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学习之四十三
子谓南容[1], “邦有道,不废[2];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南容: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废:废置,废弃不任用。
宋·程颢、程颐:“此以己之私心窥圣人也。凡人避嫌者,皆内不足也。圣人自至公,何避嫌之有?况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尤不当有所避也。若孔子之事,则其年之长幼、时之先后皆不可知,惟以为避嫌,则大不可。避嫌之事,贤者且不为,况圣人乎?”
明·张居正:“以兄女妻南容,皆择贤而配,圣人致谨于婚配之礼如此。”
【译文】
孔子谈到南容,说:“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做官不被废弃;在国家政治黑暗时,能免于遭受刑罚。”于是就把侄女嫁了给他。
【解读】
在太平盛世能施展抱负,世道黑暗时能明哲保身,这是为官处世的必备素质。“有道则干,无道则走”,南容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以保证侄女儿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都能生活安定。
社会的发展总是瞬息万变,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单凭个人谁都不能改变历史,即便是圣贤之人也不例外。所以,学会进退自如,保全自身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时候,有才能有仁德的人能够出人头地,为百姓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国家政治黑暗、奸佞当道的时候,才德之人能够明哲保身,不仅能保住自己的生命,还能保住做人的人格尊严。这样的人进退自如,世道平顺,能够让自己的才能不被埋没;而乱世之中,又能够及时抽身,做到安身立命。这种大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
子谓子贱[1], “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
[1]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人,此人。
明·张居正:“此可见自修之功固不可废,而师友之益,又不可无也。然师友之益,不但学者为然,古之圣帝明王屈己下贤,虚心访道,尊崇师保,而资其启沃,慎择左右,而责之箴规,无非欲严惮切磋,养成君德而已。古语说:‘师臣者帝,宾臣者王。’然则人君欲成其德者,当以好学亲贤为急。”
【译文】
孔子谈到子贱,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假如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样好的品质呢?”
【解读】
孔子说子贱是个有品德的君子,但是如果鲁国没有君子,像子贱这样的德行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其实这是在赞扬子贱具有见贤思齐、勤于实践的优秀品质。此外,孔子这句话里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鲁国有很多仁义之人,他们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子贱接近这些人,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自己也成了贤德之人。这就从侧面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有贤德的人,才能时时激励自己不断向善,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父母尽力为子女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让子女接触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