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十无益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林则徐曾留下一段著名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清朝重臣林则徐五十四岁的时候,写了一个“十无益”,堪称字字宝玉珠玑,句句千古良言,读了简直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养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对于我们,也既是做人的根本要诀,也是教子的万金良方,当珍之惜之,细细体悟。
1.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中国的老话也说:“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在做,天在看。”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世间自有善恶因果,人心不好,只能自损福报,再好的风水也是毫无用处。
那么善与不善,对于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周易》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曾子言:“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太上感应篇》云:“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
善恶关系便是祸福。《道德经》79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做个善人,就是对神灵最好的交待,拜不拜神只是形式和其次。
2.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
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就像家庭排列创始人还海灵格所说“一个对父母不尊敬的人,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他的未来在哪里”父母是我们的根本。父母是我们的第一大福田,行孝道就是种福田,父母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的田地,你在这块天地上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对父母好,其实就是对自己好,
为什么孝敬父母会有这么大的福报?
《孝经》开宗名义就讲:夫孝,德之本也。《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一个有大德行的人,必然会得到与德行相应的社会地位,丰厚的福禄,美好的名誉,以及最宝贵的长寿。
《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是财富的根,财富是枝叶花果。
孝是德的根本,德又是财的根本,所以孝就是财的根本。所以当我们力行孝道的时候,我们的财富自然就会很快地增长。
不孝父母者,贫穷苦楚报
因为父母是天,孝敬父母是天道,你对父母和老人的态度,就是对宇宙天地万物的态度。
我们人生中的不同需求,如事业,财富,地位,健康,关系,安全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和我们的父母的连接状况直接相关。
不孝的人与父母连接少或不好,甚至是断的。他们没有什么根,不能给自己的生命之树补充营养,自然健康,事业财运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很差的。
“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
《地藏经》“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
孝顺供养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一年不抵触顶撞父母,能灭尽三十年戾气,之后你缺少的,一齐到来,不顺的,都自动顺遂。
《孝经》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的。
孝顺供养父母,这个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也根本挡不住自己的福德。
孝的层次有哪些呢?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敬父母有三个层次:大孝是使父母受天下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让自己的言行使父母受辱,最基本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养活父母。
许多人认为,对父母尽孝只要今后多赚些钱给父母就行了,其实不然。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不是给钱就能报答得了的,能奉养父母只是孝行里面最下层的一种。
很难想象,一个连生养自己、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孝的人,能真心对别人好,能对这世间存有温情和善意。
3.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兄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内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于内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令人惋惜。
《弟子规》中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一个家庭,父母是根基,兄弟是枝叶。只有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家业才能得以繁茂。
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和”最重要也最容易出问题的,便是兄弟姐妹的和睦。
兄弟姐妹,是自己的手足,是最亲最近的人,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后兄弟姐妹的交往也是有条件的。
兄弟姐妹之间,不能有攀比心和争强好胜之心不要给兄弟姐妹难堪。
兄弟姐妹,不能在钱财上面装糊涂,要明算账,不要把兄弟姐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兄弟姐妹有自己的家庭,欠债要懂得归还,借钱别理直气壮。
没有钱财的纠缠,兄弟姐妹之间相处,才会更加和谐,感情才会更加长久。
手足情,是血脉相连的,是父母留下的期待,彼此之间应当互相包容,相助,有了纷争和争执,要主动化解。
兄弟和睦,莫过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
据《宋史》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轼称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苏辙称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兄弟二人同一年中皇榜,此后,宦海沉浮,人生飘摇,兄弟二人聚少离多,几十年间,他们书信从不间断。
苏轼写给弟弟的诗多达100多首。
更在名篇《水调歌头》中留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感叹:“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第一大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父母都还健在,兄弟姐妹平安且互相没有怨恨。
为人的修行,要从和睦兄弟姐妹开始。
4.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说古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两者的区别在哪里?为了别人而读书,即是要博取别人的认可,行为浅薄媚俗。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读书是为了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南怀瑾也曾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不把读书的目的放在明理做人上,一个人读书越多便越可怕,因为他有了做坏事的更大资本——更大的欲望、更多的手段、更强的谋划能力,最后遭受的反噬必定也更猛烈。一个普通的坏人做坏事可能只是自食恶果,一个有知识的坏人做坏事那可能就是万劫不复。所以读书必须以行止端正为止规,此不可不慎。
5.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什么是做事乖张?为人偏执极端,喜好标新立异,行事不讲情理、藐视道德。
这样的人,往往居心不良,存的是哗众取宠之心,聪明常常用在了邪道上,成为作恶的工具,且容易被人利用。这样的人,越聪明便越坏事,越能害人害己。
《红楼梦》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验证这句话最多的常常是乖张之人。
所以孔子教导弟子的:“入则孝,出则敬,谨慎而亲仁,泛爱众,学有余力,则志于文。”对治的,正是这种病。
聪明,要以做人的规矩为准绳,才不跑偏,不坏事。
6.心高气傲,博学无益。(《道德经》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心高气傲、做事情我行我素的人,即使再博学、懂得的知识再多也是没有好处的。
趾高气扬的人,无法拥有容纳万物的胸怀,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易经》64卦,唯一六爻全吉的卦便是谦卦。
稻盛和夫在《斗魂》里说“陶醉于自己的能力或微不足道的成功,骄傲自满,就得不到周围人的帮助,还妨碍自己的成长。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德,这水德也正是“善下”的谦德。
《尚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谦谦君子之道,从来得到世人赞赏。
《格言联璧》中有句话:“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人的一生,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越是往高处生长,根就越要伸向深邃的地底。,懂得谦卑自守,才能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永远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学会战胜傲慢,放低自己,你只有足够谦逊,才能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
王阳明曾说:“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骄傲自满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做人要有敬畏之心,谦虚谨慎才是长远之道,谦逊是一种修养,哪怕功成名就也要记得放低身份,学会尊重他人,给他人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余地。
读书博学为何?在通古知今、参天悟地中修身养性而已。越懂学问的人,越能谦虚做人。若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咄咄逼人,则只能说尚未领悟古人为学的真境界。
故事1:
古时候有一个学术造诣不错的人,听闻山上的寺庙里有位佛术高深的老禅师,便去请教。 老禅师的徒弟招待他时,他的态度十分嚣张蛮横。后来老禅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上茶。可在倒茶时候,显然杯子已经满了,开始溢出来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
他感到疑惑,问道:“大师,杯子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往里倒呢?”
大师笑着回答:“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要倒呢?”
其实,老禅师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如果你已经觉得自己很有学问了,就没有必要来我这里请教了。”来者羞愧不已,连忙道歉。
不骄不躁,把心清空,把过去的辉煌放下,卸下不必要的东西,才能容纳新的东西。
故事2:
德国化学家贝耶尔读大学时,教他有机化学的贾拉古教授,也刚刚任教没几年。
有一天,贝耶尔和父亲闲谈,提起了这位教授。
贝耶尔不屑地说:“贾拉古只比我大6岁……”
听了这话,父亲很生气,他对贝耶尔说:
“大六岁怎么样,难道就不值得你学习吗?你要记住,不管是谁,只要有知识,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
父亲的一番话,让贝耶尔羞愧不已。
从那以后,他开始虚心向人请教学问,不断丰富自身学识。
1905年,凭借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突破,贝耶尔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一个人懂得放低姿态,以谦卑之心待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故事3:
晚清时期,李鸿章有一次去南京办理公事,路过家乡,前去拜访他的恩师徐子苓。
刚到徐府恩师的住处,守卫见李鸿章身披官服,气势高贵不凡,便急着去禀报。
李鸿章连忙叫住守卫,让他暂缓禀报,能否先借自己一身普通衣裳。
旁人不理解:“穿这套衣裳有何不可?”
李鸿章说:“穿着这套官服见恩师,彰显我身份高贵,一定会让恩师感到不舒服,心里有压力,换上一般的行头,才会令恩师舒坦,不会产生隔阂。”
真正谦逊的人,即使取得非凡的成绩,在为人处世方面,仍然注重自己的修养,身居高位而不狂妄,懂得换位思考,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以刚做事是一种能力,有胆识,有魄力;以柔示人一种智慧,有涵养,有气度。
麻雀飞上枝头,叽叽喳喳不断;雄鹰展翅上天,却是沉默寡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保持空杯心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学到更多,收获更多。
7.时运不济,妄求无益。(《道德经》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时运,就是时机和运气。运气是命,强求不得。时机,则是人所能把握的关键所在。何谓“时机”?便是天时、地利、人和。
对企业来说,天时就是取势,地利就是产品,人和就是文化。
善谋者谋其势,势成则事成。取势分三种境界:识势、造势、借势。三种境界影响力由大到小,实施难度由高到低。
造势与识势不同,是需要花费大量成本的,而识势需要的只是眼光。识势造成的大气候持续时间长,收益期也长;造势形成的小气候持续时间短,收益期也短。识势要求的高能力和造势要求的高成本,使众多的企业望而却步,转而实施借势战略。
借势就是当“大气候”来临之后,让企业借力发挥,迅速行动,借取东风扬帆起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势要求企业反映迅速、转变灵活,紧跟风向而动,一般适用于中小企业。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戏谑的说过:台风来了猪都会飞。就是对借势的最好阐释。不过,正是因为借势的低成本性和易操作性,使借势的队伍众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不大。而识势者凭借着领先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气候”,早已占据最有利位置,形成了先发优势。
上述取势的三种境界,无论哪种都还处于对势的占用,都没有涉及企业开展的具体业务。企业最终是靠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求得生存发展的,势占得再好,没有好的产品(或服务,以下略),企业同样难以成功。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就个人而言:天时,就是最好的时势,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那些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大佬,无不是在时势中崛起。
地利,便是适合你展现才华和抱负的环境和平台。
人和,便是你的经验已经积累够,你的定力已经锤炼成,你的才能已经锻造出。当不具备时机呢?便必须学会蛰伏,修炼自己,等待变化。如果耐不住寂寞,其心必是浮躁,其眼必不明时势,其行必是妄动。这样的人,怎堪重任?结果,也不仅会事倍功半,还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甚至灾祸。
《易经》中也有自我修炼的六个阶段
见群龙⽆⾸,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表现得群龙⽆⾸的时候,你就⼤吉⼤利了。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平常想到或者听到群龙⽆⾸的时候,都是指负⾯的,贬义的,表⽰⼀个团体没有⼈领导,乱七⼋糟。可见是⼏千年来,我们传来传去传错了。因为群龙⽆⾸如果解释成⼀个团体没有好的领导,⼤家乱成⼀团,那就不可能是吉。
群龙⽆⾸的意思是,就算你是龙,你很了不起,但是处在不同的阶段,你也要有不同的调整,不能因为⾃⼰是龙,就⼀路⾛到底,否则会死得很惨。⽤现代话来讲,“见群龙⽆⾸”,最好解释成⼈⽣在不同的阶段,要做出不同的调整。所以我常常写⼀句话送⼈家:⼈⽣就是阶段性的调整。
乾卦把⼈⽣分成六个阶段,⼀个阶段差不多是20岁。当然,20岁只是个参考⽽已。有的阶段就⼏年,有的阶段可能好⼏⼗年,有的⼈可能到了第三阶段就不见了,这些情况都有。
这六个阶段⽤六个字来代表,从底下算起:
第⼀个阶段叫潜。就是潜藏起来,暂时不要表现。
第⼆个阶段叫现。中国⼈通常不会马上表现出来,都是先藏⼀藏,等到合适的机会才表现出来。
第三个阶段叫惕,警惕的意思。如果你不表现,偶尔不警惕倒还⽆所谓;⼀旦表现了,再不警惕,那么你所有的缺点都会慢慢暴露出来。记住⼀句话,你只要⼀表现,四⾯⼋⽅的打击就可能都来了,所以⼀定要提⾼警惕,防范打击。
第四个阶段叫跃。就是你要想办法,找机会去跃登龙门。⼀⽣⼀世就等这个机会,看看跃不跃得过去。⼀登龙门,就⾝价百倍;要是跃不过去掉了下来,也就算了,就准备离休好了。
第五个阶段叫飞。这是⼈⽣的⼀个转折点,跃上去,飞龙在天,不得了,所以叫做飞。
第六个阶段叫亢,警惕意味很重。飞龙在天,很荣光,可是《易经》劝我们,当发展到第五个阶段的时候,⼤概要适可⽽⽌了,不能再过分了,再过分就是⾼亢,所以第六个阶段叫做亢,“亢龙有悔”。如果你的事业已经经营得很平稳,那就不要再盲⽬地强求做强做⼤,再下去可能会因为过度扩张⽽倒闭,最后⼀定是“亢龙有悔”。
乾卦第⼀⽘的⽘辞是:“潜龙勿⽤。”“潜”的意思很明⽩,就是说,在⼈⽣的第⼀个阶段,⼈的能⼒还很有限,需要先潜藏。但是“勿⽤”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不要表现你的才能,还是说不要使⽤你的才能呢?
⼀个⼈,潜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是卧在那⾥⼲脆就不表现了。有能⼒的⼈才需要潜,没有能⼒的⼈,根本⽆所潜。勿⽤就是站在不⽤的⽴场来⽤。——《易经》的智慧
诸葛亮潜了⼆⼗七年才“现”,所以他⼀出⼭就有⾮常不得了的表现。如果他只是躬耕南阳,整天只是在那⾥种菜,过不问世事的⽇⼦,刘备请他出来有什么⽤?所以,我不认为是刘备⾃⼰去三顾茅庐的,那根本就是诸葛亮设的⼀个局:他先使⾃⼰给世⼈⼀个好印象,然后就有⼈在刘备⾯前夸奖他,弄得刘备不得不来。刘备哪⾥是⾃动来的?可是我们都说是刘备⾃动去的。所以诸葛亮就是做到了让⼈家来找他,⽽不是⾃⼰推销⾃⼰。
今天的⼈动不动就说要推销⾃⼰,那就是⾃我作贱,把⾃⼰当商品了。我们是商品吗?当然不是。今天有很多事情根本就是做错了,但是我们不知道。只要懂《易经》,我们就能调整过来。
你准备好了,还要再观望观望,真的没有⼈⽐你更好,你才表现。你准备好了,可是发现⾃⼰还是不⾏,那就⼲脆不要表现了,⾄少不会出丑。你不表现,是不会出丑的,你不开⼝,⼈家真的搞不清楚你有多⼤内涵,可是只要你⼀开⼝,五脏六腑都被⼈家看得清清楚楚了。所以,⼀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站起来讲。
⼀个⼈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还要看时机,如果时机不对,就要潜。诸葛亮⽼早准备好了,但是时机不对,他不出来。如果时机对,他不出来也不⾏。倘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还不下⼭,那他⼀辈⼦就默默⽆闻了,历史上就不会记载他,我们也就不知道有他这个⼈,他就⽩活⼀⽣了。⽼实讲,诸葛亮下⼭的时候,他知道⾃⼰这辈⼦是不会成功的,只是因为看到刘备那么诚恳,这才同意下⼭的。诸葛亮最伟⼤之处就是,知其不可为⽽为之。他不是有成功的胜算才下的⼭,因为他知道,⼈对了,可是时不对,⽽时不对,⼈对也没有⽤。
“潜龙勿⽤”,既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意思,也有蓄势待发的含义。其实⽆论是⼈的⼀⽣,还是⼀件事情,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冒冒失失地就表现出来。那么,当⼀个⼈开始表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乾卦的第⼆⽘,“见龙在⽥,利见⼤⼈”,⼜是什么意思呢?
“潜”是做好充分准备,以蓄势待发。在此基础上,⼀旦看准时机,就要充分地“现”。不现则已,⼀现,就“见龙在⽥,利见⼤⼈”。“利见⼤⼈”就是你要表现出像⼤⼈⼀样的风范,不是⼩⾥⼩⽓的。⼀个⼈不表现则已,⼀表现,就要让⼈感觉到你这个⼈胸怀很宽⼴,是要照顾所有的⼈,不是⾃私的。如果有这种表现,⼤家就可以让你⼀路上去⽽不予阻挡。有的⼈⼀表现,就让别⼈感觉到他完全是为⾃⼰,完全是只顾眼前,想把别⼈压下去,那别⼈当然⾮⼲掉他不可。表现也是有阴有阳的,表现得受⼈家欢迎叫“利见⼤⼈”,表现得引起⼈家嫉妒,引得⼈家⾮要整你,要报复你,要把你整下去,那就是⼩⼈。乾卦告诉我们,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可以开始表现出⾃⼰的才能,但是当要开始表现的时候,就要⾮常谨慎警惕了。所以第三⽘是:君⼦终⽇乾乾,⼣惕若厉,⽆咎。意思就是说,只有谨慎警惕,才可以避免灾祸。曾仕强教授认为,⼈⽣所追求的,就应该是⽆咎,⽽不是什么⼤吉⼤利,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第三个阶段(见图9-4),需要⾼度地警惕。我们知道,诸葛亮⼀下⼭就⾯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关公不服他,张飞也不服他。他们⼼想:我们跟刘备是结拜兄弟,你算⽼⼏?坦⽩讲,就连刘备⼀开始都没有很重⽤诸葛亮。刘备刚开始只是把他当做⼀个顾问⽽已,是后来他表现得⾮常好,关公、张飞都很服他以后,刘备才正式拜他为军师的。
⼀个⼈,不表现则已,⼀表现,你就要承受来⾃四⾯⼋⽅的打击。试想⼀下,如果你要出⼿打⼈的话,你是打弱⼩的⼈还是打强⼤的⼈?你打弱⼩的⼈,那就是欺负弱者,所以要打就要打强的。他表现好,就要打击他,他表现不好,打击他⼲什么呢?这是⼈之常情,不要认为这个不好,这跟好不好没有关系。
我们专门喜欢打击⽼板赏识的⼈,打⼩报告也都是打那些⽼板看好的⼈。⽼板看不起他,你打⼩报告⼲什么?根本没那个必要。有些⼈觉得很奇怪,明明⾃⼰做得这么好,怎么⽼受打击呢?其实⼀句话就讲完了,那么多⼈打击你,就表⽰你做得好。如果没有⼀个⼈打击你,就表⽰你根本是在混⽇⼦。很多事情我们要反过来想,不要想得太⽚⾯。
乾卦的第三⽘,出现了“⽆咎”两个字。⼤家要注意,《易经》追求的就是“⽆咎”,⽽不是所谓的⼤吉⼤利。
当⼀个⼈获得某些利益的时候,也注定要失去⼀些东西。——《易经》的智慧
⼤吉⼤利有什么⽤?吉的后⾯⼀定是凶,因为吉凶是连带的。当你得到某些好处的时候,也定会失去⼀些东西,不可能只占便宜,⽽不吃⼀点亏。⽐如你做⽣意,如果⽣意很好,那你就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看电影;如果⽣意不好,那就赚不着钱,但却有时间看电影。这就看你⾃⼰要选哪⼀个了,不可能是什么好事你都要,⽽所有不好的事都跟你⽆关,有⼀得必有⼀失。《易经》的最⾼追求叫做“⽆咎”。很多⼈都认为“⽆咎”就是没有过错,那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没有过错呢?⼈活着,只要眼睛没有永远地闭起来,你就永远有过错,只是⼤⼩不同⽽已。“⽆咎”,就是你只要⾏得正,做得正,就算有点⼩过错,⼤家也很容易谅解你,也不会有什么凶祸。
⼀般⼈都喜欢⼤吉⼤利,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吉⼤利跟凶险祸患是⼀体的,当⼈家把你捧得越⾼的时候,你就知道,掉下来是越惨的。⽆缘⽆故爬那么⾼⼲什么?爬得低⼀点,万⼀掉下来,了不起摔痛了⼀点。但如果爬得⾼⼀点,⾻头就摔断了,再⾼⼀点,就摔死了。⼈有没有必要爬那么⾼?这个需要个⼈⾃⼰斟酌。顺理成章,该爬⾼就爬⾼,倘若不必要,那就适可⽽⽌,到哪⾥都很快乐,有这样的修养就对了。
不勉强追求任何事情,但是要尽⼒。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我尽⼒,我不勉强。很多事情都应该是这样的态度,包括读书在内。你去读⼀门功课,读到最后好像很吃⼒,学来学去很⾟苦,那我劝你还是不要学了,因为事实已经很明显,你不适合学这个东西,⼲吗⼀定要学呢?现在我们出了个姚明,很多妈妈就⿎励⼉⼦长⼤要当姚明,那你不是要害死⾃⼰⼉⼦吗?姚明只有⼀个,没有第⼆个,因为他那个时机,他那个⾝⾼,正好碰上了。你现在⼜要养⼀个⽐他还⾼的,试试看,连出租车都塞不进去。
千万记住,此⼀时也,彼⼀时也。时⼀变,整个情势就都变了。我们读《易经》,最重要的是要读⼀个“时”字。孔⼦是“圣之时者”(《孟⼦•万章下》),他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把“时”调整得很好。
乾卦⽤九:“见群龙⽆⾸,吉。”这句话是⾮常重要的,哪怕你是龙,哪怕你⼀切条件都很好,你也不能很固执地坚持⼀路⾛到底,否则会死得很惨。该潜就潜,该跃就跃,该停就停,该看就看,你就很愉快了。这句话,我们后来把它演变成⼤家都很熟的⼀句话,叫能屈能伸。作为⼀个⼈,⼀定要能屈能伸。⽬前情况对我不利,我就委屈⼀下,先不要吭⽓;对我有利的时候,我就吭⽓,但吭⽓的时候要⼩⼼,以防⼈家打击我。话要说得⼩⼼谨慎,不能说得太满。当你把话说得很满的时候,马上就有⼈传给你的⽼板听。那么你的⽼板就可能会想:是我给你机会的,你今天却这样,我下次不给你机会了。祸从⼝出,⼀旦⽼板不给你机会,那你就完了。
⼈⼀旦开始有了成功的感觉,往往就开始⾃满。⼀⾃满,讲话就会伤⼈,伤⼈的话很快会传出去,最后只会是伤害⾃⼰。我想太多⼈吃过这个亏,只是⼤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已。
警惕警惕,⽩天晚上都要警惕,那岂不是终⽇紧张兮兮吗?其实不是,警惕是再充实、再准备,准备下次再跳,要不然准备⼲什么?
乾卦接下来的三个⽘辞是:“九四,或跃在渊,⽆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上九,亢龙有悔。”⼤意是说,只要能跃过龙门,就可以飞龙在天了,但是再往上⾛,就可能会有灾祸。那么飞龙在天之后,为什么会和灾祸相连?在这三个阶段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很多⼈还没⾛完下乾就没命了,也有很多⼈稍微有⼀点表现,就遭受别⼈打击,于是就紧张兮兮,这个不敢做,那个不敢做,⼀直到退休,什么作为都没有。
要⾛到上乾,就必须要更充实,更有毅⼒,下⼀次要表现更好。所以第四阶段,“或跃在渊”,有⼀个“跃”字。鲤鱼跃龙门,就看跃不跃得过去,⼀跃过去,⾝价完全不同;跃不过去,则如落深渊,掉下去摔得很惨。
第四⽘,“或跃在渊,⽆咎”;第五⽘,就是第五阶段,“飞龙在天,利见⼤⼈”。⼀个是“飞龙在天”,⼀个是“或跃在渊”,我们把这两个对⽐来看,正好是“飞”和“跃”,“天”和“渊”,所以我们后来有成语叫做“天渊之别”。就差那么⼀点,飞上去了,不得了,完全不⼀样了。在⼈的⼀⽣当中,最神⽓、最了不起的就是第五阶段,叫做九五之尊。
第五⽘的这个“利见⼤⼈”,⼀个是⾃⼰要表现得有⼤⼈的风范,第⼆个是跟底下的⼲部要⼼连⼼。否则,下⾯第四⽘的⼈会经常拿你当⽬标,看你的笑话,总有⼀天要把你拉下去。
九五看起来是“飞龙在天”,实际上也很难做事情。九五⼀发号施令,所有⼈都听他的,那他就要负全部责任了。⼈家不听他的,他还可以说“都是你们不听话”;⼈家都听话,他就要⾃⼰扛起来,那就责任重⼤了。九五说了话,⾃⼰⼀看不对,赶紧改了,就会有⼈说他是朝令⼣改;九五说“让我想想”,那就是犹豫不定;九五马上表现,⼀定有⼈认为他是刚愎⾃⽤。到了九五这个位置,就真的没有那么容易的事了。⾝处九五尊位,可能会觉得⾃⼰很神⽓,当了⼤领导,想怎么样都⾏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往往是椅⼦还没有坐热,⼈就不见了。
到了“飞龙在天”的时候,你就要衡量⼀下⾃⼰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为公⽽不为私,因为那时候地位很⾼,所有的⼈都看得到你,叫做⼗⽬所视,⼗⼿所指。只要你稍微有⼀点点动静,所有⼈都看得很清楚。不⽤讲,你⼀动⼀静,⼈家就知道了你在玩什么把戏,骗不了任何⼈。所以,要坐稳九五的位⼦,第⼀个就是⾃⼰要表现出⼤⼈的风范。
第⼆个,你底下要有得⼒的⼲部,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有⼀个,叫做巩固领导中⼼。你要底下的⼈来巩固你,⽼靠⾃⼰⼀个⼈怎么⾏?但是你要适可⽽⽌,因为上⾯还有⼀个上九,叫做“亢龙有悔”
如果把九五叫做⽼⼤,那么上九就叫⼤佬,⽼⼤上⾯还有⼤佬。每个⼈都要记住,天外有天,⼈上有⼈,最好适可⽽⽌,不要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决定,可以说了算。否则,⼀旦“亢龙有悔”,结果是很凄惨的。
只要遇到不同的情况,你就要做合理的调整。——《易经》的智慧
乾卦上三⽘叫上乾,下三⽘叫下乾。这两部分当中是有条线的,很多⼈⼀辈⼦只⾛了下乾,根本没有机会⾛上乾。⼈⽣最⾼的期望就在上乾的九五——飞龙在天。我们⼀辈⼦的努⼒,⼀辈⼦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有朝⼀⽇能够“飞龙在天”。但是实际上,只有百分之⼆⼗的⼈可以飞龙在天,百分之⼋⼗的⼈⼀辈⼦都不可能做到。即使如此,也没有关系,因为虽然九五这辈⼦没有希望到达,但还有⼀个九⼆是可以让你表现的。所以我劝很多⼈,不要把⽬标摆在九五,因为那样太⾟苦了。
你现在如果是潜龙,⼀定要记住“潜龙勿⽤”不是不⽤,⽽是要先充实⾃⼰,准备周全,找到好时机,然后好好表现⼀下,这样就进⼊九⼆了。⼈要不要表现,⼀定要看时机,永远没有时机,那你表现有什么⽤?《易经》的道理需要好好去参,参透了以后⾃然会⽤。
《易经》的思维,随时随地都是⾮常管⽤的,乾卦告诉我们,只要遇到不同的情况,你就要做合理的调整。
所以,引起⼈家嫉妒,⾃⼰也要检讨,不完全是别⼈的原因。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周易·乾卦》
1、潜龙勿用:在时机不成熟或者自己能力不够的时候,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
2、见龙在田:经历了潜藏积蓄,要抓住一定的时机,才能崭露头角。
3、终日乾乾:这时你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所做的一点成绩而自满、得意,应时时刻刻检讨、省视自己的言行。
4、或跃在渊:抓住机会,在努力拼搏中将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推向更高处。
5、飞龙在天:事业巅峰即将来临,人生的指针正处在宏图大展的好时机上,准备一飞冲天。
6、亢龙有悔:知进知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才能够保身,保富贵,保持事业的兴旺和不断发展。
前三个是发展的初期,四五步是开始收获,第六步是如何守成。
一步一步慢慢来,才能达成“元亨利贞”
《孙子兵法》里讲:善战者,求之于势。个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很多事情,单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借势。
这正如唐末隐士罗隐所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所以《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时机未到,如谋圣张良在秦末大乱前蛰伏的九年,正是修炼心性、积累学识、砥砺才能的最好时机。
《管子》中于是说:“时则动,不时则静。”有静气,沉得住,能等待,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8.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道德经》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妄取人财,即是不义。无功受禄,中饱私囊,顺手牵羊,都是不义之举。
不义之财,拿来布施,其实只是伪善,为的还是博取自己的名声。这样布施再多,又有什么功德?真心行善,并不在多少,才是真正的功德所在。善心,就是功德心。
9.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道德经》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元气源自先天,敛藏于肾精之中,平时会缓缓释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百年寿命。中医认为,“元气足,病自无”,元气是人体的根本,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元气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消耗起来很容易,补却很难,而且多损伤于后天。元气受损,纵然吃再多的贵重药物和珍稀补品,也是没有用的,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所以养生之道,重在护养元气;不惜元气,医药无益。如何护养?结合人在生活中最损元气的那些习性,主要就是几大方面:心态祥和,睡眠充足,不可纵欲,饮食清淡。
10.淫恶肆欲,阴骘(zhi)无益。
淫恶肆欲,就是放纵奢侈,荒淫无度。《古今贤文》所谓“万恶淫为首”,是有大道理在的。只因淫,既是最伤身的行为,也是最败德的行为。引而伸之,一切纵欲行为也无不是这个性质。人这辈子,最大的败相和下流相,就是纵欲。
“阴骘无益”,阴骘就是积阴德。一个纵欲无度之人,跟积阴德是半点关系也没有的。如何才是真正的积阴德?节制自己,修养德性。
“十无益”的反面,就是“十有益”,前者是我们最大的引以为戒,后者是我们最好的效行之法。邪道、正道之分,于此分明。
所以林则徐《十无益》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不过还是那颠扑不破的六个字:远邪道,走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