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生活随记2019-07-09
2019-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Lxy_DL
今天完成了古文学习的任务,学习了韩愈的《师说》。
本文围绕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展开,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首先作者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推论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从而得出求学于师的重要性,人们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疑惑,而有疑惑就必须要从师;那么从什么样师呢?是必须要有地位、有威望、有权势的人吗?是向当时士大夫一样,对于没有地位只有学识的老师而耻于从师吗?不是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能够传道授业,为我们指点迷津的人都可以当上我们的老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道理。
这就跟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颇为相似。无论年长年少,地位贵贱,甚至是整体的学识多寡,只要是能够在某一方面为我们解惑的人,便能够称他为老师。所以,我们有疑惑,不能像作者在文中讽刺的士大夫那样,对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平民而耻于从师,而是要广泛地寻求自己地老师,这样才能够丰富自己地学识。
同时作者还说明了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即便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
所以,在我们现在求学的过程中,既要勤于向老师们提问,也不要向看似不如自己的人虚心学习,这样,才能够广泛地汲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