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朵×简书 · 美食图书馆散文心情随笔

美食图书馆+曾经温暖我的那些好吃的书

2019-01-02  本文已影响40人  a6c8f18306c6

世界那么大,书里的故事那么多,总有那么几样美食让人念念不忘,非得大半夜爬起来烧水煮面,洗青菜切火腿,再煎一个油滋滋的荷包蛋盖上,才能解得胃的思念。

爱读书的你啊,故事里的哪些美食让你难以忘却,每当想起,都控制不住味蕾和内心的悸动呢?

什么,亚朵酒店里有个图书馆?

“竹居”是亚朵酒店自创立之初就设立的免费流动图书馆,目前已经入驻全国100多座城市,共落地270家,每间“竹居”的藏书都有千册以上。而且,亚朵还会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制作不同的主题书单,并推出丰富多彩的阅读计划。

坐落在美食之城广州的亚朵“美食图书馆”,光听名字就让人吞够了口水。这里的读者有身穿正装的职场精英,在等待客户到来的间隙拿起一本书静静翻阅;也许是在暖黄灯光下轻声读童话故事的男人,他的妻子抱着孩子坐在旁边细细聆听;或者是被这浓郁而静谧的氛围吸引进来的年轻男女,想要在书中寻觅城市和美食的故事。

我想,这座图书馆里大概堆满了童话、小说散文食记和风土人情。那些关于美食的你想看的故事,很巧,这里都有。

1.童话故事

小时候最喜欢看童话书,那些荒诞惊奇、异想天开的故事,是怎么看也不腻的。大人不明白为什么小朋友喜欢边看书边吃零食,那是因为故事里的坏女巫会在森林里搭蛋糕房子,白雪公主的红苹果看起来酸甜可口又多汁,小男孩用来记路的奶油饼干屑被馋嘴的鸟儿吃了个精光。我呢,只能一边翻书一边流口水。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那里有好喝的小罐子会让人缩小,再咬一口蛋糕就会变大。茶会的长桌上摆满了奶油面包、茶和点心,可三月兔和帽匠只顾着吵架。可真想让他们都闭嘴,仔细尝尝面包够不够软,奶油够不够香。喝一口茶,再吃一块点心。嘴里都塞满了,还有什么可吵的呢。

01 爱丽丝梦游仙境

《森林里的糖果屋》是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童话故事了。曾经的人生梦想就是拥有一座这样的小房子,屋顶的砖瓦是巧克力脆片,墙壁是蛋糕和饼干,每天躺在甜甜软软的地板上,吃完墙壁,再吃屋顶。

02 森林里的糖果屋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香喷喷的巧克力河在薄荷糖草坪上流淌,喝一口全身都会暖和起来。远处的奶油巧克力瀑布呼啸而下,就连树上的果子也是不同夹心的巧克力。这本书看不到一半,就想让人跑到门口的便利店买一整板榛子巧克力,大口大口掰着吃。要是还能有一杯假装从巧克力河里舀起来的热可可,那就更好了。

03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狮子、女巫与魔衣柜》中,白女巫为了诱骗埃蒙德把其他孩子也带到纳尼亚,请他喝了一杯散发着松松软软的奶油香气的甜饮料,还送给他许多美味的土耳其软糖。那软糖是埃蒙德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每一块都又甜又软,让人浑身暖烘烘的,舒服得不得了。

04 狮子、女巫与魔衣柜

《哈利·波特》里,魔法世界的美食太能打动人心了,从霍格沃茨特快列车上的巧克力蛙和比比多味豆,到学院长桌上凭空变出来的美味佳肴和饭后甜点,三把扫帚的特色黄油啤酒和满目琳琅堆满各色糖果的糖果公爵,还有哈利和罗恩开着会飞的车上学被罚不准参加晚宴时,麦格教授一挥魔杖,桌上就出现了一大盘三明治和冰镇南瓜汁。

05 哈利波特系列

2.外国小说

外国人的味蕾大概与中国人不同。国外小说中描绘的美味佳肴,大多是面包夹黄油、烤肉炖菜和奶酪点心之类,若是真的放到眼前,未必能吸引我。但在书里加上情感的渲染,便说不上原因的分外诱人。

比如,我总惦念着《简·爱》里,简被送进孤儿院后每天当做茶点的小块面包,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加一点黄油;坦普尔小姐请她和海伦吃的点心是“一小片可口却很薄的烤面包”;后来,离开罗切斯特又弄丢了包袱的简身无分文时,正在吃晚饭的农夫切了一厚片黑面包给她。左右不过是些简单的吃食,却让我每次想起都要流口水。

06 简·爱

《飘》刚开头就描写了亚特兰大的野餐会上丰富的食物。成堆的烤鸡和炖菜,浇着糖浆和黄油的松饼和甜面包,还有堆满甜奶油的重油蛋糕和饼干,尽情享用。战争开始后,往日的美好一去不返,思嘉顶着烈日,在菜地里寻找干瘪的卷心菜和发黄的青豆,把带着泥土的红萝卜囫囵塞进嘴里。这些场景带来的冲击比战火更加真实。

07 飘

《我的叔叔于勒》里面吃牡蛎的场景也让我印象深刻。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08 我的叔叔于勒

《小妇人》里的圣诞大餐。圣诞节的早上,妈妈带着四个女儿把当做早餐的奶油、松饼和面包送给了附近有许多个小孩的穷苦人家。等姑娘们回家后却发现,邻居劳伦斯老绅士听说了她们做的好事,特意为她们送来了满桌精致的美食和甜点作为圣诞礼物。

09 小妇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每晚都要举行盛大的宴会。书中对自助餐的描写详尽而诱人,令人边读边吞口水。那些每周五从纽约水果商那里批发来的橘子和柠檬,在周一被榨成果汁招待客人,果皮扔在别墅后门外,堆得像个小山。自助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凉菜、加了香料的烤火腿、鲜亮动人的沙拉、金黄色的烤乳猪,还有杜松子酒、烈酒和果酒。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主人公霍尔顿在车站卖夹馅面包的小饭馆里吃了一顿很饱的早饭——桔子汁、鲜肉蛋、烤面包片和咖啡。他是个很瘦的少年,应该多吃些淀粉,但他通常却只吃一份夹干酪的面包和一杯麦乳精。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

即使是在《白鲸》这样笼罩着危险和死亡氛围的故事里,美食还是尽职地扮演着温暖人心的角色。作者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描写人们在小酒馆里吃蛤蜊的场景:热腾腾的蛤蜊浓汤从厨房里端上来,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那里面掺着些碎面包和细细的咸肉条,还放了够量的牛油、胡椒和盐,给饥肠辘辘的食客带来无以言表的愉悦。

12 白鲸

《海蒂》里,爷爷用长叉子叉着一大块奶酪放在火上翻烤,把它整个儿烤成焦香的金黄色,然后递给小海蒂。她把烤得焦黄的奶酪涂在小圆面包上,配上满满一碗奶,边吃边喝得心满意足。

13 海蒂

3.中国小说

不过说起美食,还是中国人的饭菜更加对中国人的胃口。

人们爱说“少不读红楼”,但我偏生早早就读了。年少时对人物命运一知半解,却记得宝玉非要给袭人留着的糖蒸酥酪,要用十来只鸡做配菜、奢靡程度令刘姥姥咋舌的茄鲞,下雪天吃的烤鹿肉,多放些姜醋的蒸螃蟹再配上热热的黄酒,清淡的油盐炒枸杞芽,小巧玲珑的奶油松瓤卷酥,新鲜的豆腐皮包子,糖腌的玫瑰卤子挑一点冲水喝,清香四溢,还有听名字就很开胃的酸笋鸡皮汤。

小燕接着揭开,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14 红楼梦

《儒林外史》里,对酒肉、茶食和点心的描写也十分丰富。例如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这一回,就罗列了不少江南特色的吃食,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也跟着在湖岸上转了一圈,腹中饥饿,迫不及待数着兜里的钱买一碗面吃。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群孔....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合上的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饱了后,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15 儒林外史

《黄油烙饼》是我最早读过的汪曾祺的小说,为了写这篇文章特地重温一遍,仍然感慨万分。先生的文字和美食仿佛有一种超脱的力量,让并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也能够轻易的感同身受,无论是美味还是情感。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16 邂逅集

《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给一乐二乐三乐“用嘴做菜”,红烧肉先过水,晾干后再过油,放上酱油、黄酒和五香,文火慢炖两个小时,“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还有清香四溢的清炖鲫鱼和鲜嫩爽滑的爆炒猪肝,听得故事里的人和故事外的人都吞口水。

17 许三观卖血记

论起美食作者,萧红也是个实力派。烧一锅饭煎一盘土豆片,都能写得香气四溢,令人隔着书都能感到扑面的热腾腾蒸汽。

炉铁板烧得很热时,我站到火炉旁烧饭,刀子、匙子弄得很响。炉火在炉腔里起着小的爆炸,饭锅腾着气,葱花炸到油里发出很香的烹调的气味,我细看葱花在油里边滚着,渐渐变黄起来。...洋刀好像剥着梨皮一样把地豆( 土豆) 刮得很白,很好看,去了皮的地豆是乳黄色,柔和而有弹力,炉台上铺好一张纸,把地豆再切成薄片,饭已熟,地豆煎好。打开小窗望了望,院心几条小狗在戏耍。

18 萧红散文

铁凝的《大浴女》里,孟由由做饭的那一段,可以说是非常诱人了。

她花五毛钱买了带皮猪肉,煮一道猪皮冻儿,肥肉炸成水晶肉蘸花椒盐吃,余下的瘦肉炒一个木樨肉。再加上二分钱的山楂糕切成条拌着白萝卜丝儿,和一大碗虾皮酱油汤,还有一大把烤粉条。她用五毛二分钱操办出了一桌宴会,有菜有汤有甜点,以水代酒,请两个朋友美美地吃了一餐。

19 大浴女

阿城在《棋王》里写的蒸蛇肉。我不敢吃,只能看着流口水。

蛇肉到了时间,端进屋里,掀开锅,一大团蒸汽冒出来,大家并不缩头,慢慢看清了,都叫一声好。两大条蛇肉亮晶晶地盘在碗里,粉粉地冒蒸汽。

不一刻,蛇肉吃完,只剩两幅蛇骨在碗里。我又把蒸熟的茄块儿端上来,放小许蒜和盐拌了。再将锅里热水倒掉,续上新水,把蛇骨放进去熬汤。大家喘一口气,接着伸筷,不一刻,茄子也吃净。我便把汤端上来,蛇骨已经煮散,在锅底刷拉刷拉地响。这里屋外常有一二处小丛的野茴香,我就拔来几颗,揪在锅里,立刻屋里异香扑鼻。大家这时饭已吃净,纷纷舀了汤在碗里,热热的小口呷。不似刚才紧张,话也多起来了。

20 棋王树王孩子王

还有《金瓶梅》里的“一根柴禾烧猪头”,读的时候不知引了多少人流口水。后人编纂的《金瓶梅饮食谱》里,第一篇文章就是这烧猪头。

…走到大厨灶里,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到干净。只用的一根长柴禾安在灶内,用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拌的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那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的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

21 金瓶梅饮食谱

鲁迅先生大抵也是个爱吃之人。他笔下的美食数不胜数,鲜美的粳米鲈鱼饭、在船上生火烤着吃的新鲜罗汉豆,最有名的大概是《孔乙己》里下酒的茴香豆,节选一段。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22 孔乙己

陆文夫的《美食家》里提到的,大多是江南特色小吃,比如这一段写面点的。

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连串的切口:“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23 美食家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写过一碗老豆腐,雪白的豆腐在碗里颤颤悠悠地打着晃儿,搁上醋、酱油、花椒油和深绿色的韭菜末,再舀两小勺辣椒油。祥子觉得这一口豆腐简直把身里烫开一条路,让人浑身冒汗,神清气爽。

24 骆驼祥子

4.散文杂记

梁实秋先生写吃写出了一本散文集《雅舍谈吃》。他见着石匠们晌午时吃韭菜盒子,每只长约半尺,热气腾腾的,像《水浒传》中人一般豪爽地狼吞虎咽,闻起来香极了;他带孩子们去喝信远斋的酸梅汤,准许他们喝多少碗都可以,那汤“味浓而酽,上口冰凉,酸甜适度”,孩子们连喝了七碗;他为了吃到北平烤羊肉,特地托人定制了烤肉支子运到青岛,用碳烤羊肉佐以潍县大葱,宴请宾客。

25 雅舍谈吃

汪曾祺先生写吃的散文也十分好看,《四方食事》就是一本涵盖地方特色和家常小菜的散文集。他讲“鱼羊为鲜”,在达茂旗吃的全煮白羊,只配一碗盐水,就鲜嫩无比。还有他家乡鲜得掉眉毛的虾子冬笋和虾子豆腐羹,听上去就令人口舌生津。

26 四方食事

《五味》中写不同地区的口味,更是妙趣横生。“山西人爱吃醋,湖北人能吃辣”。辽宁的酸菜白肉火锅,广州的番薯糖水,四川的麻婆豆腐棒棒鸡,还有长沙的油炸臭豆腐干。这些人间百味,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都无比美好,令人忍不住想要订张机票,去吃个一遍才好。

27 五味

《榆钱饭》里,刘绍棠记录了小时候吃榆钱充饥的故事。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几枝仍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28 榆钱饭

丰子恺在《忆儿时吃蟹》中,细细回忆了小时候每天晚上看父亲小酌,一只蟹、一碗热豆腐干、配一壶酒。有时也会递一只蟹脚给他拆。因为父亲的缘故,他们全家常常举行“夜宴”吃蟹。

我们都学父亲,剥得很精细,剥出来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受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就作为下饭的菜,此外没有别的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说蟹是至味,吃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余,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

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

29 日月楼中日月长

说起写吃,张爱玲也是一把好手。且看她在《谈吃与画饼充饥》里肆意漫谈就能知晓一二:大饼应与油条同吃,有甜咸与质地的对比才好;南方人喜吃鹅、北方人的烧鸭在行;俄国商店的咸乳酪硬面包,香港的三角形“司空”面包,外皮厚脆、内里微湿的方角德国面包,英国的麦芬看着像酒酿饼,却是少了豆沙馅……细致又随性,读起来妙趣横生。

30 谈吃与画饼充饥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有一篇《论肚子》,观点极为精彩。

凡是动物便有这么一个叫做肚子的无底洞,这无底洞曾影响了我们整个的文明。

上天既然赋予了我们肚子,所以当我们聚在一起,想对祖父表示敬意的时候,最好是替他举行一次庆寿的宴会。

31 生活的艺术

绮君笔下的八宝酒,曾经让小时候的我馋了很久。还为此偷偷拿筷子蘸过爷爷的酒来尝,只觉得辣口烧喉咙,一点都不好喝,却是更好奇那八宝酒的滋味了。

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32 琦君散文

《中国吃》里,唐鲁孙先生写得最多的还是北平美食,从著名的大饭庄写到排长队的小饭馆。我最爱看他笔下的小吃,什么包满了卤肉和汤汁的金黄色炸三角,馅料花色鲜亮好看的褡裢火烧,嵌着豆沙馅和瓜子仁的糖葫芦,还有细润酥口的新鲜豌豆黄。

33 中国吃

在《天下味》一书中,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描绘紫禁城的深宫长巷,读起来觉得颇有趣味。比如中南海各种花木应有尽有,却没有一棵榆树。据说是因为当年慈禧太后在中南海赏花时,曾被榆树上掉落的毛虫蛰痛了手,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发生,就干脆砍光了所有榆树。对于宫中膳食的描写也细致有趣,虽吃不到,能在书中一饱眼福也是好的。

内宫开饭叫传膳,午晚餐时间比民间吃饭时间为早,午膳是十点半,晚膳是四点半。因为早朝时间太早,所以午晚两餐都跟着提前啦。不过,歇晌午睡(宫里叫歇晌)起身要吃一餐下午茶。不但奶品点心、干鲜果品珍馐悉备,一律用红漆圆盒进呈,每盒八色,一共四盒。冬季是奶油酥茶,各式香茗;夏季则换上酸梅汤、果子露、奶酪、凉粉、杏仁豆腐一类饮料伴食。盒子里吃食,件件细润甘沁、香滑绕舌,那些金浆玉醴,都是外间难得一见的小吃。

34 天下味

唐鲁孙自称“馋人”,自然不能只了解山珍海味。《酸甜苦辣咸》一书就是主要介绍民间美食的。北平的打卤面、山东的肉火烧、扬州的蜂糖糕,下酒吃的乌鱼子和酱肘肉、青海的烤牦牛和湖州的板羊肉,甚至连煮五香茶叶蛋的秘诀都说得头头是道,真叫人好奇他到底吃遍了多少地方。

煮茶叶蛋虽然不算一回事,可是有几点窍门要知道,否则煮出来的蛋不入味就不好吃了。先把鸡蛋壳洗净后,鸡蛋加冷水煮开,改为小火煮五分钟(火太大蛋壳容易炸裂),红茶最好用花莲鹤岗茶厂产制的红茶。因为茶叶蛋越煮蛋黄越松,蛋白越嫩,鹤岗红茶色浅味淡,久煮色不变黑,味不变苦。

鸡蛋煮熟,先要逐一把蛋壳敲碎。敲蛋也需要点小手法,敲得太碎可能味道太咸,敲得不均,冰纹凌乱太不美观,敲得片大又不入味,要把蛋壳敲得疏密均匀,面面俱到,等茶叶蛋煮好,才会呈现“冰纹”,曲纹多姿,增加美感,进而促进食欲。

35 酸甜苦辣咸

《肚大能容》是逯耀东的饮食随笔,主要以家常小菜为主,比如在北京街头吃到的爆肚和涮羊肉。

现在北京要吃爆肚不难,长安大街一字排开的观光夜市,就有好几家。但要吃到像样可口的爆肚却不易。进得店来,店面不大,只有六七张桌子,设备非常简单。里面的一张桌子,有几个内蒙青年,正在吃涮羊肉。紫铜火锅炉底炭火正旺,火苗向上直冒,锅里汤正滚着,散发出的蒸气,使几张欢笑的脸也变得模糊了。我们找了张靠窗临街的桌子坐定。我凭窗外望,看到对街摊子有卖羊头肉的,于是过去买了几个烧饼,并称了一斤羊头肉。

36 肚大能容

《云乡话食》则是按照春夏秋冬顺序,将四季美食娓娓道来。早春的应季时蔬、藤萝饼和豌豆黄,盛夏消暑的西瓜、奶酪冰碗,还有冰得稠稠的酸梅汤。等到了贴秋膘的日子,就该吃涮羊肉烤羊肉了。旧时到了冬季,家里都囤些萝卜白菜,炖成一锅热腾腾的,而冬日街头的糖葫芦,则是寒冷季节里的点睛之笔。

37 云乡话食

王敦煌的《吃主儿》,“吃主儿”是指会买、会做、会吃的人,作者在书中一道道细数他记忆中的菜。做芝麻酱面怎么挑选嫩黄瓜、汆丸子怎么喂羊肉、酸汤面要怎么渍酸菜,一样一样娓娓道来。在他笔下,吃饭并非只是果腹,而是兴味十足、烟火气浓重的生活乐趣。

38 吃主儿

《京味儿》的作者崔岱远是个地道的北京人,他的书中主要是京味小菜,“人间有味是清欢”被他诠释的淋漓尽致。一个时令香椿,就能有许多种吃法,可以裹上面糊炸成金黄的“香椿鱼儿”,焯水切末儿拌豆腐,切成小粒焖黄豆,或是做成一坛腌香椿,细细吃上一整年。腌好的羊肉片略微汆水捞出,切了薄片的嫩丝瓜用葱姜水焯熟了浇在上面,就是一道鲜润美味的羊肉汆丝瓜。后院现摘的瓠子擦丝,拌上鸡蛋面粉烙成焦黄清香的糊塌子,热气腾腾地蘸着酱油蒜汁吃。

39 京味儿

《人间有味》的作者顾村言则是地道的苏北人。自幼长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他笔下的葱头椒丝炒螺蛳,毛菜蚬子汤,盐水煮青虾,鲜嫩的清蒸刀鱼,虽是清淡的河鲜,滋味却绕梁三日不绝。蔬菜自然也不能少,春初有新韭,秋末有晚菘。几碟小菜一份清粥,四季时令就变得趣味盎然起来。

40 人间有味

周作人的《知堂谈吃》里,大多是回忆故乡的滋味。浙东的荠菜和马兰头,可以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黄花麦果的嫩叶做成糕点,紫云英的嫩茎鲜美可食,花朵也常被小孩采来玩耍。书中的糕点也多是江南风味,让人口舌生津,忍不住想吃来看看。

41 知堂谈吃

古清生的《人生就是一场觅食》中,有个章节叫做“味道江湖”,很有意思。西葫芦丝做的青瓜烙,外焦里绵,咬起来咯吱作响。泡过的黄豆磨碎,连豆浆带豆渣煮开了,加入油盐和切碎的青菜,就做成了懒豆腐。还有新疆的炒鹰嘴豆,坚硬似贴,咯嘣咬开后,却有奇香。

42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赵衍的《老饕漫笔》里,写到福建光饼,像是薄薄的芝麻烧饼,带些肉末和葱花,外焦里软,香甜美味,一位同行者竟然连吃了二十多个。淮扬烧麦的个头大,油也重,糯米馅儿里夹着肥瘦肉丁和冬菇,在下午略有饥意的时候配一杯清茶吃下两个,是再好不过了。

43 老饕漫笔

袁枚则是个会吃不会做的美食家。他的《随园食单》是一部描摹乾隆年间饮食文化的随笔,记录了300多种南北菜肴和美酒名茶。我对古代饮食的好奇大多在于点心,于是先翻开“点心单”一睹为快。

面茶

熬粗茶汁,炒面兑入,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

杏酪

捶杏仁作浆,挍去渣,拌米粉,加紧糖熬之。

扬州洪府粽子

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共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箸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或云,即用火腿肥者斩碎,散置米中。

三层玉带糕

以纯糯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猪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

44 随园食单

蔡澜的《寻味》系列,书如其名,世界各地的菜都有所涉猎。比如北京的羊肉汤锅、上海的菜市场,重庆的小面五十强,广州中山的蛇宴。吃完台北的烧麦和蟹粉小笼,再来一碗新加坡的海南鸡饭,顺带尝尝越南的牛肉河粉和吉隆坡的猫山王榴莲。这部书更像是介绍美食的游记,对食物的制作过程并没有细写。

45 寻味

《一个人的美食之旅》是一本介绍地道日本美食的绘本。作者高木直子是个可爱又爱吃的姑娘,相信每一道菜都有令人留恋的部分。的确如此吧,明明只是手绘的彩图,却能让人感受到美味的食物传达出的“快来吃掉我吧”的热情信号。就好像小时候看“中华小当家”的动画片里,好吃到惊涛骇浪的龙须面一样。

46 一个人的美食之旅

《私人味觉》里写到内蒙的手把肉,羊肉只用白水煮了,用手抓着吃。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自己吃羊的动态,读者光是读这一段,根本不用看到肉,羊肉的香味就已经窜到鼻端了。

据说很多人第一次吃羊都要皱眉头的,但我没有,实在是饿极了,双手把牢骨头两端,半拉脸扎进肉里,气已不出,哪还有功夫做愁眉状……叉开十指吃得满腮油腻,再喝两大碗红茶,鼓腹而出,志得意满。

47 私人味觉

王世襄先生呢,大概是个非常懂得钻研生活趣味的人。他喜欢美食,自己也有一手颇具传奇色彩的好手艺。他的自选集《锦灰堆》里,收录了书画、雕塑、饮食、竹刻、诗词等十几个方面的著述。一位俄裔朋友曾与他争论中式冷碟与俄式小菜的风味优劣,但在吃到他自制的中式冷碟后,这场争论就愉快而迅速地结束了。

……时届冬令,我做了南味的稣鱼和羊糕,福州的炸油菜松和冬菇冒笋,北京的炒素菜丝和仿虾米居的野兔脯,浙江的糟鸡,南北都有的糖醋辣白菜墩和酱瓜炒山鸡丁等。这一下他就服了。他承认中国冷碟有荤有素,原料用得宽,色、香、味变化大。尤其是素菜不仅特别好吃,还合乎卫生要求。俄国小吃充实而浓厚,但缺少淡雅隽永之品,相形之下,就显得粗了一点,这在中国的山水画和俄国的古典的重彩油画之间也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差距。

48 锦灰堆

《吃酒!吃酒!》是一部名家写吃的合集,汇集了汪曾祺、贾平凹、肖复兴、梁实秋等几十位现当代作家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光是读完目录,口水就淌满地了。虽然略有拼凑之嫌,但能在一本书中将众多的美食美文“一网打尽”,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倒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49 吃酒!吃酒!

《大嘴吃八方》也是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作者脑洞略大,比如开篇写蒸食,就推测西游记里头的妖怪总想要蒸唐僧肉吃,大概由作者吴承恩家乡的粉蒸排骨引申而来;温州人酷爱吃卤鸭舌,不论谁做东都必得点上一碟,作者嚼着美味的鸭舌,不禁好奇是否在何时何地生活着一群无舌鸭;还有会挖笋的前辈,能精确地找到冬天还没冒出头的冬笋,炒一道冬笋炒腊鸭,便完全俘获了他的崇拜。

50 大嘴吃八方

《民国吃家》。这本书太好看了,被盛赞为“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作者用说故事一般的口吻,讲起袁世凯最爱吃的清蒸鸭子,鲁迅吃梅干菜扣肉必要放辣椒,郁达夫喜爱的下酒小菜,张爱玲喜吃的粉蒸肉,和蒋介石讲究的食疗养生,如数家珍。节选一首开篇的小诗,十分趣味。

当一只清炖鸭子

在倒映着鲜美的汤面上

从慈禧的那个味

糯滋滋地游向袁世凯的那条道

味道把炖直接提拔到了蒸

躲藏在厨师身后的烹饪

作滋阴壮阳状

以45°角朝向后宫

从此鲫鱼味甘性平

游向温中健胃

铁锅蛋油润明亮

在一阵阵的鲜嫩中

51 民国吃家

清粥暖胃,文字暖心。故事里的美食,有时是困境中拨开迷雾的希望,有时是平凡生活中的璀璨光芒。文字啊,是种很有魔力的东西,它将食物的美好加倍渲染,悄悄绽放出令人甘愿沉溺其中的人间烟火。

时光荏苒,我早已长大,但小时候边吃零食边看书的习惯一直没改。如果以后有了孩子,我也想在天气晴朗的午后,跟她/他一起坐在阳光灿烂的小方桌前,抱着一堆好吃的零嘴儿,各自读一本温暖又美味的书,对美食和文字的爱和依恋都在满地的金色阳光下静静发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