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经暮史
最近一段时间,在翻阅《楚辞》、《古文观止》、《史记》、《淮南子》中,得到了些对《红楼梦》的新领悟,为此记下,以作证明。
翻阅《楚辞》中的《离骚》,主要是关注《红楼梦》第17~18回的“大观园试才提对额”中对蘅芜苑的描述,把描写蘅芜苑的其它章回全找出来,发现它里面描写香花异草仙藤的内容似对应一些《离骚》的内容,这可能是曹雪芹借蘅芜苑是薛宝钗寄居在贾府大观园的一处院落来表现她的命运。因蘅芜苑鲜有木本,多为草木与藤本植物。在此科普一段植物知识,木本植物因根深不易枯萎,寿命较长;藤本植物根稍浅,寿命一年左右;草本植物因根过浅霜打即死。植物因根的深浅决定了寿命的长短。
薛宝钗寄居贾府原本因哥哥致死人命避祸,从荣国府的梨香院(离乡远)搬到元妃省亲大观园蘅芜苑(很无缘),似在隐射她一与宫选无缘,二与宝玉缘浅的婚姻生活。而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花美草装扮自己,却是带着高洁美德象征的,诗情画意的带着浪漫主义思想表达融合着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以及俊杰人格的魅力,给人以无限的感召力。屈原寄情于奇花异草的文字,被后来者曹雪芹以另外一种方式运用,表现格外出彩。
而陶渊明被选入在《古文观止》里的《桃花源记》篇,归隐田园的期待却是诗人壮志未酬,仕途不得志的无奈选择,这并非在说耕种不好,而是指陶渊明有更高的志向,他心怀一腔热血,决意为国贡献的热情被打击,也正因为他不愿同流合污,才选择成为了一名隐士。而《红楼梦》中大观园蘅芜苑被贾政的清客们直论为“武陵源、秦人旧舍”实在有避乱之嫌,而后来分配薛宝钗在此居住同样含射着她身份与处境的特殊。
而《淮南子》确为《红楼梦》的延伸阅读(目前只阅读了一半),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武帝刘彻的叔父。西汉前期,皇权和王权对抗。淮南王刘安潜心治国安邦,使淮南王国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他极力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改革,并聚集一批热衷思想的门人,共同撰著了《淮南子》。可惜的是,最后淮南王以谋反罪自杀身亡,淮南国成了被朝廷直接控制的“九江郡”。他的门人被诛杀,但他们的思想却因《淮南子》延续。《淮南子》是一本集道家思想大成的书。《红楼梦》第 1回就引用了《淮南子•览冥训》中的“女娲补天”故事,为《红楼梦》增添了一抹神话色彩。
《淮南子》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思想与一些特殊人群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书中思想内容以道家为主,夹杂先秦各家学说,因此《汉书·艺文志》将它归为杂家。而《红楼梦》中贾雨村对冷子兴一派洋洋洒洒之言,同样窥见《淮南子》中学说,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前提是用仁义道德能感化民众。它批评儒家不遵循自然,人为制定朝纲不利于民心所向的弊端。而《红楼梦》中对贾府的描写,确实让我们看到放纵管理后的国家失序与家族混乱,国法与家法的丧失,让混乱如杂草丛生,祸国殃民,可见,这又强调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似乎赋予了五帝一种神圣使命,他们服众能力的彰显表现在深谋远虑的智慧,并身先立足以模范示人,宗旨是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他们敬天爱地,祭祀鬼神,不忘先祖,仁爱众生,在禅让礼中体现出谦让的美德,以及肩负天命为责任的担当令后世永世铭记与赞叹。
而《红楼梦》中,同样体现出曹雪芹对先帝的怀念。中国本土的儒道学曾在发展中演化为一门玄学,这与外来佛学一道,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根基,完善着华夏儿女思想体系的形成。
曹雪芹文以载道,以叙事体现人物性格,以幻境烘托现实,用魔幻方式反映社会,对人物不做论断而留给读者。对比出乱世到来的纲常伦理丧失,权力明争暗斗的一面,对比圣人在位执政,怀道无言,不作绝对肯定绝对否定,反而会恩泽所有大众百姓。
《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君臣乖悖离心离德,太阳旁就会出现异常云气。神与气互相感应,就会产生一定的徵兆和应验。所以山中云气像草莽,水上云气如鱼鳞,旱天云气似烟火,雨天云气若水波。天地间神奇玄妙的感应现象是无法言明的。
天子以道德治理天下,辅以仁义,天子身边的大臣便会奉献他们的智慧,广大百姓则感怀天子的恩德,天子从容指挥,天下便会归服,春夏秋冬四季即会按时节献上各自的贡品,天下统一为一个整体,子孙代代相传。这就是五帝顺从天意应顺天德的做法。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曾讲过“大仁者应运而生,大恶者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的道理。他身为具有实力的科举进士,对时世的认识极为清醒,分析也是非常通透的。可是他却没能把持住自己,他在欲壑难平的求仕之途中,在离心离德与背信弃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贾雨村,代表的不过是大环境下官场现形的一个缩影而已。
如此看来,《红楼梦》还是一部警世名著,它提醒后世的我们,不忘先帝为我们打下的江山,更不应忘记先帝们治国理政的智慧。先贤思想之所以能承袭至今,是因为历史不仅是面镜子,更是为我们留下反思的最佳遗产。
注:以上布艺插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