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识:关于知识的知识读书书摘

黑客与画家︱笔记

2014-03-16  本文已影响261人  陈加新

第一本书「黑客与画家」的全部笔记,整合于一篇。篇幅很长。

另外在图书馆看书有感,克制真的是一种美德。我在图书馆看书的这几天,没有一天是不被嘈杂的声音打扰的,这可是图书馆!让我想到了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没有任何一次是没人迟到的,总会有人在电影开始了才慢悠悠的从你面前拿着爆米花和可乐找座位。

牢骚结束,正文:

第一章: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

书呆子,爱好钻研、聪明学术、呆,是人们对其的第一反应,是书呆子的标签。

书呆子不受欢迎,已经是普遍现象,不是因为他们聪明别人嫉妒所以不受欢迎,现实中也极少是因为这个原因,原因是,聪明与受欢迎并无关系,受欢迎更多的是需要外貌穿着和个人魅力,书呆子当然想受欢迎,只是在更加聪明和受欢迎之间,他们毅然选择了前者,他们没有精力再去让自己受欢迎。

但是在学校,不受欢迎等于被歧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摆脱儿童状态,儿童是残忍的,在产生三观和良知前,他们觉得折磨就是娱乐,就像可以花一下午去肢解一只蜘蛛,并获得强烈的快感(不亚于屌丝捂宿舍里撸啊撸一下午)。

————

学校里面想获得或融入一个团体(这其实是个体希望自己受欢迎而出现的现象),再容易不过,挑一个莫须有的敌人作为共同打击对象就可以了,书呆子往往便是受害者。另,往往迫切需要受欢迎的都是金字塔的中间层。

任何团体都存在等级关系。具有共同目标的团体,如球队,等级低的新人并不会怨恨,反而是尊重等级高的老手,因为他很高兴求教,同时,老手帮助新手也为自己带来了传帮的荣誉感。

而青少年的圈子并没有实质性的共同目标,反而贬低了每个成员的人格,上下级没有互相尊重,只有内斗,操与被操。

老师家长并不知道详情,他们知道学生们自己乱七八糟的东西,但那只是一种抽象认识,就像谁都知道第三世界的艰辛,不深入具体去了解,无法具象知道情况。
为什么成年人不会歧视书呆子,而且很友好?是因为成年人成熟了吗?很显然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主要原因,是做的事情能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效果,能不能带来价值。

成年社会依旧存在性质一样的现象。比如公司里的各种算计和勾心斗角。简直是高中时代的延续。这些现象的场合是封闭的,对外部并不产生影响,并不为外部带来价值。「外在形式为其功能服务」,而勾心斗角、操与被操这种现象并不具有什么功能,所以也就无所谓形式,于是产生了最野蛮的形式。

————

高度工业化的社会,未能成事的下一代被关在学校这个监狱,以便让家长们好在白天忙完了工作再接回去。

成年人看到青年人受难迷惑迷茫,往往觉得是激素在作祟,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社会在高度工业化之前,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是学徒,跟在成年师傅后面,他们具有价值,哪怕是帮师傅倒茶做饭,同时他们尊重成年人,因为成年人教他们手艺,他们不会被成年人扔在一边,去搞自己的小社会。

而现今,并不明显具备实用价值的年轻人,不会被成年人尊重,所以便被圈去了学校。

但许多学校却和监狱一样只是停留在了寄养管理上。社会并没有负于学校强压力去搞教育,只是要求看(第一声)着没有实用价值的青少年,因为放任不管,对社会是会带来净损失的。所以,学校里的所有角色都是在走走过场,以至于真正做了该做的事情、激情澎湃的老师,在学生眼里却很反常。

校园生活的问题是空虚,为什么会是空虚?因为青少年找不到明显实质的自我价值。念书并不能带来显眼的短期回报,何况我们念的书很多都是没必要的无用之书。
理解自己的处境,向前看,哪怕身处其中,尝试去接近真实世界。

————

第二章:黑客与画家

为黑客正名。且好的黑客是懂得“换位思考”的。

另:又讲到了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竞争。大公司采用保守做法去减少标准差,创业公司则相对激进,高风险的同时高回报。

但请不要把创业神话。

————

第三章:不能说的话

回望过去,是否对高中自己的穿着感到羞耻?

这引出了很令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 不要随大流,学会独立思考。

高中的穿着在当时是不会有人质疑的,因为那是流行,那个时候可好看了(如果当时有人可以独立思考看出问题,说这种穿着可真是俗气,我保证你会被孤立且被人背后议论的)。

同样的例子我们回顾过去,伽利略在当时说 “地球是绕着太阳转动的” 引来了宗教的惩罚,现在想来这个言论再普通不过了,可在当时是要烧死的(布鲁诺)。再想想未来,那时的人们会为现今所谓的「不能说的话」而感到奇怪和不可思议。

————

现今社会「贴标签」已经再为普通不过了(人们为了降低学习成本已经把白富美高富帅都统一称为土豪了)。没人考虑贴的「标签」对不对,标签在争论中已经成了互相攻击的工具(如 XX 主义、XX 歧视等)。

警惕并反思「自己不赞成,但又不算错」的观点(我的理解是:说明没深入想清楚),不要在意任何标签,直接问自己到底对不对。

当你以为自己已经做到很「客观」的时候,注意是不是把「主观」用作了压制讨论的标签。(我的理解是:根本上就是说,想清楚到底是不是客观,还是主观当客观了)。

————

观察一本正经的卫道者,看他们到底捍卫着什么。

以「小孩说脏话」为切入点,家长们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Fuck, Shit, Slut…),试图制造出一个美好梦幻的语言世界,因为家长喜欢小孩是纯洁且天真无邪的。

「很快,孩子就会从朋友那里知道这些词。但是他们明白,不能在大人面前使用。所以,没过多久,一切就变得有点像讽刺剧了。家长在外使用这些词,回家后就不用。孩子在外也使用这些词,回家后也不用。双方见面,就像演戏一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Ps: 这里的例子仅作为例子,不讨论行为的正确及观念。

————

观察「流行的道德观念」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被他人接受的,他人又为何会接受?

流行观念的传播途径:

这揭发了「流行」的本质:人们缺失自信。在新事物面前,恐惧自己所谓的无知,希望立刻了解并拥有或者融入。

————

为什么要去一探究竟?(大白话就是:关你屁事)

目的或动机:

「如果你能 “远远地” 跳出传统思维,提出让别人一听就脑袋轰一声炸开的惊人观点,那么你就在 “小小地” 跳出传统思维方面不会有任何困难。要知道,人们把后面的这种情况称之为 “创新” 」。

————

守口如瓶 · 笑脸相迎
守口如瓶

警惕选择场合交流。「自由思考」比「畅所欲言」重要得多。

在思想和言论之间划一条明确的界限。心里无所不想,但决不轻易述说。找到那些真正值得诉说的朋友。

搏击俱乐部的第一条规则就是「不准谈论搏击俱乐部」。

笑脸相迎

方法:「不赞同这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歇斯底里」。

若人们对你攻击,反击方式:

总之,学会笑脸相迎,这才是双赢。

————

永远质疑。「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

————

第四章:好的坏习惯

为黑客正名。

另:公民自由是国家富强的原因,不是结果。

————

第五章:另一条路

关于外包:所有不直接感受到竞争压力的部门都应该外包出去,让其暴露在竞争压力之中。

你没有一支看上去吊炸天的销售队伍是很难把软件卖给大公司的。

「如果你现在开发桌面软件,就不得不接受微软公司的授权条款,调用它的 API,为它那个 bug 百出的操作系统伤透脑筋。历经了千辛万苦,你最终写出了一个大受欢迎的软件,只是可能你会发现,你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在为微软公司做市场调查。」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家伙太好玩了!

「你可能会问,如果 Mac 电脑真的那么出色,为什么后来它的市场表现不佳?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原因:成本太高。微软公司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软件上面,所以很多厂商只要专供硬件就可以了,把硬件成本降下来。单单是微软的软件或者第三方厂商的硬件都不足以赢得市场优势,但是它们结合起来,就在个人电脑出现后一段关键时期中主导了市场(如 Wintel)。苹果公司同时做软件和硬件,所以成本上没有优势。(但是,苹果公司还没有失败,如果它能把 iPod 升级成手机,并且将网络浏览器包括在其中,那么微软公司就有大麻烦了。)(译者注:这段话写于 2001 年 9 月,苹果公司的 iPhone 手机已于 2007 年 6 月上市。)」

这家伙太厉害了!

「低端的用户要求简化操作和清晰易懂,高端的用户要求你增加新功能。软件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一切变得简单。但是,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正确设置默认值。」

————

第六章:如何创造财富

参考了冯大辉的建议先看了第六章。

首先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工作产出和回报是等效的。可以安逸的花 50 年时间去得到 100 万美元的收入,也可以将时间压缩到 10 年去获得这 100 万美元。代价是这十年是极高强度的工作,这是一个守恒定律。

金钱 ≠ 财富。现今社会早已将财富和金钱画上了等号,却忘了金钱只是财富与财富之间的交换媒介而已。金钱是好东西,但缺点是让我们模糊了交易的实质。真正的财富,是人们需要的东西,且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而金钱我们是无法创造的,除非去造假币。不要相信「X% 的人口占有了 Y% 的财富」这种谬论,这种逻辑的前提就搞错了。

现代社会,我们都是从属于某种组织内的,不是学校就是公司。而我们即将从学校转入公司,公司的唯一目的就是盈利,手段就是创造财富,为人们提供某种需要,这几乎是所有公司的本质。

问题来了,在公司上班,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繁琐的会议和无效的管理,拖累工作效率,且,最致命的是,哪怕极度认真工作,你的成绩不见得会很显眼,因为公司太过庞大,个人的成绩无法有效地看见成效。

「可测量性 & 可放大性」。这是思考工作前首先要懂得的道理。

大多数的工作都具备「可测量性」,上司看到你勤奋高效工作,开始重视了你,这就是可测量性,但这种测量性得辛辛苦苦工作十几年才会见效,在公司勤奋上班一年,薪水是不会阶级上升的。而「可放大性」,是大多数工作不可能具备的,基本员工的看法和决策是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决策的,这就是没有可放大性。

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的工作,比如 CEO、总经理、明星等,但同时,收入和风险是并存的,他们获得高收入的同时承担的风险也是等价的。「如果你有一个令你感到安全的工作,你是不会致富的,因为没有危险,就几乎等于没有可放大性」。

还有一条路,创业。创业同时具备可测量性与可放大性。

创业就是凑齐一帮人组成小团队,就是小公司,而公司的本质就是创造财富,这里的财富是需要,不是金钱。小团队的好处之一,极大的可测量性,总共十几人,谁偷懒谁高效,谁的贡献大谁的贡献小,一眼尽收。团队越大,每个人的贡献平均值越低。
创业公司中个人的决策和思路在团队中极容易被吸纳;团队通过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发明的是可以解决大多数人需求的技术或手段,那就是成功,这就是创业的可放大性。

创业的本质是「进入壁垒」。小团队高效工作解决了技术难题或提供崭新的手段,这,便是进入了壁垒,即是门槛。所以选择更难的问题,这样门槛更高。

创业同时是脆弱的,大起大落,甚至只有落,是常有的现象。回到一开始的经济学命题,守恒定律,创业是艰辛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同时,还要带点运气。

现今社会,人们可以保卫自己的财富,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多亏了法律多亏了契约。没有这些,就没有财富可言,更没有金钱可言。

————

「许多人 20 岁出头时感到非常困惑和压抑。大学生活很有趣,可是已经过去了,上班的日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不要搞糊涂了,你现在已经从顾客变成了仆人。在这种新生活中获得乐趣是可能的。不过,你首先需要入门,门口的牌子写着“闲人勿进”。这种转变是一种冲击,如果你不赶快意识到这一点,事情将变得更糟。」

对,学校和公司的区别就是:在学校,是你付钱给它;在公司,是它付钱给你。

————

第七章:关注贫富分化

中产阶级是封建社会除了贵族与农奴外一个崭新的第三类团体。

直到工业革命时代,创造财富才真正取代掠夺和贪污成为致富的最佳方式。

技术的发展加大了贫富差距,同时缩小了大部分的其他差距(地位、物质、交往等)。品牌是技术无法使其变得更便宜的唯一一个东西。富人与穷人之间生活差异的鸿沟因为技术的发展正在缩小,品牌是这种差距的遗留物。

现代社会的收入差距扩大是一种健康的信号(我自己不是太确定)。

技术使得生产率的差异加速扩大,如果这种扩大没能反映在收入上面,只可能是:

「只要你压制收入差距的扩大,不管是用偷窃私人财产的做法(封建社会),还是用高额税收的做法(某些现代政府),最终结果看来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变得更贫穷了。」

避免「绝对贫穷」,而不是「相对贫穷」。

社会需要富人,主要原因不是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而是因为他们在致富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不是说如果你让亨利•福特致富,他就会在下一场宴会雇佣你当服务员,而是说如果你让他致富,他就会造出一台拖拉机,使你不再需要使用马匹耕田了。」

————

第八章:防止垃圾邮件的一种方法

由于大量专业术语且与我生活关系不大,没看。

————

第九章:设计者的品味

「品味」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主观的。且它贯穿世间所有领域,是一种共存。「品味只是个人偏好,每个人都不一样」。依照此言,世间是无人可以做出好设计的,因为每个人的品味都不一样。

「优秀作品的秘诀就是:非常严格的品味,再加上实现这种品味的能力。」

————

第十章:编程语言解析 & 第十一章:一百年后的编程语言

对其讲述的编程语言不感兴趣,也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

第十二章:拒绝平庸 & 第十三章:书呆子的复仇

赞美 Lisp 语言,同时赞美发明人约翰·麦卡锡,接着赞美 Lisp 语言…
另外,拒绝平庸是我高考的作文题目。

————

第十四章:梦寐以求的编程语言 & 第十五章:设计与研究

Paul Graham 终于憋不住了…

开始一件事情先勾勒大体,然后补充细节,这样不会让错误累积。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