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

复盘 | DISC课堂知识是基础,DISC实际应用才更值得学习

2017-09-25  本文已影响56人  6e161a868e6e

2017年9月24日,DISC培训的第二天。关于培训内容、认识更多优秀的小伙伴、发证书、拍照合影、团队留念等部分,略过不提,重点总结和复盘下:我从今天的培训中,学到了什么?

1、不要听老师如何讲“怎么看报告”,而是看“他自己在现场是如何讲解报告”

上午,任博老师和海峰老师主要讲了如何去操作以及解读报告,大体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分数、如何去看图表、如何去看差距、看转换值、作风卡、压力表等等,就是怎么样去把一个报告解读得更加清楚,需要注意哪些信息。

这些内容,我相信在翻转课堂、基础课及海峰老师提供的6GU盘里都有,所以这些东西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就能学会,后期多应用、实践,多给人解读就好了。

所以我并不关心这些知识点,而是重点看了海峰老师和任博老师是如何在现场做“讲解报告、实际操作”这件事的。任博老师在上午现场解读了约15份报告,虽然每个都很简短,但被解读的人却明显感觉讲到了心坎里,为什么?

他的解读过程是我个人比较关注和学习的,包括先让被测试者介绍自己的情况,然后看报告的分数、图表等,做出一些判断,(重点来了)根据用户对这些判断的反馈和表现,马上调整自己的判断,然后做出更精准的分析和结论,这点非常关键。

比如一个小伙伴问到:假如以后我给人做测评,一个人的内在DISC都是一个分数值,都在压缩区,客户如果问我他什么是这个分数,为什么D、I、S、C的分数都一样,我该怎么回答。任博老师很机智(也是经验)的说:你不要直接回答,而是转回去,让被调查者自己回答,然后他把话筒给了被测试者(演示了她的报告),那个姑娘回到:我的内在D、I、S、C分数一样,都在压缩区,因为我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啊。

我关注的除了任博老师告诉我们的知识点:你不要直接回答,要把问题转给被测试者,让他自己答。我更关注的是他自己是如何把那个小伙伴的提问用类似“太极”的方式,转给了被测试者,然后让那个姑娘替他做了回答。

更重要的是,他最后做了总结:问题提的很好,答案也做的很棒,全场掌声雷动(其实他没有做回答,但他用却让提问者、被测试者、在场观众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这就很厉害,并更值得学习。如果以后做DISC培训或演讲、分享,这个技能,是必须要GET的。

2、透过海峰老师成熟的大团队,看个体崛起时代的小团队

下午的时候,两位老师主要讲了团队相关的内容,以他们自己十多年的团队经历做了分析和案例讲解。我看到一个点:他们的团队里面D、I、S、C四种特质的人都有,而且每个人都是可大范围调整的D、I、S、C(我没有看到他们每个人的DISC报告,只是自己的感觉)。

依据有二,一是每个人的内在、外在或综合结果一定会是DISC四个特质里的一个,所以在他们团队9个人中(图片里有9个点,所以应该是9个人),D、I、S、C四个特质的人都有,这说明一个高效的团队应该具有这四种特质的人,这个很好理解。

关键的第二点,他们每个人在团队需要的时候,都会主动调成另外一个特质,这也是任博老师讲的时候25个格子,D里面也有DISC四个小特质,DD、DI、DS、DC。所以他们每个人即需要在团队中扮演角色,也需要在各自负责的细分项目上变成另外一个角色。

这给我的启示是,作为一个斜杠新媒体人(暂且这么标榜一下自己),每次与人合作开课、讲书、做活动等等,都会组建一个临时团队,为什么有的活动、课程可以做的很好,而有的却很差。

我想做的好一些的活动,可能就是遇到了“转换能力”或“调节能力”相对较高的队友,他可以在团队里是I,但在他负责的领域,可以成为D,在具体做事时,又可以成为C(仅做举例),即适应能力强。

因为自媒体、新媒体,等同于“小范围群体创业”,几个人凑一起就做一件事。单一稳定的D、I、S、C或许并不适合纳入到新媒体的团队里,而高转换能力(超出±25%)的人,或许更符合这个体崛起的时代。(好像这是一个都被熟知的结论了,但从DISC这个角度理解,却又有新的认知)

3、如何做好线下活动的收尾工作

线下活动的收尾,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无非就是发个言、总个结、表个彰、拍个照,顶多升华一下,就散伙结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但今天4点30之后的两个小时,刷新了我对做好活动收尾的认知,我的总结是:如果我以后做线下活动,我会照搬这个收尾模式(海峰老师表打我)。今天4点30分-6点30分,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总共做了五件事。

一是,发证书、拍照、大合影等等,这是所有活动既定流程,不赘述;

二是,助推上去发言(这个没什么),但让所在小组设计口号(很关键),再一次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加深了小组内部的友谊(找到了一个核心人物、一句口号、一次共同的呐喊);

三是,海峰老师讲解自己的故事,家庭、孩子、父母等等,属于打温情牌,并引出后面的唱歌环节,营造所以成员属于一家人的氛围,这点也很棒,但并不是关键点;

四是,大合唱,听两首、唱一首,倒还好,但关键是第三首歌唱了两次,这关键点就是在唱第二次上,因为大家是一家人的氛围已经烘托到位,第一遍唱歌时候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看着词唱,第二次基本就只是提示性的看,这就让每个人不仅在唱歌,而是在关注歌词内容、思考歌词含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歌词写的很棒),就到位了,反正我是在第二次唱时被触动到了;

五是,临走前送水,这是最后一个环节,我觉得一个小动作,却直接温暖整个身体,任何一个人在“离家”时都舍不得家里的一切,带上一瓶水,至少可以回味一路归途。

我从中这五件事里学到的是如何在做好收尾,提升用户参与活动的感知。为什么海峰老师的DISC社群做的这么好,我想与这一连贯的收尾流程应该是分不开的。

而且我看过大群里F52期小伙伴的复盘总结,也是这个流程。这说明:对于这种已经经过实践而且被证明有效的活动收尾模式,可以直接拿过来用,来提升自己做活动的效果。

对于第二天的活动感悟,做个小总结:

第一,如何操作或讲解报告?

除了WORD、PPT里的知识点外,请回忆任博老师和海峰老师在现场演示、讲解过程中他们的“行为”,他们是如何讲报告、回答用户提问、做好三方都满意的,只要能分析透、学会、能应用任何一个行为,就已经很有价值了,这才是真正需要学习的。

第二,个体崛起时代,如何组建一个高效、且有潜力的团队?

团队成员必须D、I、S、C四个特质都有分布,但更关键的是要有强大的“转换能力”、“适应能力”、“调整能力”,你是S,但轮到你该D的时候,要能D起来;你是I,但轮到你改C的时候,你要能顶上去。这并不是要求每个人是全才,而是要求你既要有自己的硬本领(具体的D、I、S、C特质),更要求你及时调整,并跟上个体崛起时代环境的快速变化。

第三,如何通过做好活动收尾,提升用户感知,从而建立品牌和口碑?

除了常规的流程(合影、做总结等),更要从情感层面出发,通过一些情感、氛围等方法,让用户从内心感受到温暖。海峰老师最后2小时的收尾环节环环相扣,整个流程很棒,可以直接模仿并应用。

两天的DISC国际双证班培训结束了,但任何一个新理论、工具、方法,都要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生活中并产生价值,才是真正有效的。而如何应用、及应用效果如何,就要看我们自己了。

加油,共勉!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复盘感悟,难免偏颇,欢迎多多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