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_贝斯特_07_新生活_5_王睿刚_9_北京团圆年_8_逛
一家人逛完故宫之后,回到家他们都累得腰酸背痛。不过王永才还好,毕竟他平时还干着地里的活儿,体质比其他人强多了。按理说冯秀珍应该也不差啊,这不是因为现在腿脚不灵嘛,另外就是她从年轻时就没过过什么好日子,再加上生了那么多孩子。那时农村也没有条件,坐月子啥的基本跟没坐也差不多,身子骨早就被造得差不多了,所以跟老伴儿相比,她的身子骨可就差远了。孩子们体质差,那是因为这些年他们已经不干农活儿了,身体自然也就不比当初。这不,到家夏雨就赶紧简单做了点儿吃的, 吃完后大家就躺的躺,卧的卧了。
第二天吃完早饭,一大家子人又跑到了琉璃厂,来逛逛早就如雷贯耳的厂甸庙会。之前他早就听说过北京庙会的盛况了,只是无缘亲自感受一下,现在有了机会,自然早就把逛庙会列上了日程。别看王睿奇在北京这么多年了,赶庙会对他来讲,却是大闺女上轿——头一遭。因为之前只要一过年,他就早早的跑回湖西了,自然也就没有赶上过北京的庙会。这不是今年在北京过年嘛,所以他们早就计划好了来庙会逛逛,以了却他这么多年的心愿。
庙会又称“庙市” 或“节场”,始称“社祭”,源于传统民间宗教活动,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宗教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旧时,有庙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香客云集,就招徕了做生意的商贩,于是就形成了庙会。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最富有北京的民俗特色。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的形成发展,最初都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彼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近现代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不愿光顾大街上林立的大商场和百货公司,就像买菜到农贸市场一样,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几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也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如此看来,北京所谓的庙会,其实起到了农村集市的作用。
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 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在北京生活的都知道,雍和宫是喇嘛庙,其庙会的宗教仪式非常有特点,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有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每年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等等,宗教气氛极为浓烈,有些活动只属宗教范畴,而且没有庙会市场伴随。其他的庙会期间,虽然也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这次王睿奇他们来的地方,就是闻名遐迩的厂甸庙会。之所以来这儿,一是此处庙会在北京名气很大,二是正好离家也近。在旧京城的众多庙会中,惟有厂甸的庙会不以庙为名,并且每年只在春节才有一次,却是规模盛大并且脍炙人口。厂甸是当年老北京时代最重要的庙会之一,过春节逛厂甸是北京人的一大乐趣。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上元节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他们闲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纸张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瓷器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明清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以琉璃厂中间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大型庙会。庙会期间,琉璃厂东西街、南北新华街、大小沙土园及吕祖寺附近的商贩连成一片,从串成佛珠状的大山里红,到五尺高的大糖葫芦;从顶着红点儿的艾窝窝,到层层起酥的油酥火烧,乃至年糕、豆腐脑、元宵、炸糕、小豆粥、豆汁、炸灌肠、面茶、蜂糕、煎春卷、炸松肉等等,应有尽有。除了这些东西之外,玩儿的东西就更多了。有贴着金字标签,抖起来声势激昂的杨明远空竹;有一个个彩色风轮带动起一个个小锤儿,敲起一面面小鼓的各式风车;还有琉璃喇叭、扑扑凳。。。。。。加之五彩缤纷的大小沙燕儿,大到拖着彩绸尾巴的龙睛鱼,活眼睛、活关节、两三丈长的大蜈蚣,小到能放到火柴盒里的袖珍风筝,无不制作精美,令人目不暇接。大席棚里的名人字画与街边小摊上的古旧书籍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海王村公园水法池前的广场,是一个露天茶座,两把装满开水的大铜壶,细瓷儿的茶壶和茶碗,加上几位肩搭白毛巾的伙计一吆喝,热乎里透着十足的京腔京韵。
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由于厂甸庙会十分靠近市中心,是京城各阶层男女老幼旧历新年争相光顾的场所。厂甸附近,原也有几处庙宇,如火神庙,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日,庙会兴旺。附近还有真武庙、延寿寺等庙宇也在这段时间开庙。庙会加灯市,就使琉璃厂的春节集市兴旺起来。随着发展,厂甸“庙会”的味道越来越淡,官方主办的灯市取代了庙会。“逛厂甸(灯市)”成了北京人岁首一种特殊的文化娱乐活动。
解放后厂甸的庙会仍一直举行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依然红火热闹。从1964年开始,由于有碍交通,厂甸灯市停办,偃旗息鼓37年。2001年北京市政府宣布恢复厂甸庙会,以再现古都神韵、演绎宣南文化、重温百姓乐事为主题,决定在原址恢复。2006年5月20日,厂甸庙会经由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逐渐改变了以往封闭型的游园形式,实行开放型步行旅游商业街模式。厂甸庙会刚开始恢复时,有甜香味美的糖葫芦、风格各异的风筝和风车等颇具厂甸传统特色的商品,来自南方北方的能人巧匠也在一横一纵两条大街上摆开擂台展露手艺。舞狮、老北京传统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旧京民俗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传统商业“幌子”展、京剧、武术、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琉璃厂文化街上的众多老字号展出的各种木版水印、文物复制、制笔工艺、古旧图书修复技艺等。坐花轿、跳火盆、掀盖头等老北京的传统婚礼仪式,也纷纷亮相庙会现场。还有各种商店都买不到的玩具,如抖起来嗡嗡作响的单双空竹,迎风挥舞就嘎嘎击鼓的大小风车,抽在地上滴溜乱转的陀螺,以及五尺长的大糖葫芦。
除了厂甸庙会之外,老北京还有以下几个地方的庙会比较有特色。
王府井庙会。以地道传统民俗、传统民间特色闻名于京城。在红墙碧瓦、苍松翠柏之间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特色迥异的各地特产,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等市井元素,形成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其胜景被誉为现代的《清明上河图》和中国的狂欢节。王府井民俗庙会主题更鲜明、人文感受更深厚,更为游人营造出一个欢度新年的场景。
都城隍庙庙会。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庙会上不仅吃穿用的商品无所不有,而且还有珍奇异宝,连一些外国客商也赶庙会、做生意。明代有这样的记载:“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东岳庙庙会。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祇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什么上刀山,下油锅,大锯锯,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过奈何桥等,真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而“喜神祠”却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男女青年,或单独,或成双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有父母来为子女祈福的。
土地庙庙会。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足见其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摆到广安门大街上。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人民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那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庙的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后来庙会不多了,但是庙的建筑还在,不过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白塔寺庙会。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鲜为人知。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清末《旧京琐记》云,“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护国寺庙会。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真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还镶嵌珠玉宝石。扇面还有画师作画,书法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隆福寺庙会。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四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曾一度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隆福寺后门通钱粮胡同,两侧聚集着很多乞丐,等候逛庙的人给他们一些施舍。后来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设备先进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现已荡然无存。
白云观庙会。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它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传说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要降临人间超度有缘者。庙会期间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儿童玩具等,日用百货为数不多。会期还有各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热闹异常。
庙会期间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万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
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白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每逢庙会,一些人总要乐滋滋的骑在披红挂彩的毛驴身上,以享当年骑驴逛庙会的乐趣。
王睿奇一行人还没到庙会呢,就听着前方人声鼎沸的,他心想看来是来对了,内心还沾沾自喜呢。一条大街上人挤人、人挨人,用摩肩接踵来形容毫不为过。他和家人满心欢喜,准备好好体验一把京味儿十足的庙会。哪知从头逛到尾,除了各种吃的,以及形形色色的小玩意儿,期待中的北京特色,在庙会上基本没有什么体现,和他网上查到的信息相去甚远。看来商业化的味道无论在哪儿都特别重,铜臭早已取代了民俗。看起来北京的庙会和湖西老家的十月会也没啥区别呀,甚至可以说还不如后者呢,至少十月会还有摩托飞车、马戏团、草台班子歌舞表演呢。不过有庙会总比没有强,至少过年期间一家人还有个去处。玥玥倒是非常开心,一会儿要吃羊肉串儿,一会儿来个棉花糖。
一家人从南逛到北,一两个小时也就逛完了。王睿奇满脸失望,弟弟王睿刚比他更甚,并跟其他家人说,“在北京过年太没意思,以后再也不在外地过年了“。像他们一家在北京没什么亲戚,过年的气氛又没有老家浓烈,王睿刚对此意见很大,自然也能理解。一平和王睿刚两口子初三就都去上班了,在家待着没意思,上班至少还有钱挣。冯秀珍老两口也一样,在北京待了小一个月了,也早就待腻了,想早点儿回家,还能赶上个年的尾巴,所以逛完庙会回来就让王睿奇帮他们买了回湖西的车票,初七一早就坐上了回湖西的火车。只有玥玥还不想回去,至少在北京能经常见到爸爸妈妈呀。
送走了家人,这个年算是彻底过完了。对于王睿奇来讲,父母来京,和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家过了春节,可能是他最大的收获。其实在北京过年,他觉着和平时的周末、节假日也没有太多的区别。毕竟对于在外漂泊的人,只有回到故乡,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才是春节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