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互联网产品思考互联网产品经理

这一夜,我从张小龙身上看到的光

2019-04-08  本文已影响2人  半熟记

前言:

本文写于2019年1月9日,2019微信公开课翌日。

旧文重温,只为提醒自己在格子间为口粮搬砖的同时,不要忘了互联网人“改变世界”的初衷。张小龙的价值观永远是互联网人的一盏明灯,历久弥新。

---------------------------------------------------------------------------------------------------------------------

2018年10月DAU突破了10亿。其时距微信的诞生经过了8年。

我不热爱微信,但作为一个前产品经理,关于张小龙的产品理念也是耳熟能详。

但是这次,我不想探讨“如何做好互联网产品”,而是想聊一些更“内核”的东西。

2019年1月8日晚,微信一年一度的公开课上,张小龙说:“很高兴终于到了可以谈谈微信‘初心’的时候。”

那天晚上,广州琶洲没有暖气的冰冷会馆里,张小龙讲了4个小时。能实地听大佬分享他的思考过程和成长经历,不失为一件幸事。

/ 01 /

做与时俱进的好工具 

遵循好的产品设计原则

张小龙认为,能支撑微信走到现在的根源在于“原动力”,概括出来有2点。

第一,微信的原动力在于做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如何做出这样的工具?

张小龙非常推崇乔布斯,当看到iPhone横空出世时,他觉得乔布斯产品做得太棒了,于是搜集了关于乔布斯的一切(让我想起2012年被张小龙推崇出来的读《乔布斯传》热潮,那时如果没有读过此书就不能称是与时俱进的产品经理),他发现了一个德国设计师对乔布斯的影响很深。这个人就是Dieter Rams。

Rams最著名的理论是“好产品的十大设计原则”,张小龙也谈到了,Rams的理论里对他影响最深的几点。

Rams认为,首先,好的产品应该是创新的、有用的、好用的。

其次,好的产品应该是优美的、含蓄的。

前三点非常好理解,但要把一个产品做到“优美”无疑是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小龙认为,好的产品不应该去迎合用户喜好,要比用户看得更远一步,最好能引领潮流。因此,在微信的新版本发布时,他从不会去听用户怎么说,如果自己认为是好的,就会坚持下去。

那怎么判断好不好呢?张小龙靠的是亲历亲为。

新版本未发布之前,他将轮流使用新版的内测版及旧版本,反复切换,直到有一天他认为新版本确实好用,再也不会想要切换回旧版本。此时,方下决定对外发布新版本。

其次,优美的产品的设计应是一脉相承、简约耐看(用)的,所以微信8年了,从不会轻易换启动页面,也不会像其他app一样逢年过节就把icon甚至内部UI改成“西红柿炒蛋”的配色,张认为这种做法就是“张扬的”,违背了好产品的设计原则。

不仅仅是在产品设计上,微信所有的产品决策都遵循了Rams的设计原则。

张小龙曾问过团队一个有意思问题:“PC时代流量最高的页面是什么?”(读者请思考3秒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看下文)

.

.

.

.

.

.

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你猜对了吗?

PC时代,404页面每天有数亿次PV产生。

张小龙继续问团队:“那为什么没有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没有人回答的了。

张小龙问了第三个问题:“那微信的启动页要不要放广告呢?”

DAU超10亿,如果人均打开微信5次,光启动页面每天就有50亿的流量资源,商业价值巨大。但显而易见,放广告则违背了好的产品设计原则。张小龙以此公诸于世:这种事情,微信永远不会做。

“用户每天人均使用微信的时间超过半小时,有的人甚至超过2小时。也许对于家人,都没有这么长的沟通时间,那么如果把微信比喻成人的话,它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我不希望看到,用户跟自己的好朋友对话的时候,要先撕下它脸上的广告。”

/ 02 /

好的工具要能助长人的能力

要想做出好的工具,首先能明确“好”的定义。

张小龙又举了乔布斯的例子,乔帮主曾如此描述过个人电脑:”好的产品可以在某方面增强人的能力。比如自行车,人类仅靠双腿是跑不过狗和猎豹的,但是有自行车的出现就大不相同了,对人类的意义相当于是体外进化。而PC也是这样的存在,它的出现不仅仅是超级计算器这么简单,而将大幅提升人类的能力,这就是好的工具。“

张小龙说,微信也想成为这样的工具。这就要求微信必须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自身能否提升用户的能力?

由此可以延伸得到微信体系内的产品思考雏形:

语音(取代收费的短信/彩信)

视频(让沟通更直接顺畅)

微信公众号(再小的个体都能拥有自己的品牌)

微信公积金提取(节约大量时间,实现以往异地提取之不可实现)

微信整个产品矩阵(生态系统方方面面渗透影响并提升用户的生活品质)

不一而足,无处不在。

/ 03 /

相信自己专业的判断,做正确的事

张小龙笑言:“每天有大量的用户反馈微信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7.0版本发布后,每天有5亿人吐槽,1亿人想教我怎样做产品。”

微信团队会正确看待用户反馈,张小龙一再强调,首先得符合好的设计原则,其次,得身体力行确认改动真的比之前好。再次,对自己的判断有敢于执行的决心。

张小龙说:“回顾微信的发展历程,期间我们做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决策。但站在今天这个时点去回顾、反思,我认为最庆幸的、对微信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作对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微信初期版本没有做“导入手机通讯录或QQ好友”的功能。

微信诞生于2011年,那一年新浪微博势头正劲,一度世间都认为接下来社交的接力棒将从QQ传递给微博了。腾讯也苦于反击自卫,竭力推广“腾讯微博”。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方兴未艾,各大公司都在开发社交APP,试图拿到新时代这一领域的专属船票。

所有玩家肉搏血拼的聚焦点只有一个: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市场份额的量化标准就是用户量。因此,“一键导入手机通讯录或QQ好友”的功能顺理成章成为各家社交APP的标配。

但是,张小龙没有这样做。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新产品最难的就是获取初始种子用户,如果可以一键导量,意味着可以节省大量的冷启动时间,新用户有了关系链,也可以缩短使用新产品的探索成本,快速上手。

唯独张小龙想得有点不一样。

他选择了“笨”一点的方法,不支持一键导入,要让用户一个一个地选择决定邀请哪些好友加入微信。

“我非常庆幸当时这么做了,由此保证了微信早期的生态非常健康,每个用户增长都基于口口相传而来的。我们希望用户真心觉得微信好用,才去推荐给ta的朋友。”

第二件做对的事是微信早期没有进行营销推广。

张小龙认为,只有具备自增长能力的产品才值得推广,因此微信团队一直在观察用户成长曲线,直到第五个月,确信具备了口碑传播的能力之后,微信才投入推广资源。

我对此深感赞同,一个产品如果本身没有生命力,光靠导流量“输血”是不可能做成的。我待过的两家公司里,亲历的、旁观的项目都无一不验证这一点。比如说,百度日文IME、百度“全家桶”、搜狗手机助手、搜狗地图...腾讯也一样,腾讯微博、兴趣部落哪怕有来自QQ几亿用户的“输血”,依然没有一丝丝意外地把自己做死了。

“我当时并不确切地知道这么决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但是依然相信应该这么做。非常庆幸,做对了这两件事,保证了微信起飞之后非常健康。”

/ 04 /

发自内心热爱做工具

张小龙说,自己发自内心喜欢享受做一款好工具的过程。当年,一行一行地敲代码,写出foxmail,然后再写好说明文档,封装打包,最后发布上架,整个流程就像完成了一件艺术品,从中收获到的喜悦和成就感不亚于一名建筑师看着自己的作品拔地而起,跃然世间。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该继续做怎样的好工具,是他一直追索的问题,微信也就应运而生。

谁说成功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努力呢?

/ 05 /

让创造者彰显价值

这是微信团队的第二原动力。

微信团队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做这款产品背后的逻辑是:既然要与时俱进地替代短信,那就要具备相应的能力。

除了收发社交讯息之外,短信还有服务订阅、下发的能力。但短信和邮件一样,都有天然的垃圾信息问题,当信息污染出现时,用户只能被动接收。

张小龙就想,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就是让用户主动订阅。用户只会订阅那些他感兴趣的内容,由此根源上就避免了信息污染的问题。张小龙坦言,“当思考初步成型之后,给Pony打电话说这个idea,双方都非常兴奋,认为是找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创新方案。”

微信公众号就此应运而生。“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以此为口号,张小龙认为既然已经过去的博客时代能涌现出大批的优质内容创作者,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理应也能鼓励优质作者、优质作品大量产生。那平台首要的目标就是鼓励支持,并且要一碗水端平,无论什么级别的玩家都能在平台内得到公平对待,并能够获得与自身作品相对应的回报。

信绝不让劣币驱逐良币,我认为平台如果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短视的,但造福更多人则不是。微信今后将投入更多资源,保证每个运营者都能得到公平对待。”

/ 06 /

牢记互联网的使命

“微信从来没有过扩张用户数这样的KPI,微信团队想的一直是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去服务用户。如果说,微信的目标是获取用户或者流量变现,那就不是现在的这种做法,可以早在几年前达到DAU10亿这个数字。但是我认为这对微信没有什么意义。业内很多产品经理一毕业就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了,认为做一个产品的目标是获取流量或者变现,这是很可悲的,完全忘记了互联网的使命。”

互联网的使命是什么呢?张小龙的潜台词里,至少他认为互联网的精神应该是分享,解决信息不对称,帮助用户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确实也像他说的,有那么多被“误导”的产品经理以及他们所在的公司,是否还记得互联网的使命呢?

记得2010年我进入百度的时候,那时李彦宏刚刚登顶中国首富,意气风发。我进去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日本版贴吧,辛苦至极,熬不完的夜,加不完的班,但是团队里每位同事都兴致勃勃,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忱。现在想来,背后在支撑着我们这群人的就是互联网的使命感吧。希望做出好的产品,服务用户,帮到用户。那时的百度,“简单可依赖”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张小龙说,微信团队里所有人都是足够聪明的,能够进入腾讯的就没有不是聪明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会时刻去引导团队往统一的认知靠拢。

/ 07 /

总结:有好的价值观不难,难得是make it happened.

张小龙能在当今这样浮躁、逐利的社会里保持互联网人“改变世界”的使命感和坚守用户需求导向的价值观确实令人感动、敬佩。就如同黑夜里的一束光,让我这样的人仍然愿意去相信美好的存在,期待今后有幸看到他继微信之后的第三款产品。

此外,从他的分享里,我隐约能解读到这样的一条“成长线索”,供诸君参考:

1.注重积累,不断追索,触类旁通。

广泛涉猎,积累深厚。虽然是软件开发者,但能跨界关注硬件设计(乔布斯/Rams),愿意去追索其背后的工作方法论,并为己所用。

热爱生活。执掌邮箱过程中能关注到RSS订阅,把生活融入到工作中,并想方设法通过工作改进生活。

2.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善良,同时具备合理的商业逻辑。

牢记互联网的使命,不作恶。

不为了KPI,做一些掩上级耳目、自欺欺人的事情,比方说追求用户量和流量变现(我经历过的项目里这种事情不要太多,业内也不要太普遍)。确信产品有自生长能力之后才动用公司资源进行推广,并不盲目烧钱。(yy一下,今有ofo,明儿会不会是lxxxxncoffee?)

3.清晰的自我认知,较高的自我要求,并坚决贯彻之。

很早就明确了,做好的工具是毕生的热情和追求所在。

愿意以“好产品的设计原则”要求自己,不随波逐流。

拥有践行价值观的能力,说服周围,让想法实现。

“如果你说我是错的,最好证明你是对的。"反之亦然。

~ the end ~

欢迎关注半熟记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原创文章

1.关于作者:樱桃小包子

现居广州,2岁孩子的妈妈,9年互联网运营,混迹过BAT,办过保险自媒体,现供职于互金行业。兴趣写作,三省吾身,在这里持续复盘生活中的小成长和小感悟,在“半熟”的状态里享受并期待。

2.往期精彩:

要赢就赢把大的,不然迟早会输光

《流浪地球》最精彩的是两位“主角”

这一夜,我从张小龙身上看到的光(2019微信公开课)

10分钟看懂香港保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