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该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落地
想想在课堂上那些需要“吃得好”的同学与仅仅只需要“吃得饱”的同学“齐步走”,那是多么煎熬的一件事儿。特别是那些优等生听着本就早已弄懂了的知识点,还要反复的听老师不停的唠叨,那是何等的煎熬。我们为什么老是一样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其实,对于那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也只有双差生才需要的“营养”,为什么老师还要在课堂上反复的给学生一起“嚼”。而多数孩子就因为没一点兴趣,甚至是讨厌这样的重复劳动,他们不得不以“搅乱”课堂纪律以此来泄愤。这群孩子怎么“话成长”?这可是摆在我们课堂上的一件大事情。
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搞素质教育,要学生全面发展,要不断提升课堂质量。像这样的课堂,怎么来提升课堂质量?我们要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就必须找准我们课堂的关键所在,找准提升课堂质量的“牛鼻子”,也才能有所突破。那就是“以学定教,顺势而导。”
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是高效的课堂。要提升课堂质量那绝对不是空话。那怎么才能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呢?这可是一到非常智慧的一个命题。
俞老师是学校的青年教师,也是全校出了名的“老黄牛”,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加班加点的辅导。很多时候,连下课十五分钟的时间他都不放过。可谓是尽心竭力,可到了期末,他班的学生成绩却总是落在全乡镇的后几名徘徊,他也积劳成疾,嗓子给教出了问题,患上了严重的咽炎,经常是沙哑的。
一次教研活动,我听俞老师上四年级的语文公开课,他的教学风格可算是非常严谨的那一种,完完全全做到了包教包会的架势。他一上来就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字进行逐一的教读,然后是缺掉拼音后的认读,再接着通过开火车读,分小组比赛读,真可谓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当然,在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大部分学生的对这些生字词熟练无比,甚至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地步。然后是让识偏旁,述说结构,区别形近字,找多音字,再组词等等,一节课下来,老师教的大汗淋漓,学生也紧跟老师的步伐,忙得不亦乐乎。
他这样的教学,全然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将学生固定在“零”基础上的包办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是很多的孩子都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种儿。我也特别留意后几排好孩子们,我问他们为什么不认真跟读,他们的回答都是:“早就会读了,没兴趣!”可见,这样的无效的重复学习,孩子们是不感兴趣的。他们的学习也并非属于零起点。
经多方验证,现在的孩子,包括适龄入学儿童,他们的识字也并非是零基础的,他们在学龄前就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有意无意的渗透,一部分孩子已经能够借助拼音识字或生活识字也不是难事,更何况他们已是四年级的学生。
像这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范例还真不少。很多年前就有老师尝试了。浙江省富阳永兴学校的张芬英老师在二十年前教语文,就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消灭”不认识的字。书上有拼音,学生可以借助于汉语拼音各自为战,自拼自读。如需理解的字词义,还可以读读课文,查查字典。在此基础上,再来个互助交流字全认识的学生,则可以留给更高级的任务,做好小老师,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孩子有了这种荣誉感,就比把生字词倒背如流都还有价值。或者给这些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反复读文,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上下功夫,然后再找时间和机会展示他们的成果,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意义。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解决了“会认“与“读通”的问题,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就省去了识字教学的环节,写字教学就成为了书法训练,在规范的基础上写出“美观”和艺术。读正确,读流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写与朗读就是高水平的学习了。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仅仅是喜欢,也会爱上阅读。那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已经快要与“难”字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