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这种能力,请在中学就让孩子养成吧
小品中有大道理,来自1995年春晚小品《有事您说话》郭冬临等主演。
有事您说话_腾讯视频
小品《有事您说话》中,郭冬临的口头禅就是“有事您说话”。看完这10来分钟的小品,可以知道,他哪里是时间多得没处用,钱多得没处花,力气多得没处使,他的这句话里面,隐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先不论这部小品主人公会有“有事您说话”这个口头禅的原因,我认为,学会拒绝,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从小到大,我也是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大人们觉得我很听话,同学觉得我很乐于助人,这样的认可和评价,本该是让人开心,可实际上,很多时候,我觉得很累。明明不想做不想答应,可是,或许是碍于面子上过不去,或许是害怕破坏大家对我的好印象,我都会尽力应承下来。
现在,阅读了一些关于青春期孩子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认为,中学时代,我们有必要培养孩子勇敢地说“不”。
我们会发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像小孩子一样依赖父母,他们更加希望能和周围伙伴建立亲密的关系。随之而来的就是,有的孩子面对同学好友提出的要求,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好意思拒,害怕同学排挤疏远自己。不可否认,初中的孩子,涉世不深,思想简单,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比如有些孩子,会因为盲目跟从同学好友而引发不良后果,比如帮助好友作弊,为了义气帮助朋友打人等等。这时候。家长就着急了。开始责骂抱怨,“天天跑出去跟你的那些同学玩,问你什么也不说。难道你都些朋友比你老爸老妈还重要?”“什么都是你同学说、你朋友说,把他们的话都当圣旨了,就不见得你这么听我们大人的话?”
家长的担忧和抱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在担心责怪孩子不懂得如何理性拒绝他人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自己曾对孩子说过:“小孩子要听话。”,“听话的孩子,才会讨人喜欢。”之类的话。相较于西方,我们中国人更加看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大人从小就会教育孩子要“听话”“合群”。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真的意味着要放弃做真实的自己吗?“有事您说话”,真的就能换来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吗?在郭冬临的小品《有事儿您说话》中,我们可以学到,为人处世要有自己的底线,理性接纳,理性拒绝。
有些孩子和同学出去玩,总是很晚才回来。特别是女孩子家的家长们,多有担心的时候。而作为女孩子,12点的夜黑人静,更是心跳加速,加快行走的步伐。但每次希望早点回来,每次好于别人的背后说辞,不愿提前离场。而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在需要提前离场的时候,可以不失礼提出离开:“今天能与你们相聚确实很开心,希望下次在相聚时也能像今天如此。”
我想,要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有勇气说“不”。孩子,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家长,要指导孩子在保持人际和谐的前提下,学会真实表达自我,确实是门需要花精力研究的课程。同时,是否“学会拒绝”将决定了孩子的交往能力能否达到一个求同存异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