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佛教文化舞蹈音诗:《缘起敦煌》

2022-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在中国,佛教,是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原地区的,此后在各阶层中盛行。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而敦煌千佛洞,位于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是行旅频繁的经商通道和军事要塞,也是佛教的重要东传路线。

上千载的古道,半山的佛窟,茫茫沙漠中,佛窟里的壁画,讲诉着千年的故事,还有那,别样迷人的西域风土和人情。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敦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呈现,是中国古典乐舞文化的代名词。

几乎每一个中国舞蹈人,都有一个跳出敦煌文化的舞蹈梦。

静观敦煌画作,不难发现:曾经瑰丽的绘色,现今已褪去了往日的浮华;画中人,早已抹去了当年的模样。

可是,时光却在窟壁上,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迹,深深的刻在了土墙,砖墙上。

敦煌壁画,一个佛教文化东传中原,与东方社会汉文明兼容濡沫的印迹;一个历代祖先追求至善、至真、大美不言的辉煌印记。

《缘起敦煌》以当代艺术视野,演绎敦煌美学和舞蹈动律,更体现出对宇宙的探索。

这是撼动心灵的舞蹈,让不少观众感动到落泪。我们深知:能跳出这样的舞蹈,有着多么大的困难,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

美吗?当然!但是,它已经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

作为第十八届“相约北京”艺术节的重点项目之一,舞蹈诗《缘起敦煌》,首演于2015年的香港。

舞蹈诗的创作灵感,源自2014年“敦煌·说不完的故事”主题展览。其编排,来源于敦煌莫高窟上,大量古代舞蹈姿态和其他舞种的融合。

舞蹈诗《缘起敦煌》,将反弹琵琶、飞天、莲花童子等,经典敦煌壁画的印象,融入了现代美学之中。

这部舞蹈诗,以大空间的背景音乐烘托,釆用当代的动作思维为切入,运用投影和互动多媒体特效,将敦煌壁画,历经千年的流光溢彩,呈现在舞台上,形成栩栩如生的一幕幕大型画面。

在创作者陈磊看来,宗教理念,予以人们精神的引领,实质在于“生时的精神寄托与死后的灵魂归宿。”

《缘起敦煌》的创作灵感,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上,大量古代舞蹈姿态,和其它舞种的融合,讲述了僧人缘一,他的禅修之途,和他观想西方净土之象的故事。

细数佛教舞蹈,在中华大地上的千年根脉,那真的悠久。创作者,根据敦煌画中的“相”,编排出了真实的“佛”。

然后,一个个舞蹈演员,历经几年的辛苦排练,将敦煌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整个表演长达85分钟,被精心设计成12场,5个段落,由38位舞蹈演员共同呈现,将剧中的华美万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应接不暇。

僧人缘一:依<观无量寿经>十六观法禅修,观想西方净土之象。

一番磨难,几番轮回,僧人缘一,最终了悟净土华美万象,只是境随心转,缘起性空。

最终,他舍身护法,不惹尘埃,修生成佛。

无量劫时:天龙八部的香音之神和乐舞之神,现天鸟羽人形相,奉献供佛长明莲花。

莲生不染:僧人缘一,禅修观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莲花童子, 出淤泥而不染。

法相庄严:诸佛菩萨,以不同身法手印,传递佛法讯息,普渡众生,天降九品不染莲花。

丝路同心:中原华服供养人,少数民族施主,齐奉花供;献舞祈福,以求积德消灾。

歧路亡灵:不息亡灵,期望去往西方极乐。

伎乐天女:僧人缘一,发愿寻道。伎乐天女,翩翩起舞,仙乐飘飘。

水月观音:镜花水月皆虚幻。水月观音,喻意水清月现,五蕴皆空,心静则见佛。僧人缘一,经点化,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般若智慧。

香音伎乐:归静,煌经变中之西方净土世界,极乐无忧。时光流转之中,突显敦煌万世流芳的艺术形象。

极乐世界:尘埃不染,一个干净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为何不感动?

如编剧曾柱昭所言,《缘起敦煌》:“既是对婆娑世界千态万状的应对,也是对自我的深刻观照”。

这部宏伟的舞蹈音诗,用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古代乐舞与现代美学的完美融合,精妙地诠释了东方哲学思想和思考。

踏入时光隧道的唯心之旅,舞蹈还原最真实的敦煌景象。它以当代的艺术视野,用舞蹈的动律,演绎出敦煌宏大的美学意景和场面。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也许,我们无法都舍身西游,悟空净心。

但在这迷人的花花世界里,我们或许可以在这样一个晚上,在这样一场舞蹈诗中,为内心深处寻得一片净土,无问西东。

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发现、传承与创新,并加強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缘起敦煌》全剧:


序 幕

亘古长夜,孕育于黄沙中的顽强生命,开始复苏……

一盏明灯下,画僧绘制千年壁画。一身飘逸灵动的飞天翩跹于敦煌上空,似召唤的力量开启……

第一幕:

第一场: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巴黎,人群熙攘、光彩斑驳。

年轻的音乐家念予,漫步于西方艺术之都,无意间发现了一本旧画册。

泛黄的书页间,一个古老的东方艺术世界,焕发出神秘的光彩。飞天的飘带,拂过念予的指尖,指引她,前往画册的生发地——敦煌。

第二场:

大漠辽阔,念予带着心爱的提琴,远道而来,当地保护者水雯、小乐山姐弟热情相迎。

莫高窟,一派热闹的工作景象,保护者们挥汗如雨,干劲十足。画板前,吴铭专注临摹的背影,吸引了念予的目光。

念予和吴铭,徜徉在千年艺术圣殿。生动的壁画形象,化作念予笔下跳跃的音符。斑斓的色彩,滋养了荒漠中的“爱情之花”。


第三场:

汽灯下,吴铭、水雯和几位保护者,热烈地讨论着临摹壁画的技法:美音鸟跳跃于方寸之间,密宗双佛的舞姿,充满异域色彩,供养人,在朝佛之路上虔诚前行……

念予的音乐创作,接近尾声,她兴奋地提议吴铭一同前往巴黎继续创作。然而,面对敦煌刻不容缓的保护工作,吴铭犹豫了。

第四场:

久违的雨水,为敦煌人,带来了短暂的欢乐,不料危险紧随而至。

莫高窟,崖体坍塌、壁画脱落。保护者们,不顾个人安危、齐心协力地抢救壁画。小乐山不幸被压在落石之下。

落石之处,惊现一幅瑰丽典雅的重层壁画。画僧在壁画的另一端,默默地燃灯、点墨、提线……

第二幕:

第一场:

繁华的巴黎街巷,激起念予心头的惆怅。

敦煌的夜,让吴铭无数次想起那次与念予的离别……

第二场:

大漠之冬,凛冽的寒风,吹不灭对艺术的激情。

面对重层壁画的消亡,吴铭心急如焚,废寝忘食地临摹,却留不住壁画逐渐暗淡的色泽。

终于,吴铭积劳成疾,瘫倒在壁画前。

第三场:

恍惚中,吴铭与千年画僧,相遇于时间之外。

心灯引路,吴铭跟随画僧,进入敦煌缘起的时空。

壁画内,画僧提笔,飞天起舞,无数敦煌艺术生命,在不同的线条之下绽放。

壁画外,敦煌艺术正在凋零。

心灯明灭交替,吴铭若有所悟,竭尽全力,用生命,留住了敦煌的美好。

尾 声:

念予再回敦煌,记忆与现实重叠。

黄沙蓝天下,她含泪遥望,一个灿烂的世界缓缓打开……

时空流转,吴铭与保护者们并肩而立。

万物,皆化为如黄沙般的不朽精神。

大漠虽艰险,却从不曾遏止住,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那一块块沙海中的碑林下,曾如壁画般,色彩鲜艳的生命,静静安息,最终凝结为,一束束明灭交替的光芒。

循着光,一辈又一辈守护敦煌的人,继续向前,向前!向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