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想法

文艺青年的最大通病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12人  73562cbe1d0b
文艺青年的最大通病

战国时期,有一个军二代叫赵括,此人能文能武,侃大山尤其厉害,特别论起行军打仗,就连他爸也敌不过他。这样的年轻人要是放到现在,搁哪儿不能拿风投,可惜生在了古代,选择权有限,任他再厉害,没有皇权赐予的机会,也只能在自家书屋里吹吹冷风磕嗑瓜子,看书看累了就去倒头大睡。

然而有一天,机会却真的来了,公元前259年,秦军犯赵,他爸此时已经归天,赵国只有一个年迈的将军叫廉颇,没错就是那个辛弃疾必备诗词中我们所熟悉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里的廉颇。这个时候他也确实很老了,他指挥赵国全军负隅顽抗,尽管短时间内没办法取胜秦军,但对方也没捞到半点好处。

这样的长时间的僵持,明显让双方都有点急了。恰逢这个时候,赵国国君赵丹听到坊间很多人在传,大将军赵奢有个儿子,自幼就开始熟读军书,讲起兵法头头是道,连他老爸也甘拜下风。这赵丹一听,简直就像久旱逢甘霖,立马决定把廉颇换下,让赵奢的儿子赵括上。

赵括一听高兴坏了,跟赵丹聊天的时候,他也是一点不虚心,直接的意思是:这事交给我,你放心,打败秦军那些渣渣,完全不在话下。赵丹一辈子听过吹牛的,但从没听过这么吹牛的,于是立马允了。

赵括上台后,没两天把人家廉颇将军排好的阵给换了,又一改之前的“持久战”攻略,按兵书上讲的“速战速决”进攻秦军,前后各种折腾了2个多月,最后自己被射死在马上,赵国的40万大军更在一夜之间全军覆没……

随着赵括如烟花般短暂一生的消逝,多年后,我突然从这个带着“玩笑”般的隐喻中,读到了文艺青年终极命运里最悲惨的一个版本。

一个对于基本常识和现实世界缺乏基本认知和实战经验的人,却妄图用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倘若是在一直沉溺在自我的世界里,做那个春秋大梦倒也罢了,偏偏那个不得志的野心从命运的缝隙里寻得了一丝开启天门的机会。

自负如赵括,怎能让自己的美梦稍纵即逝,他不惜抓紧那仅有的机会在尊贵的国君面前,恨不得一口气展露完自己的毕生所学。要知道这数年的等待啊,只需那个高高在上的人一开金口,便能通通实现。

梦想实现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美丽幻梦的结束。沉浸在自己“美好理论”中的赵括,真的带着千军万马去杀秦军,结果却是如此的惨烈和悲痛。

当他被人从马上射杀下来,当他看着战场上尸横遍野的赵军将士,当得知自以为的聪明布局,不过是敌人巧施谋略后的陷阱,不知道这个曾经如此高傲如此自负的少年,有没有那么一刻感到无助而悔恨,有没有那么一刻想要将自己的生命就此了结。

然而历史书上对于这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写。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那个出征前趾高气昂的少年,日复一日在温暖的阳光下翻阅着《孙子兵法》,想象着有一天若是自己带兵打仗,必能超越父亲。

当那一道圣旨传入将军府中,这个曾经郁郁不得志的少年仿佛终于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但他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他以为“从天而降”的礼物,却来自于敌人的军帐。这一切不过是秦人的计谋。

“纸上谈兵”的故事在往后的几百以及上千年里被很多家长用来教育自己的小孩,不要“光说不练”可于赵括这个军二代而言,他已经没有机会再从这件事得到反省,更没法阻止很多年后,他成为兵书中最反面的教材,荣登茶余饭后大人们教育孩子的案例榜首。

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才华“不是没有被自己的父亲打击过,不然这么多年,贵为赵国第一大将的赵奢为何不让自己的儿子试着带兵。而就在赵括将要启程时,他的亲妈还不顾一切的上书赵王说:不能让他做将军。(毕竟之子莫若母)可是他呢,这个恃才傲物的年轻人,偏偏要一意孤行。

“既然你们都说我不行,我偏要证明我可以!”年轻的赵括尚未体会到人间的苦难,便以生命的代价祭奠了自己的无知的青春。无疑就像他父亲认为的那样,他这个儿子完全将行军打仗视为儿戏。这不是他带没带过兵打仗的问题,而是他根本不具备一个领导者,一个大将的心性。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赵括的那点才识蒙个一般人绰绰有余,可是真要遇上行家,一下子便相形见绌。可怜的是,那个时候的赵括偏偏没有注意到,被父亲这个最内行的人戳破,他不愿相信,反而从“毫无经验”的人那儿刷存在感,被别人夸了两句,便更加坚定自己“厉害之极”,这不仅是战略性的失误,更是一场战术性的败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