非独于今,比干、伯夷是也。李善《文选》“世”作“代”。)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言何所有圜凿受方枘而能合者,谁有异道而相安耶?言忠侫不相为谋也。圜,一作圆。周,一作同。一云方凿受圆枘。)
圆锥不合于方孔,方锥也不合于圆孔。屈原以此表明忠奸不两立。
屈心而抑志兮,(抑,案也。
补曰:案,读若按。)
忍尤而攘诟。(尤,过也。攘,除也。诟,耻也。言己所以能屈案心志,含忍罪过而不去者,欲以除去耻辱,诛谗侫之人,如孔子诛少正卯也。《释文》“诟”作“訽”。
补曰:诟、訽,并呼漏切,又古豆切,《礼记》曰“以儒相诟病。”诟病,耻辱也。)
按洪兴祖的注音,则诟、訽在宋代时读“后”,亦读“够”。今只有“够”一个音。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言士有伏清白之志,以死忠直之节者,固乃前世圣王之所厚哀也。故武王伐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也。
补曰:比干谏而死,孔子称仁焉,厚之也。)
比干、商容是商纣王时的大臣,比干被诛杀,商容被废黜。
悔相道之不察兮,(悔,恨也。相,视也。察,审也。
补曰:相,息亮切。)
延佇乎吾将反。(延,长也。佇,立貌,《诗》曰:“佇立以泣。”言己自悔恨,相视事君之道不明审察,若比干伏节死义,故长立而望,将欲还反,终己之志也。
补曰:佇,直吕切,久立也。异姓事君,不合则去,同姓事君,有死而已。屈原去之,则是不察于同姓事君之道,故悔而欲反也。
佇,音住。屈原是楚国王族,与怀王同姓。
回朕车以复路兮,(回,旋也。路,道也。回一作廻。)
及行迷之未远。(迷,误也。言乃旋我之车,以反故道,及己迷误欲去之路,尚未甚远也。同姓无相义,故屈原遵道行义,欲还归也。)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徐行也。泽曲曰皋,《诗》云:“鹤鸣九皋”。
补曰:皋,九折泽也,一云:泽中水溢出所为坎,《招魂》曰:“皋兰被径”。)
皋,水边的高地。
驰椒丘且焉止息。(土高四墮曰椒丘。言己欲还,则徐步我之马于芳泽之中,以观听怀王,遂驰高丘而止息,以须君命也。驰,一作驼。
五臣云:椒丘,丘上有椒也。行息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
补曰:司马相如赋云:“椒丘之阙”。服虔云:“丘名”,如淳云:“多椒也。”按:椒,山颠也。此以椒丘对兰皋,则宜从如淳、五臣之说。焉,语助,尤虔切。)
如淳是三国时魏人,注过《汉书》。洪兴祖认为,椒丘的本意是山巅,但结合上文“兰皋”,则“椒丘”应指多椒的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