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系少女薛宝钗
近期,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将“佛系”一词传播开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儒系”“法系”“道系”等网络新词。当新时代网络流行词遇到经典名著《红楼梦》,便出现了儒系少女薛宝钗。
儒系少女薛宝钗1、儒系生活
儒系生活指低调朴素、淡然脱俗的儒雅生活。目前许多影视剧中,宝钗一出境就是锦衣华服、满头珠翠,实际上这是对宝钗形象理解的严重错位。宝钗虽然名为“宝钗”,但却并不爱好富贵饰物,衣着打扮也极尽朴素,也正好符合了她判词“金簪雪里埋”中“雪”的特征--洁白淡雅。除了衣着服饰,宝钗的房间布置更是简朴。书中第四十回作者以贾母视角阐述为“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连贾母都看不过去了,毕竟薛家姑娘家大业大,出生在“真珠如土金如如铁”的皇商家庭,哪成想衣着服饰、日常生活用具如此淡雅!薛家姑娘住在“衡芜苑”这样的地方,享受禅意宁静,品味儒系生活,性格中的高洁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咏白海棠》中“淡极始知花更艳”,体现了宝钗独特的审美视角,同时完美阐释了其对儒系生活的挚爱与追求。
2、儒系交际
儒系交际强调以和为贵,儒系少女心怀“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广泛社交,待人有礼。宝钗出身于名门大家,哥哥不争气,好强的本性使其承担起了家族重担,骨子里又信服这个社会的伦理纲常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种种因素打造了一个众人眼中端庄贤淑的薛姑娘,读者眼中八面玲珑的“交际花”。
一方面宝钗是为人处世的高手,懂得“审度时宜,虑定而动”,不像黛玉一样完全任随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是善于把真实情感掩盖起来。她在人前总是表现的心地善良、宽容大度、平易近人,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秉承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原则,一举一动尽显大方得体、端庄贤淑,在众人眼中具有极高的信誉,这种“好人形象”使薛宝钗在荣国府生活得如鱼得水。
另一方面宝钗的为人处世是用儒家至高之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正因为是至高道德标准,不免有时显得与世俗人情的相比的一种冷漠,比如金钏儿投井,宝钗劝慰王夫人的一段话,被大多后人认为冷漠无情,但其实这是一种超脱了世俗七情六欲的一种冷静与智慧,很多时候宝钗是待人和善、乐于助人的。前八十回中,宝钗与黛玉的金兰之谊,宝钗对湘云的体贴,对香菱的怜惜无不处于真心,对其他人也不露出谁厚谁薄,唯按道理行事,不偏不倚,用儒家至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践行着圣人的中庸之道。这种以理御情的待人之道,以世俗眼光来看有时候会显得冷漠无情,但更多地是体现宝钗对于现实的清醒认知,在现实生活面前,她认为悲伤与痛苦也远不及眼前人、当下事更重要。宝钗所表现出来的儒系交际大智慧不仅让她赢得了贾母、王熙凤、众姐妹的喜欢,还赢得了丫鬟们的真心爱戴。
儒系少女薛宝钗3、儒系爱情
儒系爱情注重男女之爱,人伦之始。儒系少女骨子里相当传统的重家庭、重亲情、重伦理,按照社会潜在的规则默契恋爱结婚,传宗接代。有人说爱情即使不是人类强烈的感情,也必然是人类最强烈的感情之一。宝钗对于宝玉的爱情却始终处于“发乎情,止乎礼”的阶段,如轻雾般淡然。“金玉良缘”本身就比“木石前盟”更加克制守礼,宝钗几乎不曾大胆向宝玉表明心迹,偶尔失控却也只是轻微表示个人关怀之情,例如在宝玉挨打之后前来探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今日。别说老太太心疼,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就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只有真正喜欢一个人女子才会表现出如此娇羞之态,这也是宝钗唯一的一次真情流露,这唯一的一次却仍旧咽下去了那半句“心疼”的话,况且这半句心疼不仅摆在了老太太、太太之后,还隐藏在了“我们”之后,极尽隐晦的关心却仍然“红了脸”,觉得难为情,完全缺少了恋爱中少女该有的荷尔蒙冲动。
4、儒系悲剧
儒系悲剧并非绝对会发生的,它于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人物有不同的情况,但对于薛宝钗而言,儒系悲剧是注定的。作为从小接受正规封建思想教育的大家闺秀,绝对服从当时社会的一切行为规则,宁愿牺牲自我委屈,也要换取社会和谐。正因为薛宝钗绝对的克己复礼,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教条影响,即便知道自己是别人婚姻的替代品,即便预料到将来的不幸,面对父母之命,家族责任,哪怕独自一人“垂泪”,也会义无反顾选择遵从;也正因为宝钗的“根红苗正”,对爱情、人生的过于清醒,使其失去了放荡不羁宝二爷的爱情。对于宝二爷来说,半梦半醒的爱情更有吸引力。众人中只有林妹妹不会说混话,能够与其心意相通,而宝钗一类人只有每天的仁义道理,与他来说就是个姐姐,一个学识渊博且大方得体的姐姐,远远不是他所想追求的爱情。爱情的悲剧注定了婚姻的不幸,宝钗最终落得个孤独终老的下场。
爱情要志同道合,婚姻要忠于心灵选择。儒系少女薛宝钗只是生不逢时,才会成为那段历史的悲剧。若生活在现代,薛姑娘定能一路升级打怪,收获幸福美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