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骊姬之乱,太子申生含冤自杀,骊姬和晋献公另两个儿子夷吾、重耳之间矛盾没了缓冲,导致了夷吾、重耳先后逃亡多年,直到骊姬之子奚齐和骊姬妹妹之子卓子先后被权臣里克杀死,才开始先后回国并成为国君,重耳更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晋国百年霸主地位!**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得到了美女骊姬和她妹妹,二人分别为晋献公生下了奚齐和卓子两个儿子。而之前,晋献公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子,其中申生、夷吾、重耳则是最优秀的三个。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便勾结大臣劝谏晋献公把这三个儿子分封到曲沃、蒲邑和屈邑。晋献公也打算立奚齐为太子,也就同意了。
image
于是,晋献公派心腹大臣士蒍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士蒍才能出众,富有远见,自然已经意识到夷吾和重耳没有机会继承王位,那么,就必然会发生动乱。那时候,不然会凭借蒲城和屈城反抗。 士蒍是晋献公心腹肱骨大臣,自然也就会想到将来应对之策。所以,在筑城的时候,就很随意,甚至在城墙里面掺杂了木材杂草也不管。
夷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责备士蒍,士蒍跪着说:“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也就是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小心翼翼修那么好干嘛?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对国君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是不忠。不敬忠,怎么事奉国君呢?《诗》说:心中有德就会安宁,兄弟和睦就像坚城。你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比修什么城池都好?何况三年之后就要用兵,那么谨慎修城墙干嘛呢?
士蒍早就看穿了,晋献公和几个儿子之间必定有场斗争,既然那样,忠于国君的他怎会把这两座城池修的坚不可破呢?
公元前656年,骊姬陷害太子申生要谋害晋献公,申生含冤自杀。夷吾和重耳想到都城去向晋献公说清楚情况。骊姬很害怕,就先下手围墙,跟晋献公说他们两个是同谋。于是夷吾和重耳就悄悄回到了封地,据城自守。他们的不辞而别,惹恼了晋献公,坐实了自己要谋反的罪名。
image
于是,在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派勃鞮带兵抓捕重耳,重耳知道抵抗不了晋军,说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说是不愿意违抗父母,就翻墙逃跑了,勃鞮追赶,只斩下重耳的衣袖。由于重耳的母亲是和心腹 狐偃都是翟国人,狐偃又在晋国做了一些安排,所以重耳逃到了晋国,晋献公也没有继续追杀。
image
晋献公又派人到屈邑讨伐夷吾,屈城邑守严密,没能攻下。公元前654年,晋献公调遣贾华等人再次讨伐屈邑,屈邑百姓逃散。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也是翟国人,所以夷吾也想逃到翟国去。但他的谋臣郤芮说:"重耳已经在那里了,您再逃去,晋国必定转移军队来证讨翟国,翟人怕了晋国,您们就有祸了。不如逃往梁国,梁国靠近秦国,秦国强大,等晋君去世后,您就可求秦国送您回国了。"
于是夷吾逃往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