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人生·名品花罗
诗中有言曰:“薄罗衫子金泥凤,困纤腰怯铢衣重。”
美人着罗衫,便是有丝丝轻愁,也化作一腔诗意,四海云游。
罗,因产于浙江杭州,故名杭罗。根据经丝扭绞的纬线根数,罗又可以分为三梭罗、五梭罗、七梭罗。早在距今5600余年前,河南荥阳青台村就出土了浅绛色色罗织物,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罗织物。到了商周时代,华夏儿女就已经研制出了两经相绞和四经相绞的苏罗。而在秦汉时期,随着制罗工艺的日臻完善,出现了提花罗织物,这便是花罗的前身。
到了隋唐时期,在盛世繁荣的背景下,织罗技术与印花等技术迎来了更好的结合与发展。自此,锦衣轻罗成为了唐朝贵族女性的传统和象征。唐后,
罗织技术在宋代达到鼎盛。在这一时期内,出现了孔雀罗、香宝花罗等经典的织品。而首次在纱罗中织入金线,则是在元代。元代沙罗织金面料,如绡金绫罗、金纱罗等,以其极度奢华名贵的特性,成为了当时权利和财富的首位代表。
当制罗技艺发展到明清时期,其织物品种更加丰富,光是花罗品种就多达五十五个。此时,罗已成为一种贵族奢侈品的门类。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花罗工艺从稚嫩走向成熟,并迎来辉煌。
“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着单丝罗”,凭借着轻薄透气、细腻精美的特性,罗在古时帝王宫廷、王侯将相和上流社会中备受追捧。其独特的绞经编织法,正是决定了罗织物疏密有致、薄如蝉翼的关键。一匹花罗的制作,从纬线交缠到经丝扭绞,从结构设计到挑丝提花,经纬密度、粘度大小、配色要求等等,都需要十分繁复与考究的工艺。
《东城杂记》云:"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清·厉鹗)在清雍正年间,罗的产地主要在杭州,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然而,到了1949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我国开始大规模淘汰效率低下手工织机,杭罗织机也没能幸免。由此,制罗技艺一度陷入低迷。
直到2005年9月,杭州福兴丝绸厂才首次郑重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要求保护杭罗织造技艺。自此,制罗技艺才迎来了在跌入谷底后的第一次反弹。此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杭罗织造技艺重新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也展现出了其在数千年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悠长底韵。
"杭罗织造技艺"已于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染灰缬联珠纹杭罗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罗织造技艺"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横罗名古屋帯
在每一寸薄如蝉翼的花罗上,在每一个精致细腻的花纹里,都倾注了匠人无数的心血。近三十道工序的精雕细琢,才得以织就如此素净雅致、高贵纯粹的真丝织物。花罗,当之无愧是丝中精品。
诗意人生
名品花罗
END
锦衣罗衫,
唐袂翩跹,
花绮绫罗,锦罗坊。
取一丝夏日的微凉,
尽散人间烟火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