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终总结
2015年其实发生了很多事,获部门优秀员工,一零和零一出生,58和赶集合并,应聘Google失败,接管黄页技术团队……
一转眼已经临近年终,我才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了许久。白天麻木机械地工作,晚上则在游戏中逃避和寻求安慰。《面试杂谈:“N年工作经验”真的有用吗?》一文中的程序员小A,其实就是当年我自己的一个缩影。
2015年12月17日晚上,我躺在公司的休息室里,读到朋友圈里一篇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文章《你知道吗?一生其实可以有很多辈子》,不由得拍腿叫绝,然后点开历史文章,一篇篇地翻阅。直到凌晨4点,仍不知疲倦,当时的我打心里感觉睡觉简直就是一种犯罪。
那一天,我感觉心中仿佛有一团火焰被点燃了,整个世界在我眼中都亮了起来。上次经历这种体验还是在2011年,我在爱人的鼓励下决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北京打拼,做一名真正的程序员。
我决定重新振作起来,不再辜负自己的时间。第二天,我便加入了李笑来的共同成长群。第三天,我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镓话”。我要跟自己打一个赌,看自己一年时间能得到怎样的成长。
于是,2016年来了。
工作
赶集与58合并之后,元老们纷纷出走,很多团队都解散了。赶集的黄页业务线被转交(说是遗弃可能更合适)到我们部门,领导决定让我来接手。当我凭一时之勇答应下来后才发现,原来几十人的研发团队只剩下了两个人,测试团队不复存在,产品团队大换血,僵尸业务无数……真可谓是百废待兴。
我曾经管理过论坛,经营过网站和社群,组织过聚会和比赛,但没有在现实中带过团队,毫无经验的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凭直觉认为,领导就是应该冲在最前方,高喊着“兄弟们,跟我来”而不是“同志们,给我上”。
于是,在分解任务时,我总会把最重要最难的工作留给自己。在和团队成员交流工作时,我总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经常会产生“不行就让我来”的冲动。这样过了半年,我不仅感觉自己非常累,团队成员也很累。这样团队成员没有得到信任,也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更没有成长的空间。
直到读了《领导梯队》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以一线员工的方式思考,而不是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于是我对自己做了一些调整:
- 将精力从具体研发任务上抽离,转到团队建设(招聘、培训、code review)和工作进度把控上;
- 给予团队成员充分地信任和放权,只在需要时给予足够的支持;
- 审视团队的工作成果时发现暇疵,不直接给出优化建议,而是通过引导提问来帮助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 如果不是绝对必要,容忍不完美的存在;
团队急需新鲜血液,招聘的任务自然落在我的身上。虽然我10年前就做过面试官,但完全没有技术面试的经验,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一开始,我尽可能地给人面试机会,结果发现求职者的情况太差,面试到最后往往都成了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通过率特别低。于是我逐步严格了初筛条件,结果发现简历光鲜而面试表现惨不忍睹的人还是不少,最终只好添加了15分钟的电话面试环节。电面的通过率仍然不高,但好在时间短,也可以随时中止。这才使面试的质量提升到可接受的水平。
招聘工作持续了有小半年,前前后后面试了近百人,我的面试经验越来越丰富,对人的判断能力也越来越敏锐。最终入职了几位得力干将,还从无到有搭建起了一个前端team。在此过程中,我沉淀了很多思考,后来慢慢写就了《面试杂谈》系列文章。
我渐渐找到了做leader的感觉,团队成员也都有了可观的成长和进步。但是心中仍然抑郁,无法再燃起工作的激情。当年在微拍自己编需求,通宵写代码,连夜测试上线的那些日子,再也找不回来了。
自我从2011年来到北京,已经度过了5个年头,并没有成为业界的大牛,只是凭着个人的魅力和一些知识经验的积累,取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除了对代码质量体系进行了一番粗浅的整理之外,一无建树。开始走管理路线后,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更是希望渺茫。摆在我面前的,是自己厌恶的办公室政治,和等待我去攀登的那座层次分明的权力金字塔。
这些年在互联网圈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一个产品成功的背后,技术的作用力是最小的。作为程序员,除非自己创业,否则只能去实现别人的想法,难有大的作为。但我还不具备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也没有创业的勇气和底气。我在别人设定好的跑道上奔跑了5年,早已经厌倦了,却还不得不继续跑下去。
在接触到李笑来“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思想后,我突然豁然开朗:我已经做了一辈子程序员了,为什么我必须一直做下去呢?既然对现在的工作已经失去了激情,为什么不去做那些令人兴奋的事情呢?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呢?
很快我就为自己找到了下辈子的职业:老师。这样不仅可以和爱人一起并肩战斗,还可以为自己的孩子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此外我觉得教育是一个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行业,我相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到来,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只是,自己刚把一个团队从支离破碎经营到羽翼渐丰,眼看就要开花结果了,就这样离开心中有所不舍。然而恰逢此时,公司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我带领的研发团队被兼并,打消了我最后一丝顾虑。
2016年7月,我离开了自己奋斗了快三年的赶集。在火车离开北京的那一刻, 我不由想起了自己在去年公司年会上改编的歌曲《活着》:
慌慌张张 匆匆忙忙
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难道说 我的理想
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时光
不卑不亢 不慌不忙
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难道说 60岁后
再去寻找我想要的自由
其实我也常跟自己说
人要学会知足而常乐
既然赶集啥都有
为什么还要走
家庭
自从我2011年来到北京之后,和爱人一直是聚少离多。她选择了投身教育事业,在内蒙罕台初识新教育(现南明教育)后便成为忠实拥护者。在北京丰台新教育小学倒掉之后,跟随团队去了山西运城,继续追寻着自己的教育梦想。我们甘愿分居两地,因为我们都是事业心很强的人,比起两个人单纯地在一起来说,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更重要。
零一和一零诞生之后,我只能在节假日往返探视,平时做一个“视频爸爸”。孩子的无数个第一次统统被我错过,深为遗憾。每次回家,孩子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适应我,而在我离开的时候则会放声大哭。在返回北京的路上,我的心中也在不断滴血:孩子不能缺少爸爸的陪伴,也不能缺少妈妈的陪伴;但爸爸和妈妈都不想放弃自己的事业,这该怎么办呢?
在犹豫不觉间,孩子已经由姥姥姥爷带到了一岁。随着爱人产假结束继续上班,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家庭关系也日益紧张。
正值此时,我有幸结识了共同成长群群友胡钦元。他在事业上升期发现爱人怀孕后,决定从澳洲回国脱产三年照料爱人并陪伴孩子成长,令我十分钦佩。他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也让我反思自己有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爱人怀孕期间,我没能在身边细心照料;孩子出生后,我也没能在身边陪伴,而是以“赚钱养家”的名义在外面逍遥自在……我不禁问自己:如果全靠老人帮把孩子带大,那么以后我们的孩子有了孩子后,我们该怎么教他们带孩子?
我意识到,如果想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只有在他们上幼儿园之前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父母是孩子生命的全部。等到当孩子入学后,父母就会从他们的生命中渐渐淡出。我真的要让他们生命中最纯粹的这段时间,留给老人、保姆和电视机吗?
在大致估算了家庭的财务情况和日常开销后,我觉得可以给自己脱产一年的时间,肩负起抚养孩子的责任,陪他们度过最重要的性格培养和建立自律性的关键期,让他们在我们认可并践行的现代教育理念的熏陶下成长。
这个决定自然遭到了所有亲友的一致反对,大家都觉得我疯了。他们都说我的收入这么高,应该让我爱人放弃工作来带孩子。而且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脱产一年,早不知道被淘汰到哪里去了,再想重返技术圈可就难了。尤其现在孩子这么费钱,给孩子多赚点钱才是父亲最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在我的价值观里,精神生活的质量比物质生活的质量重要;用心陪伴孩子比给他们买最贵的玩具重要;工作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比纯粹的收入重要……赚的钱再多,却不幸福快乐,有什么用?
钱可以日后再赚,可如果错过这段永不再有、千金难买的光阴,以后无论用多少钱都换不回来。我不希望在许多年以后,为了当年因贪图多赚点钱而作出的选择后悔。用一年的收入,换来一年陪伴孩子的时间,我觉得很超值。更何况我已经决定转行做一名老师,那么正好用这一年的时间沉浸在学校里,做一些事先准备。
话说来轻巧,两个宝宝的全职奶爸可不是好当的。他们会爬上爬下,做各种危险动作,并尽可能地破坏一切够得着的东西。为了培育他们的好奇心和行动力,我并不阻止他们,而是在旁边保护他们的安全。注意力若是偏离片刻,他们就可能把我的手机屏幕砸坏,爬上桌子把奶粉洒得满地都是,或者拿刷牙杯到马桶里舀水洗澡……
5个月来,我每天固定的时间开支如下:陪玩读书和外出9小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比例),喂食2小时,哄睡1.5小时,家务1小时,吃饭1小时(学校食堂)。一天里只有孩子双双入睡的那一两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很困却不舍得睡,要拿来读书写作。
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感受他们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量,见证他们语言系统从无到有的过程,探究他们每个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选择性地强化或弱化概念……我突然发现自己在做一件最伟大的工作——对生命进行编程。
当他们吃着吃着突然抬起头来,捏了一块水果喂到我嘴里,脸上笑开了花的时候;当他们看到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筒的时候;当他们互相召唤、追逐和等待彼此的时候;当他们无比认真地抱住我的脸亲吻的时候;当他们搬好小板凳,拿着书让我给他们讲的时候……
我知道这一次,我终于做对了选择。
习惯
在今年之前,我已经养成了两个习惯。
- 记帐:三年有余。我一直使用“随手记”这个app,每一笔收入支出后都顺手记录,定期对帐。记帐使我对金钱的价值概念更加敏锐,方便对各项开支作出预算。同时也能对家庭的财务状况保持有一个明确的视图,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能力。
- 写日记:一年有余。我目前使用印象笔记。曾经尝试过短暂的晨间写日记,后来发现一夜过去有些细节会无法回忆起来,故而放弃。每日记录工作和生活中的思考反省、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颓废时,鞭笞鼓舞自己;骄傲时,训诫警示自己。一年到头翻看日记,方知有没有虚度光阴。
自今年起,我又陆续养成了下面这些习惯:
- 记录时间:接近一年。我目前使用“NowThenPro”这个app,将时间分类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家庭、学习、创作、社交、娱乐、运动、休息、生活、交通,每个分类下面有更细分的二级分类(比如家庭下面有:陪伴、创造、沟通、外出、家务、哄睡、喂食)。只有通过记录时间,我才有机会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时间都是如何浪费掉的。通过计划和回顾每天的时间开销,我能更清晰地认知到自己一天可以做哪些事,哪些事没有必要占用那么多时间,哪些事很重要却没有计划出时间来做……现在,我对时间的感知和估算更清晰了,偶尔没有按时记录事件开始结束的时间,也能凭感觉很精确地补录下来,误差不超过5分钟。
- 不熬夜:接近一年。开始记录时间之后不久,我就发现夜里每晚睡一小时,白天要多睡一个半小时以上。熬夜不仅伤身,而且精神状态很差,做什么事情效率都很低。于是当事情做不完时,我宁可早早睡觉,然后凌晨4、5点起来,就能很高效地把它做完。
- 为软件和服务付费:接近半年。我以前经常会为了一个优秀的收费软件,在网上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破解版和注册机。读了李笑来的得到专栏我才认识到,和消耗的注意力和时间相比,钱其实是最微不足道的,因为钱是可再生的资源,而前两者不是。选择购买正版能迅速得到安全可靠的服务,并远离侵权的道德困境。我还为高频使用的服务(如优酷)购买了会员来去除广告,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
- 练字:接近一年。在年初公司的年会上,我给每位同事赠书上写赠言时,为自己难看的字感到深深地羞愧。这是从小自学落下的毛病,写出的字基本上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好了。俗话说“字如其人”,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把字练好。在分别练过庞中华和田英章的帖后,选择了后者进一步练习。一开始贪练习量,一日数张,却进展缓慢。在经历了拓硬贴、抄写经典、临摹等尝试后,突然想到使用字频这个工具来逐个啃高频字,可以事半功倍。写字逐渐减到到一日一张,再到一日几个字。现在的字虽仍达不到满意,却不会再感到自卑了。
- 腹肌撕裂者:三个月。自工作一直以来缺乏锻炼,健康隐患很大。自己明知拥有一个好身体的重要性,却从来懒得去锻炼,因为总有更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自开始带孩子之后,决心把身体搞起来。由于孩子不能离人,只能选择一些室内的短时锻炼方式,在孩子睡觉时进行。最终我选择了腹肌撕裂者,走上了通往六块腹肌的道路。从一开始半组动作都做不完,到后来可以顺利完成全套动作,渐渐地已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腹部的突起。我的身体原本较虚,往往秋天就穿上了冬天的衣服。现在感觉御寒能力有了不错的提升,健康状况确实有了明显的变化。
- 弹吉他:三个月。我是一个痴迷音乐的人,走在街上和楼道里总爱放声高歌,引人侧目。每次在地铁里天桥下遇到流浪歌手,总会心想“这样的嗓门也能出来唱歌?噢,人家还会弹吉他”。其实十年前我摸过吉他,结果因自己的手指甲太突出无法垂直于指板总是按不好和弦而放弃。来到运城国际学校之后经音乐老师马辉启蒙,开始半音阶练习,重新燃起了自己的音乐之梦。随着一天天的练习我的手指甲慢慢退后,说明之前不是因为手指不具备弹好吉他的条件,而是因为弹得太少手指没有磨合吉他。目前已经学会的曲子有《丁香花》《南山南》《蓝莲花》《少年锦时》《曾经的你》等。相信未来会有那么一天,我会抱着心爱的吉他去流浪,让自己的歌声走遍大江南北。当然,这又是下辈子的事了。
读书
这一年来读书甚杂,只能摘要几本对我产生重要作用的书来说。
对我影响最深远的一本,自然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通过剖析正在你我身上发生的种种问题,来仔细阐述并推广作者本人通过多年践行总结出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囊括了处事、计划、执行、学习、沟通、思考等多个范畴,内容详实,语言精炼,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让我我心态更祥和,处事更从容,思考更缜密,好像整个人提升了一个层次。每次翻出来重新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李笑来多次提到,Nassim Nicholas Taleb是这个世界上他很佩服的少数聪明人之一。于是好奇之下去找他写的书,先读了中文版的《黑天鹅》,然后又去找原版《Black Swan》,又顺便读了《Fooled by Randomness》。Taleb的思想深邃又阐述透彻,能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读完他的书,我不仅理解了所谓的“幸运”和“厄运”,连看周边所有的事物的角度都不一样了,有时不禁想要飞到天上去,看看所有的可能性。
在我正在对团队管理焦头烂额之时,新生大学将《领导梯队》列为必读书目之一。这本书无异于雪中送炭,它让我明白了自己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应该如何和下属进行合作并帮助他们成长。而正当我对自己的优柔寡断而苦恼,在进行抉择时痛苦万分时,新生大学敲定了另一本必读书:Ray Dalio的《原则》。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人格(或说价值观)是由其所秉持的一条条原则构成的。我们可以从现实抽离开来,去思考并制定自己的原则。然后根据已有的原则来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决策。最需要想明白的问题,并不是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而是什么重要和什么更重要。
《最好的告别》一书引发了我对目标和手段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让我不禁想起了曾在公众号“醒来”上读过的由外科医生写的死亡日记。对一名濒危病人来说,是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进行让其痛苦不堪的抢救,还是应该照顾他的尊严和感受,让他尽可能快乐地走完最后一程?生命延续的绝对长度,比起和生命的体验度来说,哪个更重要?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Albert Ellis的《控制愤怒》,然后又读了他的《控制焦虑》。书中提到的“情绪ABC理论”令我大为受用,并广泛应用在和同事、家人的沟通之中。当然有时负面情绪还是无法控制,但已经能在事后对其进行分析和反思。
《这书能让你戒烟》一书让我清晰地理解了自己开始吸烟的动机,和产生冲动的源头。读后我心情大悦,便买了两本分别送给李笑来和胡震生。他们两个都是我很敬重的人,又都因为吸烟而导致身体搞得很糟糕。结果老胡成功戒了烟,而李笑来给了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理由来拒绝阅读:“万一我读完真的戒了呢?”
下半年开始潜心育儿,读书时间大大减少,且主要选择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其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是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和《爱与自由》。通过这两本书,我认识到自己之前在陪伴孩子时,总是在思考“这件事会不会给自己添麻烦”,而不是“这件事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益处”。这也是和长辈们在育儿理念上的最大分歧点。
写作
从去年底开通微信公众号“镓话”以来,我今年共计发布了11篇文章,平均一月一更。截止到12月7日,订阅人数1563,共计收到打赏235元(通过在文末加入转账二维码)。
我做不到很多人那样一周一更,甚至一日一更,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多可写且值得写的东西。我不想为了写而写,写出一些无病呻吟或是毫无新意的文章。我也不喜欢追热点,各种表态站队,写那种价值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减少的文章。我只想写那些从自己的生命中自然涌现的东西,那些自己忍不住要和别人分享的观点和思考。
由于发文太少,微信公众号迟迟没有开通原创功能,不能开放评论。于是我启用了“简书”和“知乎专栏”这两个平台同步发布文章。我一般用markdown把文章写好,先在简书上发布,请朋友试读点评,再做修改后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并将原文链接指向简书平台来收获评论。
在整理完旧文《游戏和人生》发表后,一位老师向我请教学生沉迷游戏该怎么办的问题,感觉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于是写了文章《孩子“沉迷”游戏该怎么办?》。这篇文章在奴隶社会上发表,带粉200多,这是我第一篇阅读过万的文章。
顺便说一句,通过公众号管理者来转答读者评论,体验十分差劲。如果微信公众平台能授权作者对转载文章的评论进行回复就好了。
部门年会上送了《控制愤怒》给一位同事,在帮助他准备关于此书的主题演讲时,自己也收集了一堆素材,于是干脆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你会生气?》。随后在共同成长群进行了分享,并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上发表,带粉500以上。在和群友沟通过程中,突然对社群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于是顺势成文《石头和金子》。
持续半年的面试让我沉淀了很多思考,本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结果和目标》就是出自某次面试后的经历。随后陆续写了《面试杂谈:“N年工作经验”真的有用吗?》和《面试杂谈:怎样才算“精通XX”?》两篇文章。前者上了简书日报头条,阅读近万,评论破百,被一堆公众号转载,是我目前传播最广的一篇文章。
简书平台的“推荐到首页”很奇葩,貌似是按照文章发布时间排序的。所以如果编辑没有在发文后第一时间推荐,基本是无法吸引到流量的。
突然想到自己还没有就魔方写过点什么,于是写了《只有聪明人才能学会魔方吗?》该文发表在奴隶社会上,带粉200多。
年中爱猫宁宁的去世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珍惜和陪伴有多么重要,连夜写下《致那些在我生命中留下印记的猫》。由于这是一篇纯情感文,对读者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所以是我阅读和分享量最低的一篇文章。
象棋是我从小的兴趣爱好,每次路过棋摊都忍不住上去瞄两眼。我喜欢下快棋,但水平一直很臭。我也曾在网上开挂下棋冲分,后来发现可以和软件学棋,再想到用软件复自己的盘。开始坚持复盘后不久我的棋力便突飞猛进,从中提炼出的精进方法论忍不住要分享出来,于是成文《“臭棋篓子”是怎么炼成的?》。可能是因为标题没有起好,这篇文章没有收获预期的效果。也许应该改为《成为象棋高手的秘诀》会更好点?
有幸读到了江子的新书《玩游戏,学数学》,应邀作书评一篇。夹杂了自己对教育的一些粗浅理解,一气成文《为什么孩子总是学不好数学?》。
年末为了做编程课做准备,想写一篇鼓励别人开始学习编程的文章,谁知写着写着某些部分过于膨胀,只好拆出来作为单独的文章。《未来我们该学什么语言?》就是其中一篇,在上了简书晚报的头条后,再一次收获大量评论,其中不乏高质量内容,并由此结识几位朋友,快哉快哉!
自下半年起,公众号文章的打开率持续下降。新文章如果不被大号转载,也很少带来关注,读者群体没有做到自增长。呕心沥血写的东西没人看,这不免让我有些黯然神伤。
不过仔细想想,本来开通这个公众号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运营流量然后拉广告赚钱,而是为了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一些思考,分享给信赖我的朋友们,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启迪和帮助。我相信如果我一直坚守着只写有价值的内容,不向流量和热点妥协,那么总有一天我会写出真正的爆款文章。只要是真的金子,总会有被人发现并捡起来的那一天。
后话
这篇年终总结断断续续写了几天,回过头来一看竟然写了这么多字。按说如果要照顾读者的阅读体验的话,应该分成几篇来发表。但是我觉得对真正愿意读的人来说篇幅不是问题,而对不愿意读的人来说文章再短也没有意义,仅仅是订阅列表里多了几个数字而已。
今天是2016年最后一天,希望各位朋友这一年里都有成长和进步,祝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